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章分流教育和双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第三章分流教育和双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语教育为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对新加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加坡实行的是三向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把双语教育运作过程与分流结合在一起的新加坡式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为能力分流体制,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学后教育、大学教育四个层次。目前新加坡教师的待遇仅次于国防军,师资水平因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新加坡是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四个种族群体组成: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一些欧亚等人种,其比例大致为 751573。双语教育为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对新加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加坡实行的是三向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把双语教育运作过程与分流结合在一起的新加坡式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用于学习绝大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更好地去了解、认识世界,分享世界的资源;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这些母语主要是语言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保持传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国家。

以英语为本的双语教育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是全球化时代,时代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由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为目标,这个目标将促使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得以改变,所以如何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关系到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和适应全球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新加坡的英语教育改革对促进其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新加坡的英语教育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9591970年、19711985年以及1985年至今。1959年新加坡独立后,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模式并未摆脱传统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以讲授传统语法为主。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双语教育,即英语与另外一种官方语言并用,在当时众多的官方语言中,新加坡政府领导人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采用“以英语为本”的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新加坡与国际经济和文化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双语教育,新加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通过语言分流使得双语学生接受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更高层次的教育,重金聘请国内外名师等砝码来吸引人才;通过大众传媒创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环境。这些积极措施的实施有利地促进了新加坡英语教育的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80年代中期至今,新加坡的英语教育侧重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等细节问题,如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

作为“四小龙” 之一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创造了东亚奇迹。新加坡不仅能直接吸收西方的信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而且也能与东方的文化传统结合得很好。新加坡的发展如此迅速,与其所具有的语言优势是分不开的。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因此,认真研究新加坡双语教育对于我国推行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的原因

1.实行双语教育是促进各民族沟通的需要

新加坡是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后三种又称为母语。自英殖民地时期,新加坡有四种学校:英文学校、华文学校、马来语学校及印度学校;在不同学校中都教授英语,可以说英语就是维系不同民族思想感情的共通语言。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政府采用了“英语为本”的双语政策,即以英语作为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第一语言,同时还应学习自己的母语。1987年以前,新加坡中小学主要有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英语校和以母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如华校、马来学校、印度学校,等等。1987年新加坡政府作出了所有的学校必须采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并同时保留学习母语的双语决定。新加坡双语政策的推行,有助于减轻民族间由于语言而引起的矛盾与纠纷,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价值,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2.实行双语教育有利于新加坡加强同中西方的联系

新加坡是个精英主义国家。新加坡政府认为,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人才就是新加坡的重要资源,新加坡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才能取得繁荣,因此,新加坡非常重视教育。新加坡不但实行分流教育制度,还引进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李光耀200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政论坛上就新加坡政府选择英语为行政语言和教学语言的问题时指出,“在新加坡建国初期,周围的国家都选择母语作为工作语言,新加坡政府却决定用殖民时代已经开始使用的英语,结果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优势,让我们能够跟世界顶尖的教育学府合作联办课程,建立了新加坡作为教育枢纽的地位。” 由于英语是国际间通用的语言,双语教育的实施一方面为外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保持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另一方面能够高起点地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与世界接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起到了基础性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带给世界无限商机,中国和新加坡的经贸往来和民间教育往来不断增加。双语教育无疑使新加坡在了解中国、开展贸易方面较其他国家更具备语言优势。

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体制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分流

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为能力分流体制,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学后教育、大学教育四个层次。语言分流在小学教育阶段完成。小学教育第一阶段前三年的课程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三年级结业时,按统考成绩分流进入正常双语课程,学生分别进入第二阶段的普通双语流、延长双语流和单语流。参加双语课程的学生在通过小学毕业考试后进入中学阶段,单语课程的学生在三年级进入分流后要进行五年的学习,并参加全国性小学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者进入职业和工业训练局学习职业课程。值得注意的是,与语言分流制度并存的是转流的可能性,学生可以在语言流之间进行转换,以保证学生学习的课程与他们的能力相适应。语言分流之后的双语学生将接受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更高层次的教育。

2.重金聘请国内外优秀教师

与新加坡的人才战略相适应,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方针上强调英语教育和依靠国外教师及教育顾问。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199396日在“1993年第一届校长会议”开幕式上提议改善教师待遇,他提到“如果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还不能吸引优秀的青年加入教师行列的话,我们的未来几代人就无法有机会接受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我们的国家将为此付出代价。” 目前新加坡教师的待遇仅次于国防军,师资水平因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内的教师有很多机会去国外进修,同时新加坡又重金聘请世界名牌大学的学者、教授来新加坡任教。

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师将近50%为外国教师,分别来自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学府。所有的教师全部以英文授课,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即使是国内的教科书,也是在外国专家的建议下进行的修订。优秀教师的加盟提高了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水平。另外如英国议会和地区语言中心等一些国外机构在新加坡的语言教学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大众传播媒体创造语言环境

新加坡大众传播媒体使用四种官方语言。电视台有两个频道为华语节目,有两个频道使用马来语,有一个频道为淡米尔语节目,其余的频道全部为英语节目。目前,新加坡有三种华文日报和三种英语日报,一种马来文报纸和一种淡米尔报纸。广播电台同样也使用这四种官方语言。新加坡的大众传播媒体能够反映出不同种族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也是政府贯彻其语言和文化政策的重要工具。良好的双语环境也是提高新加坡双语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新加坡双语教育的特点

