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目的

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目的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格式塔学派也被称为早期的认知学派,或者说是第一代认知心理学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被誉为是一位在教育心理学史上起“桥梁”作用的重要人物,他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著作介绍引进到了美国。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布鲁纳认为,若要使学生尽快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把人的学习活动简单化,遭到了不少心理学家的反对。早在1912年,格式塔学派就明确反对桑代克的学习观点,提出了完形主义的“顿悟”学习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兴起了由计算机科学家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领导的认知革命,他们用新的视角来理解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观——顿悟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也被称为早期的认知学派,或者说是第一代认知心理学派。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非常重视学习者个人经验和意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更加符合人类学习的实际情况。

格式塔学派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场理论,通过灵长类动物实验和数学几何教学实验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理论。这一学派强调知觉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提出“完形组织”观点,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学习实质上是组织一种完形。这种知识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领悟。其原因在于刺激情境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及人的大脑组织的心理场作用。学习就是一种突然的顿悟和理解。完形实质上是指对事物样式和关系的认知。在学习中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对问题情境中事物的关系加以理解,从而构成一种完形,使学习得以实现。

此外,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和认知地图观点,对后来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被誉为是一位在教育心理学史上起“桥梁”作用的重要人物,他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著作介绍引进到了美国。他既是卓有成效的心理学理论家,又是名声显赫的新课程教育改革实践家。

布鲁纳1915年10月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1937年在杜克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即在杜克大学注册成为心理学研究生,第二年转学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在著名实验心理学家拉什利指导下,于1941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的主要兴趣是动物和人类的知觉过程心理学。二战期间应召服兵役,先后在美国战争情报署和同盟远征军最高统帅部心理战部门工作,主要研究公众的态度和纳粹德国的宣传技术。1945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讲师,1948年任副教授,1952年任教授。1960年他与米勒一起创办了“哈佛认知研究中心”,1961年起任该中心主任直至1972年。此后布鲁纳在英国牛津大学担任实验心理学教学,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院院长之职。布鲁纳在众多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是一位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享有盛誉的学者。他在1959年任美国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时,主持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中小学课程改革会议。他于1952年当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会理事长。1960年任总统教育顾问。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9年获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和教育出版社机构联合奖。1970年获梅里尔——派尔美机构的嘉奖状。

img13

图3-5 认知心理学的杰出代表布鲁纳(1915—)

布鲁纳的主要代表著作有:《思维之研究》《教育过程》《论认识》《教学理论探究》《认知生长之研究》《教育的适合性》《超越信息》《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心的探究》和《文化的意义》等。

布鲁纳的学习观点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1)学习的本质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即完形的组织形态。

(2)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相当于类别编码系统。

(3)发现学习是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

(4)建立了发现教学理论,重视结构教学观、发现法教学模式和螺旋式课程模式。

在布鲁纳看来,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涉及知识的习得、转换和评价这样三个“学习行为”的过程。所谓习得往往是与一个人已有信息相悖的,或是已有信息的一种替代;所谓转换则是一种处理知识以便使其适应新任务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外推、内插或变换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评价指的是检查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适合于这项任务,如概念是否合适,外推是否恰当,运演是否正确。

布鲁纳认为,若要使学生尽快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主张按照做好的编码系统,提示各种各样的题材,以保证最大的概括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材料形成综合。经过适当的组织,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都能够理解复杂的概念。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他认为最佳的知识结构是由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所教的知识转化成最易被学生理解的形式,通过学生的编码系统概括地接受这些知识。知识的概括性越高,对学习者越有用。

小卡片

学科结构与课程结构教学改革

为什么要学习和讲授学科的基本结构呢?布鲁纳曾经一再指出:“任何思想或任何问题,或任何一种知识能够用足够简单的形式描述,使任何特殊的学习者都能用一种可辨认的形式去理解它。”他提出四点理由:①“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②可以更好地记忆科学知识。“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③掌握了基本概念或原理,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④“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布鲁纳还指出如果不去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则会使学生很难从已学得的知识推广到他后来将碰到的问题,从而陷于缺乏掌握一般原理的学习,从激发智慧来说,收获不大。因此他认为,在知识领域中要采用一定的简化方法,以便顺利地理解有关知识。所以,必须教授和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

