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学会与人合作的几种方法

孩子学会与人合作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永远无法过高估计自己作为榜样的力量以及对孩子所能产生的影响。在这种群体交往中,每个孩子都会从他人的眼光中发现和认识“自己”,这必然有利于孩子自我个性的形成。父母们不要阻拦或过多参与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孩子们之间自有一套评价朋友好坏的标准,即使孩子们在交往中吃了亏,他自己也会从中吸取教训。

在对卡尔的培育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一些关于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1.多安排孩子与同龄人在一起

因为同龄人的一举一动是最能与孩子产生共鸣的。父母要利用这一点,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龄人相处。即使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父母也要搞清情况,尽量少干涉,因为孩子们之间的冲突,父母处理再好,也不如孩子自己解决的好。几次吵架之后,孩子们相互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开始快乐地玩到一起了。

2.鼓励孩子参加特定团体

孩子7~8岁以后,应该鼓励他们尽可能参加各种类型的团体。父母也许希望孩子参加比较大的团体,那些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在这些团体里很少成功,仍然不能被同伴接受。但是,他们却更容易与范围比较窄的团体融为一体,如以某项技能、兴趣爱好、交流指南、社会服务等为基础的特定团体等。这些有主题的团体成员在个性、兴趣和社会技能方面更有可能更加相近,因而孩子们更容易欢乐融洽地相处。

3.自己加入团体,给孩子做个榜样

父母永远无法过高估计自己作为榜样的力量以及对孩子所能产生的影响。如果父母自己消极对待各种成人活动,那么就该好好考虑参加活动对自己和孩子的好处。孩子会看出他的父亲或母亲的态度,而这点对他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父亲喜欢垒球运动,经常穿着运动衫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并且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孩子肯定会受到感染。相反,如果父亲勉强加入了“父母—老师协会”,每次开会都抱怨不停,并且嘲笑其他孩子的父母如何无知,那么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对协会产生负面印象。

当然,要想让孩子充分了解团体的价值,最好的办法便是带孩子一起参加。我们这一带保留了一个很好的传统——邻里俱乐部,每年大家一起举行化妆游行。往往是一家几代人同时参加,一起制作服装、演奏音乐、排练戏剧小品等,从中享受无尽的快乐,诱发和培育孩子的乐观性格。对我们这一带的居民来说,俱乐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社会网络,几乎和家庭一样重要。

几乎每个社区中都是教堂团体、户外活动团体、业余爱好团体,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参加。

4.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孩子抓起。家中来了客人,教孩子如何礼貌待客,什么是彬彬有礼;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父母应该爱屋及乌,为他们提供创造良好的交往条件,比如聚会、郊游、生日活动等。当然父母更要指导孩子如何择友、交友,在交往中要真诚、坦荡、磊落、大方、不卑不亢。父母要教孩子在客人面前学会介绍自己,如让孩子用乐器表演一首曲子,唱一首歌,画一幅画;孩子得到客人的表扬,会增强自信心,会心情愉快,下次在客人面前就会主动些,慢慢就不会害怕见生人或在生人面前害羞了。

5.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孩子的交往活动,是父母不可忽视的内容。如果缺乏同龄伙伴,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缺乏集体主义的意识,步入社会后也会无所适从,或是不尊重他人,自傲、任性,或是封闭自己,自私、孤僻。

孩子的交往活动,最先是从家庭开始的,与父母亲人交往。然后,随着年龄增长,与越来越多的同龄的或不同年龄的朋友交往。孩子最愿意与同龄人交往,孩子们的伙伴群体交往,是孩子们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伙伴群体交往,有益于孩子自我个性的形成,由于伙伴中每个孩子的智慧差异和个性品质不同,有的充当了这个群体的“头目”(指挥),有的充当了“军师”(出谋划策),有的随大流(执行任务)等等,每个孩子都自然而然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来扮演,并且尽心尽责。这种群体“游戏”使每个孩子的能力和个性都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是“我想做”或“我能做”。在这种群体交往中,每个孩子都会从他人的眼光中发现和认识“自己”,这必然有利于孩子自我个性的形成。父母们不要阻拦或过多参与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孩子们之间自有一套评价朋友好坏的标准,即使孩子们在交往中吃了亏,他自己也会从中吸取教训。如,有个年龄大的孩子打了年龄小的孩子,或者骗了小孩子一块巧克力吃,下次这个小孩子就学会了自觉防范,“吃了亏”就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了。作为父母保护孩子一次两次,保护不了三次四次,不如索性放开,让其相互交往。当然父母也要对孩子“心中有数”,要有尺度,把握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