1.双语教育,始自幼儿

新加坡托儿所和幼儿园皆实施英语华语双向教育。校方为不同年龄段的班级各配备一名英语教师和一名华语教师,让他们分别运用两种语言对儿童施教。教学环境也充分体现了双语特征。驻新加坡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太地区办事处教育顾问吉姆埃文博士认为:26岁是儿童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双语教育应从幼儿抓起。新加坡从幼儿时期开始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内毫无负担的接受两种语言。正因为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始自幼儿,所以至多再经过六年的小学教育和四年的中学教育,绝大多数学生便能熟练掌握两种语言。

2.因材施教,阶段分流

新加坡小学一至四年级所开设的双语课程都是一样的。《公民遇到的》和《历史》两门课使用华语版教材,《数学》和《科学》等其他课程则使用英语版教材。到四年级末,学校将举办一次考试,并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流到三种不同的班级。分流制很灵活,到小学五年级仍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水平,从一个班调到另一个班。

到小学六年级末,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小学毕业考试。通过这项考试,学生将按成绩再分班,学习适合自己程度的三种中学课程:一是“特选双语课程”,即会考成绩最好的10%的学生,用四年时间完成中学学习任务,英语和母语均维持平等的“第一语文”程度;二是“快捷双语课程”,约有3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文,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中学教育,但英语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三是“普通双语课程”,约有40%以上的学生兼修两种语文,用五年时间完成中学教育,不过这批学生所接受的“母语”教育水准,比前者降低一个层次。“因材施教,阶段分流”政策的实施,保护了绝大多数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是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3.环境优越,利于习得

新加坡十分注重双语教育环境的创设。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双语教学,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双语环境。无论是教室、实验室、阅览室,还是走廊,礼堂及其他活动场所,处处都有双语标记,学生随时随地接受双语信息。在众多家庭中,父母都非常重视从小对子女进行双语教育。特别是在华人家庭里,特们认为,孩子学好华语可以“不忘本,留住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即使一些马来人和印度人也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华语教育。除学校和家庭双语环境之外,新加坡的社会双语教育环境更是一大特色。广播电视用双语播送节目,报刊杂志用双语提供信息,街道、商场、车站、码头、机场、动物园、植物园、飞禽馆、科学馆,处处都体现一种双语气氛。孩子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双语环境中,耳濡目染,就会很自然习得两种语言。

4.政府重视,政策保证

双语教育之所以成为新加坡教育的一大特点,与新加坡政府的一贯重视和采取一系列政策保证是分不开的。新加坡政府强调双语的重要性,一是因为英语是世界上最通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学好英语可以直接吸收来自国外的最新信息,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二是因为学好母语,学生可以继承东方文化,保留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因此,政府不断采取措施,确保双语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

四、新加坡双语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双语教育的实施,对于促进新加坡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凝聚民族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来自新加坡教育部的消息表明,随着双语教育的实施,新加坡小学毕业考试以及中学GCE0”级英语和母语的通过率均有明显提高。虽然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要同时学习两门语言,负担相应加重,但是新加坡学生的其他科目考试成绩却并非未因此而降低。这正是了双语教育并不是以牺牲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为代价的。双语教育的实施,不但促进了新加坡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明显降低了中小学生的辍学率。

2.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自从推行双语教育以来,新加坡国民的文化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新加坡政府在倡导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东方儒家文化传统,积极推行“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文化价值观。对新加坡来说,民主与自由不是惟一追求的目标;安全,整洁,公平,政治,健康,有秩序,有纪律,有效率也是同等重要的目标。融东西方文化之精髓,创现代文明之典范,使新加坡的人才素质连续5年蝉联世界第一。

3.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关系和谐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自提出的第一天起,就把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视为首要目标。随着全国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双语人才。英语被新加坡政府定为官方语言。随着双语教育的实施,新加坡各民族之间的和谐沟通,共存共荣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已被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所接受。双语教育不仅有助于解决民族间由于不同语言而引起的纠纷和矛盾,而且通过双语言交流,还可以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谐与共进。

4.经济繁荣,国力增强

随着双语教育的实施,新加坡国民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作为日趋国际化的语言,是新加坡人毫无语言障碍的直接吸收来自全球多方面的最新信息,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了新加坡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新加坡经济振兴和国力的增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降低母语的地位

政府部门只用英文的政策,实际上是降低了母语的地位。新加坡历史上华校与英校的“对峙” 牺牲了整整一代受华文教育而英文水平又较低的学生的前途,他们因为英文水平低而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他们的子女全部被送到英校。

有一份关于新加坡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的统计数字:全部的学习时间为100%,教育制度中规定其中31%学习英语,27%学习母语;但是,实际上学生是用33%的时间学习英语,学习母语的时间比例不变。(海峡时报,1991310日)

很多学生丧失了用母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技巧。精通英语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母语渐渐成为了交谈语言。甚至有人用是否会英文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较高等教育的标准。这样的一种环境必然造成母语地位的下降。

2.过早的语言分流存在着缺陷

新加坡的分流教育政策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人施教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进行分流的教育制度使学生过早地参与社会竞争,进入双语流的学生有机会接受较高等教育,而进入单语流的学生只能接受职业培训。过早分流的结果一方面给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承认双语学生优于单语学生,因而进一步降低了母语的地位。

