首页 理论教育 无逻辑和目的性的活动

无逻辑和目的性的活动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年人的活动往往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逻辑性,儿童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活动了。这表明某种特殊的敏感性的信号在指导他。因而一个成人,即使表面上同意儿童自由触摸和搬运东西的要求,他也将会发现自己无法化掉内心禁止这个儿童的冲动。对于成人来说,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必须做出牺牲,必须抛弃他的某个脾性,降低对环境的要求。在玩具业不发达的国家,儿童们也表现出不同的活动兴趣。

成年人的活动往往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逻辑性,儿童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活动了。只是我们成年人对那些东西的使用方式与儿童大不相同。比如,一个3岁的儿童,他发现了一叠餐巾,餐巾刚刚被烫平,整齐地堆在一起。小家伙极小心地拿起一块餐巾,用一只手压在上面,使整齐的餐巾不会散开,他穿过房间,走到斜对面,把餐巾放在那个角落里的地板上说:“一块。”然后,他按来时的路线又返回去。这表明某种特殊的敏感性的信号在指导他。他穿过房间,用同样的动作拿起第二块餐巾,捧着它小心地沿着同样的路线走过去,把它放在第一块餐巾上,又说:“一块。”他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搬运”,乐此不疲。有时家中一个人都没有,但他就这样不断地重复着,那堆餐巾始终是整整齐齐地摆着。

为了发展自己的心灵,儿童必须通过自身的运动,通过手的活动,才能发展自我,因此,孩子需要有一些能使他工作的物体,以便让自己获得活动的动机。当孩子的小手第一次机灵地活动,意味着他想把自我融入到世界中去。对于这样的活动,成人应该加以赞美。但在许多家庭里,孩子的需要被粗暴地拒绝了。婴幼儿周围的东西属于成人所有,并为成人所用。对婴幼儿来说,这些东西成了禁忌。大人害怕那些小手伸出去拿一些他们所爱护的东西,并无意中将其损坏。基于这种顾虑,大人筑起了一道防线,他们千方百计把这些东西隐藏起来,或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他们老是说:“不许碰!”正如他们曾对孩子的呵斥:“别动,快安静下来!”

然而这种“不许碰”能带来什么效果呢?我们知道,手受大脑的控制,与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手得不到运用,他的性格形成就会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准,而这样的孩子也往往表现得不听话、懒惰和情绪低落。而能够使用手的儿童,比不能使用手的儿童发展得更快,性格也会比不能使用手的儿童明显要坚强。

因此我们应该热切地期待着孩子朝外界伸出小手,这是小手第一次有智慧的举动。这个动作的最初意义代表孩子自我进入了外部世界之中。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孩子发展了自我,丰富了自己的心灵。

孩子手的运动的最早象征是抓取或拿。随后,动作有了新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种本能的动作,而是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动作。10个月时,婴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唤起了他对抓取的兴趣,且渴望掌握。在这种渴望的驱使下,婴儿不再是单纯地抓捏东西,而成了手的练习。他们此时做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抓的动作了,而是通过挪动物体来充分表现自己手的能力。

还不到1岁时,婴儿的两只小手就开始忙个不停。橱柜和有盖的箱子的开关,衣柜的抽屉拉出和推进,瓶塞的取出和塞回,篮子里零散的东西的拿进拿出等等。正是通过这些努力,婴儿就越来越能够控制他的双手了。在1岁半时,儿童开始希望用手拿一些重东西,这就需要腿来对他进行支撑。作为人类活动工具的腿可以把他带到任何想去的地方,但带到目的地之后,具体工作则要由手来做。

理论上讲,儿童这种渴望运动来锻炼自己的心理应该很容易被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去难以实现。其原因是成人心里存在着极深的障碍。因而一个成人,即使表面上同意儿童自由触摸和搬运东西的要求,他也将会发现自己无法化掉内心禁止这个儿童的冲动。

有一位母亲,虽然没有限制她3岁半的孩子搬东西,但却总想替他做点儿什么。有一天,她看到儿子把一只装满水的水罐拿到客厅里去。她注意到,他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并缓慢地、费力地穿过房间。他一边走一边对自己说:“小心,小心!”这罐水很重,孩子的母亲终于忍不住要去帮他了。她拎起水罐,把它拿到他要去的地方,但这个孩子看上去十分伤心。孩子的母亲承认说她也很难过,但她依然认为她这么做是对的。许多家长或许都有跟她一样的想法,亦即虽然孩子正在做的事是有意义的,但却又认为让孩子搞得精疲力竭,并且浪费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

但后来这名妇女完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如果深入研究,就可以发现,妇女之前的表现,正是对孩子的吝啬,它产生于要保护自己财产的欲望。不过这里面并非存在什么本质性的冲突,因为妇女不是反对孩子拿取某个东西,而是害怕孩子把珍贵的东西弄坏。因此,妇女完全可以走一条折中的路线,在家里放置塑料杯,或质量很好的玻璃杯,让孩子拿一个这样轻巧的东西,再来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妇女确实这么去做了,她发现她的孩子拿着杯子时十分的小心,每走一步都要停一停,最终,他安全地把杯子放到了目的地。整个过程中,孩子的母亲由于两种感情激动不已,一种是为她儿子的工作感到高兴,另一种是为她的杯子担心。但她还是让儿子完成了这项工作,因为孩子非常渴望做这件事,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极为重要。

一个成人如果不理解儿童喜欢活动的重要性,他就会对儿童第一次表现出这种本能惊讶不已。对于成人来说,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必须做出牺牲,必须抛弃他的某个脾性,降低对环境的要求。如果不让儿童接触他周围的环境,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事实上,有心的父母都不难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那就是给孩子准备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孩子能在其中实现自己强烈的渴望。孩子想要从事活动,就得要有东西来配合,这样的东西能够“刺激活动”。

3~6岁年龄段通常也被称为“玩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需要接触各种不同的东西。人们认为借助大量玩具,就能满足儿童的需要,但儿童真正的需求并不是玩具。在“儿童之家”,专门有一个为3~6岁的儿童设计的“有准备的环境”:一个小房间,使儿童能够像在他们家里一样玩耍——房间里的小桌子、小椅子、小盘子和小碗都是为儿童准备的,他们可以自己清洗碗碟,自己摆桌子,自己打扫卫生,并且可以自己穿衣服。

儿童将要进入的社会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这些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比玩具更有意义。在玩具业不发达的国家,儿童们也表现出不同的活动兴趣。尽管没有玩具,他们同样保持着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和快乐。他们的唯一想法就是融入周围环境中去。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当他们的母亲洗衣服、做面包或蛋糕时,他们也会参与其中。虽然这些行为也带有模仿性,但这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聪明的模仿。儿童想通过这些行为为自己参与周围环境做准备,也是为了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老师或父母,应该向儿童提供各种各样能够模仿周围事物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为孩子特制的,大小、轻重对于孩子来说都非常合适,甚至设计一个房间,专为满足儿童的需要,让儿童在里面自由玩耍。

在“儿童之家”,儿童获得了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些东西,使儿童得到了真正的快乐,并改变了他们的性格,让他们具有了独立的倾向。这些孩子好像在说:“我要自己做事情,不要你们的帮助。”他们似乎突然间就成了一个不需要帮助、能够自给自足的人!儿童在这个小环境里获得的巨大收获,将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这样做不仅仅给儿童带来了快乐,还打开了他们成长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