关于课程设计问题布鲁纳提出,“必须使任何特定学科的最优秀的人才参加到课程设计中来。”他说:“决定美国史一科应该教些什么或算术一科应该给他们教些什么,这种决断要靠各该学术领域里有着远见卓识和非凡能力的人士的帮助才能搞好。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和有用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要说微积分在一年级不能教,并不完全是这样,关于微积分,有些有用的东西是能够教的,并且对以后的学习有益处。从小学到大学的这个学习进程,其实就是一个积攒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与知识面不断上升的过程。根据这种思想,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变成各种年龄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结构,并以一种最佳的呈现顺序编排这些结构。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

布鲁纳结构课程论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与苏联争霸,锐意“改革”中小学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课程,试图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然而,当时的课程改革在实施中效果并不太好,因为内容加深,使得很多学生跟不上而被淘汰,引起人们的批评。这种由学者、科学家参加编写的课程脱离中小学师生的实际水平,成为导致60年代后期美国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张爱卿:《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117页。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学习观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认知革命时代中涌现出的认知心理学,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派,从60年代开始其便分化出两大派别:一是以皮亚杰、布鲁纳等人为代表的认知结构主义,从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角度阐述个体知识获得及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另一派则是以加涅、安德森、西蒙等为代表的信息加工心理学,他们坚持以计算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并分析个体认知加工活动的具体机制与规律。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学习看作像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系统。该系统能够用符号来加以表征。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结构或心理组织。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知识经验有其内在的结构,人的心理过程也有着内在的结构。人们总是倾向于用过去的知识经验解释、同化或吸收新的经验和知识。同时,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积极的、建构的、有计划的和有目的的主体。它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强化刺激的消极接受者。人不仅接受外界信息,同时还以过去的知识经验选择、解释和储存信息,并赋予信息特殊的意义。

表征是指客观信息在人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因此又被称为“心理表征”。“表征既反映和代表相应的客观事物,同时又是内部加工的对象。不同的表征所具有的共同信息称为表征的内容,而每一种不同的表征形式称为编码。主要有命题表征、类比表征和程序表征。”(9)

表征是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步骤,也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定义,心理表征也是从计算主义的角度来阐述的。但是,表征与计算这两个术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表征属于系统的内部状态,主要是根据它们相对于外部物体或事件的语义而界定的,属于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认知科学的“元假设”。而计算的概念则比较具体,心智表征是以纯粹形式化的同时又具有物理意义的方式来描述,属于“符号的表达式”,同时所有与系统有关的语义的区别都依靠深层的符号表达式及其变换形式的关系结构来规定。

安德森等人认为,心理表征的实质是知识表征,而关于知识表征的模型主要有单一性编码和多重性编码这样两种。单一性编码理论提出,人的知识表征是由单一性的“命题”组成的。命题表征按照语言网络形成认知图式。单一性编码理论的建立有三个根据:首先,信息的精确加工需要按照算法形式来表征人的知识,如果有一种编码能够完成就不需要有其他的方式;其次,表征理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强调意义性表征,而不是表层的语言形式或事件;第三,表征的功能按照自然的逻辑法则进行具有推理意义的自动化活动程序,如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多重编码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表征有多种形式,最为主要的形式是命题编码和类比编码,前者以精确的信息加工为主要特征;后者是按照一种直接感知的方式贮存信息,与特定的感觉通道相联结。在完成许多任务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解决问题中特别需要有以前所保存的经验的参与。这两种知识表征理论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加涅则以为,学习是学习者大脑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在加涅看来,学习不是刺激反应之间的一种简单联结,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执行控制”等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他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鉴此加涅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和反馈阶段。

近年来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范式出现了向认知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物理符号表征主义逐渐向神经联结主义发展,同时认知生态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和认知动力主义的“具身论”新观点的出现,标志着对人类知识学习本质问题的探讨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学习表征观点对当前教育实践的重要启示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活动应该在表征,即表达组织上下工夫。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开展有效的组织表征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必须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搞好“组织和表征”工作。在知识的表征上多下工夫,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2)要求教师明确试图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的实质(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

(3)了解可以达到这些结果的学习过程或活动。

(4)掌握可能会影响这些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5)区分学习者作为个人和小组成员的不同学习方法。教师需要确定有用的教学策略

当然,认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也存在着不少缺陷。主要问题在于这一学习理论虽然重新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角色,但是他们很少重视个体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途径;也不重视个人对于自己学习经验的意义理解。他们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一台较慢的“计算机”,信息的输入、表征等观点实际上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