3.关于双语教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在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有益论,一种是有害论。有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学业能力要比单语者差。关于这个问题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总体来说,新加坡的英语教育发展早,体系完备,非凡是双语教育的开展,对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双语教育的开展,降低了母语的地位,过早的语言分流,虽然有利于英语教育,非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同时也造成部分人才过早地离别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英语教育的模式和手段过于西化,缺乏本国特色,尤其是缺乏对适合亚洲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等。

新加坡双语教育课程标准及实施

新加坡是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四个种族群体组成: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一些欧亚等人种,其比例大致为751573。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语言文字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双语教育是新加坡国民教育的一大特色,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加强了新加坡各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认真研究新加坡教育的得与失,把它摆在一个更为合理的角度,理性地从俯视走向平视,对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双语教育成为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对新加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加坡政府根据本国国情,为了尊重各种族的历史,弘扬各种族的文化,推行了十分英明的以英语为主、兼修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即不仅要学好英语,还要学好母语。

一、双语教育课程标准

(一)双语课程的基本精神

新加坡实行的是三向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把双语教育运作过程与分流结合在一起的新加坡式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来教学,官方规定学生所操的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这些母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除10%最优秀的学生之外),即英语为教学语言,用于学习绝大部分课程,在学习其他课程中学习英语,而母语主要是语言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理解民族文化价值,保持传统。

(二)双语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向分流模式是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让学生在评价后分别进入三种课程学习的分流,因英语与母语的双语配比和要求不同而形成的一种模式。

如小学阶段有三种双语课程分流,正式分流从小学四年级开始:1EM1——学生修读的英文和母语都作为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流);2EM2——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流);3EM3——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主要是听说会话(第三语言流)。

学生小学毕业根据成绩进入中学后,又进入三种双语课分流进行学习:1)特选双语课程,会考优秀的1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均为第一语言水准);2)快捷双语课程,会考较优秀的3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英文为第一,母语为第二语言水准);3)普通双语课程,会考后余下的4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其中母语水准又降一等要求)。

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在中小学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并且严重偏向英语,所以学界也称这种模式是一种不平衡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它的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却有其特色。因此,很多国家都有所借鉴。

(三)双语课程的目标

现行语言政策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几点:通过学校制度确保学生的双语能力;促进作为中立语言——英语的使用以使所有的种族平等竞争;促进母语的使用以确保对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实行双语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确保每名学生都通晓母语,并且对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有所认识,同时掌握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英语。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将来更好地去了解认识世界,分享世界的资源。

(四)汉语课程的学习方案

新加坡提供马来文、华文、淡米尔文和英文四种官方语言的教育,但无种族、语言、宗教、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区别。家长可自由为子女选择任何一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团结一致的多元种族的社会,因此也强调多种语言和混合学校的设立。每个学生需要学习第二种语言,而且学校尽可能多地使用第二种语言教授某些课程。每一所政府学校都是混合文化教学,使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流的师生能在同一所学校或同一部门工作,共同参加课外活动。政府的政策是公平对待四种语言流的教育,保证在教育设置和教师水平方面是平等的,设备和财政的供应是相同的。在各种不同的语言流完成学业所获得的学术和专业资格均享有相同的进入高等学府受教育和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

(五)双语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语言政策的目标,双语教育政策规定要为学生开设两门语言,一门是英语,另一门是母语。新加坡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好双语、在双语课程方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小学的英语、数学、科技,中学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材采用英语编写,中小学的母语、公民与道德教育等学科的教材采用母语编写。

二、双语教育课程的实施

(一)汉语课程的目标

新加坡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双语人才。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灵活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语法,获得外语,以培养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外语得体地进行交际为教学目的。

(二)汉语课程设置

第一语言一定是英语,第二语言才是本民族语言。政府办的学校通行英语和华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办学自然也通行英语和华语。这两种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个毕业生的华语读写水平都要过关,否则不许考大学。因此,双语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都是围绕这种政策而展开的。

如新加坡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课程的设置上,英语课和华语课的授课内容是同步的,如:英语课认读“apple”,华语课就认读“苹果”;英语课上“Onetwothree”,华语课就出现:“一、二、三”。

这些课程进度都是由校方制定的,教师只是执行而已。课堂用语方面,华语课尽量要求用华语,万不得已用英语辅助。活动课,如果是华语教师带领,校方希望用华语,但不一定要求用华语。

(三)汉语课程教学要求

所有用英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英语讲课;用母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采用母语讲课。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学校里除母语课和道德课用母语讲授外,其余课程一般都用英语讲授。数学、科学和大部分的其他科目都是用英语教学,只有与基本价值观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才用母语教学。

如用华语教授《好公民》,用华语(和英语)教授《儒家伦理》、《佛教知识》,用马来语教授《伊斯兰教知识》。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保证了双语的学习水平。

(四)双语课程教学计划

新加坡的英语教学绝大多数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使用美国或加拿大出版的启蒙教材。小学根据国家教育部课程发展署的规定使用某种教材。1991年修订新大纲后,强调以交际为主,提倡发展儿童智力,启发逻辑思维,培养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法规定,学前准备阶段招收年满5周岁的儿童,学制为一年。一年的学前准备阶段是为部分儿童进入十年制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的小学而设立的。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获得使用英语与母语的技能,并向他们教诲亚洲人的价值观念。该阶段的教学还将帮助儿童为小学的正式教育阶段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14年级,入学年龄为6周岁。该阶段的重点是基本的读写能力与计算技能,其核心课程是英语、母语和数学。近80%的教学时间用于核心课程,以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能力与数学方面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小学56年级为定向阶段。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分别进入三种语言流学习。

定向阶段的6年级末,所有学生都参加修订过的小学毕业考试,合格者进入中学阶段。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兴趣,学生分别进入三种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进入四年制的特选课程与快捷课程,其余学生则进入45年的普通课程。特选课程为有学术能力和语言才能的学生提供同时学习具有高级水平的英语与母语的教育。快捷课程是为具有学术倾向的、将在中学学习英语和母语的学生设置的。与特选课程流学生不同,该课程流学生学习作为第一语言的英语,而母语则作为第二语言。考虑到部分学生学术性倾向较弱,目前,普通课程又分为普通学术性课程和普通工艺性课程,供学生选择。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

(五)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新加坡双语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本质,把传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融为一体,采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多问、多思、多想象的习惯。交际语言教学也称概念功能法,其特点是在注意语言结构的同时,更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就高校而言,大多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用功能交际法,主张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通常课堂气氛是比较热烈的,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参与讨论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师一般较尊重学生的情感或价值观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只是帮助者或顾问。在他们的教学大纲中,把语言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下,教授语言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传授对象国的文化知识。教学是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讨论问题时都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如果学生的观点对,教师则服从于学生。

因材施教的教育分流制度

教育充分体现平等,是新加坡的和谐之源。新加坡教育实行分流制度,即通过考核,将一部分学生从普通教育转入职业教育。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面临分流。只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大学可以授予本科及以上学位,因此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一路升入大学。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新加坡的教育体制称为“精英教育”。

新加坡人认为,“精英教育”的含义是因材施教,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找到平衡点。因此,很多人对职业教育感到非常满意。人们将教育理解为让每个人发挥自身才能,而不是制造学历歧视。他们所理解的平等并非结果的平等,而是机会上的平等。政府还计划在未来1218 个月帮助1万名工人,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有机会赚取更高的薪金。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新加坡国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诚信、融合、平等、和谐的理念。

新加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分流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区别对待学生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新加坡建国后的一段时间,教育模式和学制都暴露出一些问题,造成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还引发了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六年制小学的辍学率一度达到11%,中学达到19%。教育改革由此引发,结果是实行“分流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形成于1979年的新加坡新教育体制(NES)改变了原“6·4·2”(小学6年、中学4年、大学预科2年)体制所要求的所有学生必须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课程的模式,实行因材施教的分流制度,并把普通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分流分为小学分流和中学分流。

分流就是经过考试和考核,将普通教育中的一部分学生分流到技能教育的序列中,实际形成了普通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双轨制。分流的时间为小学四年级结束、小六毕业和初中毕业,共三次分流,这三次分流决定了一个学生甚至一生的工作走向和发展前途。

小学为六年制,前四年为基础学习阶段,除双语学习外,着重接受数学和其他科目的学习。小四考试后进行第一次分流,约20%的学生进入EM1班(英语母语1),70%进入2班,10%进入3班。虽然把学生分成三类,但每年考试后都可以再进行调整。比如1班的差生调到2班,3班的优秀生调到2班等。这样分班的结果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压力。小六离校考试为第二次分流,考试科目是数学、科学、第一语文和第二语文,按总成绩排出名次。约10%的优等生接受特别课程教育,50%接受快捷课程教育,40%的学生学习普通课程,着重于职业训练。

初中一般为四年制,前两类学生都达到了英语母语“O”(Ordinary)水准,而第三类学生只具有“N”(Normal)水准,所以第三类学生要修满五年,其中在第四年可以有一次“N”转“O”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再学一年后与前两类学生一起参加初中毕业统考,未通过者则转入技能教育系统学习一技之长,将来主要从事技工的工作。初中毕业统考是第三次分流。

新加坡的高中阶段与我国的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分为初院、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三类。初院分二年制和三年制,实际上是大学的预科班,注重综合课程的学习,约25%的初中生能够进入;理工学院为三年制,着重理工课程,升学就业二者兼顾,39%的学生进入;工艺教育学院则主要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约21%的学生进入。当然,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也可在学习期间经考试转入理工学院,但这毕竟不是普遍情况。还有约15%的学生出国或作出其他选择。实际上学生一进入所谓的高中阶段,其发展方向基本定型了。初院学生毕业要经过英语母语“A”(Advanced)水准考试,这是一种高水平考试,再进入大学,到此时已经初步具备“精英”人才的雏形。

一、小学分流

新加坡的教育法规定,小学教育从6周岁开始,学制为68年,学生在前三年都学习同样的课程,着重打好英语、母语和数学基础。三年后进行统一的分流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前三年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平时 成绩,把学生依次分流进入三种不同程度的班级。

1.普通双语流(Normal Bilingual,简称N

这部分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90%,他们再经过三年学习后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性小学毕业考试,考试科目有英语、母语、数学和科学。

2.延长双语流(Extened Bilingual,简称E

约有56%的学生进入该流别,主要是分流考试不及格、但前三年成绩尚佳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范围和N流基本相同,只是把学习年限延长到5年,然后再参加全国性小学毕业考试。

3.单语流(Monolingual,简称M

这部分学生约占45%,主要是分流考试不及格、前三年学习成绩又较差、被视为将来难以通过全国小学毕业考试的学生。他们只选读一门语文,第二语言会讲即可,同时课程按排放松,同E流学生一样再经过5年学习后参加全国性的小学水平考试,考试科目有英语、母语口头测试和数学。N流和E流学生中考试合格者将继续接受中学教育,未通过者与M流学生一同进入职业工业训练局举办的职业技术训练班接受初级技能培训。

新加坡实行教育分流制度并非“一张试卷定终身”。一方面分流极为认真仔细。三年级分流考试为校级统考,但学校在出题时必须选用教育部题库中的英语、母语和数学三门科目中的任何一门试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各学校考试水平的相对统一性。所有学生除参加分流考试外,还必须参加智力测验,作为分流参考的依据之一。而那些即将进入M流的学生还得参加教育部的一般成就测试(AT),以证明他们的确不具有学习规定课程的能力。通过一般成就测试者,则可进入E流。此外,教育部还要通知学生家长,共同协商决定学生的入流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转流。如果N流学生成绩不佳则转入E流,E流不佳者则转入M流。这种转流不影响学习年限,即五年级读完可读六年级。反之,M流成绩佳者可转到E流,E流成绩佳者可转入N流。这种转流要重复一年,甚至两年期限。

二、中学分流

小学毕业考试合格者在进入中学时将按成绩优劣被分别分流进入三种不同类型的班级。

1.特选课程班(Special course

新加坡的9所特选学校共接纳10%左右的全国小学毕业考试通过者。该课程班在中一和中二期间设置的课程有英语、母语、数学、科学、文学、历史、地理、工艺、美术与家政,还有非考试科目:道德教育、音乐和体育。中三和中四必须修读强制性科目:英语、母语、一科数学、一科理科与一科文科科目。此外,学生还要从许多科目中任选不超过四个考试科目,其中包括文学、历史、地理、高数、物理、化学、生物和第三语文(日语或法语、德语)。同时,该班学生还必须学习大量的课外补充教材。他们的学制为四年,期满后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O”级水平考试。

2.快捷课程班(Express course

这部分学生约占40%,所学课程与特选课程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他们同时只学习两种语言,四年后也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O”级水平考试。

3.普通课程班(Normal course

这部分学生约占50%,四年后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N” 级水平考试,成绩优良者可留校学习一年,然后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O”级水平考试。以上三种课程班的学生也可进行转流,具体情况同上述小学转流相同。总之,特选课程班、快捷课程班和普通课程班的五年级学生都可以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N”级水平,成绩佳者可进入初级学院、大学预科中心或工艺学院学习,差者和那些不能上完普通课程班或者只获得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N”级水平考试证书的学生,可接受职业训练,或就读私立学校,或就业。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以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为目的,引入了竞争机制的精英教育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新加坡培养了很多人才。

双语、分流相结合的特色教育

一、成功的双语教育与分流教育

新加坡双语教育与分流教育相结合的成功是新加坡的综合竞争力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基石之一。

新加坡的英语教学绝大多数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使用美国或加拿大出版的启蒙教材。学前准备阶段招收年满5周岁的儿童,学制为 1年。学前准备阶段是为部分儿童进入十年制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的中小学及小学的正式教育阶段做好准备而设立的。强调以交际为主,提倡发展儿童智力,启发逻辑思维,培养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又与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分流教育具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小学分基础(一至四年级)和定向(五、六年级)两个阶段。四年级末举行第一次分流(即小四分流)考试后进入定向阶段,学生可自行选择修读三种语言源流课程中的一种:1EM1班的学生所修读的英语和母语均为第一语文程度,属于高级水平;2EM2班的学生所修读的英语为第一语文程度,母语为第二语文程度,属于中级水平。它又可以分为两个次语言流:EM1E)和EM2MT)。学校有权力确定学习英语和母语都有困难者必须进入次语言流学习;3EM3班的学生所修读的英语为第一语文程度,母语为第三语文程度,属于基础水平。

定向阶段的六年级末,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小学毕业考试,即小六会考,合格者进入中学阶段。根据考试成绩、语言能力和兴趣,学生分别进入三种课程学习:1)“特别双语课程”约占总体学生的10%;即会考成绩最优秀的10%学生,可以兼修两种语文,用四年时间完成中学学习任务,英语和母语均维持平等的“第一语文”程度,四年结束时参加英国剑桥“N”水准考试;2)“快捷双语课程”, 约占30%以上的学生;他们兼修两种语文,用四年时间完成中学教育,但英语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四年结束时参加英国剑桥“O”水准考试;3)“普通(学术/工艺)双语课程”占40%以上的学生,他们兼修两种语文,用五年时间完成中学教育,四年结束时参加英国剑桥“N”水准考试,其中成绩优异者,五年结束时参加英国剑桥“O”水准考试。

参加剑桥“O”水准考试的学生,根据成绩,将有机会进入初级学院(大学预科,“O”水准考试成绩较好)、理工学院或工艺学院继续学习。而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或工艺教育学院继续学习。两年结束时,学生将参加英国剑桥“A”水准考试,考试成绩将决定学生是否能进入大学深造。

中学前两年主要教授基础科目,包括英语、英国文学、母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艺术和手工、设计和技术、经济学和品德教育。从第三年起,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文科、理科、商科或工科的专业课。对工艺和商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理工学院,成绩优异者也能在毕业后进入大学深造。工艺教育学院则为通过“O”水准考试的学生提供多种的高级职业课程。分流不是甩包袱,而是学校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恰到好处的培养教育。1995 年,新加坡把这三级分流的教育方式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

新加坡从1979年开始在小学三年级期末进行分流考试。1991年起,改在小学四年级末进行分流考试。考试科目为第一语言(英语)、第二语言和数学三门功课。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分别将学生编入学习科目和要求不尽相同的三类班级中。其中成绩相对较差的约占10%的学生编入单语班,八年级考试后不再升学,直接进入职业培训机构接受职业训练;其余学生,将进行第二、第三次统一考试和分流。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又与新加坡特色的分流教育具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小学分基础(一年级至四年级)和定向(五年级至六年级)两个阶段。四年级末举行第一次分流考试后进入定向阶段(即小四分流),学生可自行选择修读三种语言源流( Language Stream)课程中的一种:1EM 1 Stream——学生修读英语和母语均为高级水平;2EM 2 Stream——学生修读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它又可以分为两个次语言流,即EM 1E) 和EM 2MT),这是为那些学习英语和母语都有困难的学生设置的。学校有权利确定不适合在本语言流中学习,而必须进入次语言流学习的学生;3EM 3 Stream——学生修读基础英语和母语会话。

EM1班的学生所修读的英语和母语均为第一语文程度,属于高级水平;EM2班的学生所修读的英语为第一语文程度,母语为第二语文程度,属于中级水平;EM3班的学生所修读的英语为第一语文程度,母语为第三语文程度,属于基础水平。

定向阶段的六年级末,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小学毕业考试,即小六会考,合格者进入中学阶段。根据考试成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兴趣,学生分别进入三种课程学习:1)“特别双语课程”,约占总体学生的10%;即会考成绩最优秀的10%学生,可以兼修两种语文,用四年时间完成中学学习任务,英语和母语均维持平等的“第一语文”程度;2)“快捷双语课程”, 约占30%以上的学生;他们兼修两种语文,用四年时间完成中学教育,但英语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3)“普通(学术/工艺)双语课程”, 占40%以上的学生,他们兼修两种语文,用五年时间完成中学教育。

初级学院、理工学院以及大学的教育媒介以英语为主,设有第二语文的课程。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义决定了教育政策的决策制定者首先选择两种语言而非一种语言来实施教育,尊重各民族文化,发展其优良部分,同时,又强调促进各民族的相互沟通和融合,使各民族能团结和睦、共存共荣。因此,新加坡人选择了具有中立性,又有助于国际贸易和科技传播的英语作为通用语。同时强调了通用语的工具性功能和民族语的情感性功能。这些种种都体现了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独特性的巧妙的选择。

但是,自1987年以来,新加坡在小学定向阶段的EM2课程以及初中的快捷课程和普通课程都规定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和教学用语,把母语作为第二语言,即意味着母语只是一门语言课程,而不是用作教学用语。这对学生平衡、顺利地掌握双语是不利的,导致了一种不平衡的双语现象,学生成了功能性的单语人。同时加剧了新加坡以英语作为优势语言,弱化母语的趋势,不利于保留民族文化和东方传统价值观。近年来新加坡政府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失去母语也就失去了民族根的可能后果。因此,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华文教育,发起了华语运动,以改革有失的双语教育制度。他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学生学习华语。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教育举措,它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新加坡人能更容易地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又使新加坡各族人民维护住了他们东方传统文化的根。

新加坡中小学的双语教育与分流教育的结合的教育体制,使学生不仅能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国际课程促进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华东师大课程所所长钟启泉教授在大会做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内地正在开展从“控权”到“赋权”,从“大一统”到“多元化”的新型课程文化的创造。由于旧有课程文化所造成的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碍和陈规陋习,目前,课程改革面临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主要有:1)重点中学政策问题。今天,重点学校的幽灵还在中国大陆游荡。在课程改革时代,“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当是基础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重点学校政策必须停止;2)教师专业化的定位问题。教师专业化建设正经受着“工程化”驱动“专业化”、“行政化”驱动“专业化”、“技术化”驱动“专业化”的干扰和支配;3)研究性学习的困境。现行的研究性学习思路封闭、内容干瘪、混淆视听,存在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活动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倾向。

中国的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提升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从这一点来看,双语教学与分流教育相结合的成功做法有必要在教育改革实施中进行探索。

(一)示范高中的办学应明确高素质的精英教育的方向

1.精英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从中国教育的国情出发,示范高中总量、质量要从严把关,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应全力以赴办好高中,与初中部彻底分离,而且要国家扶持,让社会每一个阶层的最优秀学生不分贫穷、富有,都有平等地接受精英教育的机会;应杜绝将示范高中作为“摇钱树”,搞变相创收或成为政府“减负”的基地。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乏成功的探索。福建省2001年省级教科研课题阶段研讨会期间,福州八中作为福州最优质学校的代表和被考察对象,从 1998年开始创建示范高中时,与初中部脱钩,高中每一年级从8个教学班扩大到 14 个班,只有少数缴费生,实行学分制,包括必修课与门类齐全的选修课,2002 年就达到 112门课程,研究性学习颇具特色。

2.精英教育应面向未来,走向世界。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可以说是站在世界的视野来关注中国的教育发展。精英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示范高中如何适应这一要求应努力探索,使精英教育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下面以石室中学的成功探索为例。

2003年厦门市“十五”首期校长提高培训期间,在考察四川石室中学时,深深体验到精英教育是如何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成都石室中学是中国名校,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学(汉代),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英才辈出,包括前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等六位中科院院士。王绍华校长说:“重点中学出成绩是一种必然,这是政府大投入与政策倾斜的结果,升学率的 100%应不是目标,这是规定动作(姑且用体操用语来打比方),还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有自己的自选动作,在实验性、示范性、开放性上下功夫。”

石室中学的办学特色:1)高中实行学分制,包括必修课与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修完学分可提前毕业,可提前参加高考;2)进行双语教学,除英语外,各学科每周开一节用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课,提高学生各科的英语水平,体现了名校办学面向世界的理念;3)与国外名校进行师生交流,已经实行了17 年。第 3 条确实很有特色,学生进了石室中学,等于取得了到国外名校就学的通行证,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校内教师到国外任教,为期各一年,使得双语教学能够落到实处。因此,学生的外语能力特别突出。在高三毕业班中,就设置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留学班,毕业后直接到国外上大学,并设有“国际交流部”直接开展国际交流事务。

3.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为高素质的精英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素质的精英教育需要高校招生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否则,应试性的精英教育将难以改变。在这一点上可以参照欧美著名学府的做法,划分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进行单独招生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加强综合能力的评价和考核,使示范高中的教育真正走向高素质的教育。

(二)进行双语课程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石室中学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示范高中进行双语课程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其他高中和初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是存在的,比如采用原版教材开设科学课程选修课,如美国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科学探索者》可采用原版与中文版相结合的形式,但其中很重要的条件是对教师的培训。

(三)其他高中和全部小学、初中应走向全面的素质教育

精英教育固然必不可少,但一个国家全民素质的提高更多的要依靠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而我国目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前提,即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全力以赴地培养“精英”。培养出来的所谓的“精英”的“品质”还是会考试,其他素质是很难令人乐观的。

从均衡发展的观点来说,高中除示范高中外不再评级,初中、小学也不应有示范、达标的评定。因为这些评估经常以教学成绩作为主要杠杆,使参评学校更加追求功利,因为追求升学率是所谓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最直接体现。而真正的课改的核心——课堂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只有小部分学校、小部分教师在做,总让人觉得新课程理念很难大面积付诸实践。针对学校的各项评估不仅重复,而且要应付很多教育以外的评估检查,浪费了时间,占用了学校有限的资源。所以基础教育应走向全面的素质教育,否则中国的素质教育可能要走很多弯路,耗费的时间和成本都是巨大的。

综合实践的课程应引起重视并得到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应在活动类课程下工夫,让学生社团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积极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过程,从知识、能力层面来说,是一个不断产生学习层次差异的过程;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从考试层面来看,成绩衡量的只是知识、能力。以分数为惟一杠杆作为中考、高考的招生依据,是新课程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我国正在探索考试改革以推进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应借鉴新加坡及欧美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考察,新加坡高中招生就很重视学生社团活动能力评价及各种竞赛、比赛情况的参考。

在应试还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素质教育往往成了一种附属品,追求考试成绩往往成为一所学校快速成名的捷径,教育往往丧失其最核心的价值——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新加坡应试的成分很浓,但新加坡的分流教育体现了教育更关注人的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对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六年级末进行第一次水平考试,对小学进行评估。进行市级统考,考试科目为语文、英语和数学三门功课。成绩作为对初中教学评估的参考依据,使初中教学评估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从中学八年级末进行第二次水平考试,也是对初中的第一次考试评估。进行市级统考,考试科目为语文、英语、数学、科学、社会,考试成绩占90%,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约占总成绩的10%。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合理分流:1)其中成绩相对较差的约占 20%的学生八年级考试后不再升入九年级。因为从知识、技能的角度来说,这些学生升入普高的机会微乎其微,可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210%的优秀生进入示范高中预备班(一年),有利于更全面的发展,以后直升本校高中;3)其余学生,到九年级参加中考。

第三,义务教育阶段中考,也是对初中的第二次考试评估。进入九年级的学生,中考为市级统考,考试科目为语文、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初中招生时,考试成绩占90%,综合实践活动占10%,可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突出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供考核和竞赛的机制,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高中招生及教育。采取示范高中在一定区域内学生自主报考的办法,在八年级完成招生。九年级学生参加示范高中以外的普高招生统一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加强综合能力的评价和考核,使一般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新课程实施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但新课程的实施如果在教育资源配置、考试评价、师生评价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那么新课程必将产生城乡之间、优质校与一般校之间更大的两极分化,应试教育对教育健康发展的毒害将产生嬗变,使素质教育进一步被扭曲,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很难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形式多样的双语教学课堂

圣公会中学曾经开展过“Speak Standard English Week”(讲标准英语周)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全校都禁止讲“Singlish”。一旦有同学被逮到说“Singlish”,老师就会在他身上贴一个“小哭脸”图,以示他触犯了规则;只有当他抓到了另外的同学,才能洗清他说“Singlish”的“罪责”。在这个星期内,老师没有任何教学任务,大家只是在课堂上玩许多有关英文词汇的游戏。例如,“拍卖行”这个游戏的目的,就在于鼓励同学们大胆地在班上讲英语,并且练习“描述”和“推销”的方法。班上的每位同学都要准备一样东西,但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然后大家轮流到讲台上对自己的东西进行描述,让别的同学竞相出价,最后用纸做的“钱币”买下。一名中国学生把一袋从中国带来的牛肉干用报纸包好,并对大家说:“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foodyou are not able to study well without eating it since it can provide you energy and nutritionMoreoverit is very preciousit comes from ChinaSo buy it now!(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没有它你就没用能量学习、运动。而且这还是从中国带来的,非常独特,大家快买吧!)听了他的一番描述,大家都非常兴奋,竞相出高价要买下我的东西。经过一番激烈地拍卖,这名中国学生以高价卖出了自己的东西。后来,当老师和同学发现那只不过是一包牛肉干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老师说:“You are too exaggeratedbut good description and sellings kills!”(你讲得也太夸张了,但是说得很好!)后来他们组赢得了最多的成交额,成了班上的冠军。

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方法与英文相似。

在华文课上,老师会尽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并把授课内容安排得生动有趣。有时同学们可以听相声、看电影;有时老师会给大家唱汉语歌。由于学生们的华文基础不够扎实,华文老师会在教授全国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强词汇、写作等内容的教学。

除此之外,学校还常常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活动。学校华文部的老师们普遍认为,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生提高华文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圣公会中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比赛。

阅读报告比赛:要求同学们在假期里阅读两至三本规定的书,开学后参加全校统一的阅读报告比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内容完全出自书中。

即兴演讲比赛:以年级为单位,每班只能选一名学生参加,每名选手在抽到题目后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要在礼堂的讲台上大声演讲。

另外还有辩论赛、作文比赛,等等。

总而言之,圣公会中学的语言教学活动就是新加坡语言教学的一个缩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语言教学的特色。

与新加坡的课堂相比,中国国内的语言教学要沉重许多。

中国的课程以“容量大,内容深”而著称:一间不太大的教室里有时有七八十个学生挤在一起,而且个个坐得板直,老师在前面讲得不亦乐乎。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听得头晕脑胀,而且抄笔记抄得手腕酸痛。这样下来,许多学生都对语言课尤其是英语,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

除此之外,老师所讲的内容也大体局限于课本知识,因为对于一个有近百人的拥挤环境来说,任何讨论、表演等课堂活动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如果拿中新两国的“双语教学”作比较,就不能忽略两国的人文环境差异。首先,新加坡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华语。虽然华语是第二语言,但它的影响力毫不逊于英语。在新加坡,主要报纸都有英语和华语两种版本,电视有中英文两种语言的频道,甚至于华语广播电台也比英文的更受欢迎。而在中国,除了一些沿海的发达城市,大部分孩子都是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咿咿呀呀地念ABC,除了课堂上接触的一点点英语外,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更深入地掌握英语。一出校门,英文早就被抛在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了。要学好一门语言,单纯靠教室里或课本上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就算去再多的课外辅导班、强化班也是无济于事。它只能提高一时的考试成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就像我们新学了一句“How do you do?”,如果没有机会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它才合适。

其次,两国人口相差甚远。在新加坡开展“双语教学”要比在中国可行得多。因为这种差异,考试方式也就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新加坡,无论英文、华文都有口试,而在中国,一支笔再加上一张薄薄的试卷,就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在中国几十万的考生中挑选“精英”,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除了“笔试”两个字之外似乎别无选择。可这些经过一轮又一轮“大浪淘沙”后胜出的“强者”。

要变革中国的语言教学,重中之重是要转变全民的思想观念。在新加坡,政府十分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七十多岁的纳丹总统就专门聘请了老师补习华文。每年,新加坡都要颁发“终身学习奖”给那些求知心永远不老的老年人。

虽然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颇深,但学校这个担负着育人使命的地方,在教育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新加坡的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不仅在娱乐中就轻松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一种灵活的思考方式。如果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能在中国大面积地推广,那些在课堂上睡觉的孩子也会睁开眼睛,认真听课了。比如说,在中国的英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多和学生们做一些游戏,看看电影,唱唱歌,然后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等。

最后,我国的学校也应该逐渐转移英语教学的重点。目前我国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法知识,轻视学生的口语训练,以至于大批的学生都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改变“哑巴英语”势在必行。中国的英语老师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中的“说”这一环放在首位。只有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自如交流,他们才会逐步获得英语语感,从而有助于其他三个方面的学习。再说,学会一门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日常应用。新加坡的大多数人虽然华语写作能力不佳,华语口语也称不上完美,但他们却具备与华人进行交流的水平。当然英语教学的使命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会说,还要说得标准,说得流利,而且听力、写作、阅读等方面也不能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