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的发展阶段与教育

个体的发展阶段与教育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埃里克森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理论中,他指出人的一生需要经过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解决一个危机或一个重要的问题。一般到5个月左右,婴儿的体重已经是出生时的2倍,约为6.8公斤。远近原则意味着躯干的发展先于四肢末端的发展,适用身体各部分的能力发展同样遵循着远近原则。该原则主要是指不同的身体系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皮亚杰认为,感觉运算阶段作为认知发展早期的主要阶段,可以被分为六个亚阶段。

(一)个体的发展阶段与教育

从古至今,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理论和阶段划分的标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被广泛认可的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个性社会性发展理论以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人)。他认为所有儿童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尽管不同的儿童以不同速度经历这四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阶段。

在埃里克森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理论中,他指出人的一生需要经过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解决一个危机或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八个阶段包括:欣然对不信任(0~18个月)、自主对怀疑(18个月~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繁衍对停滞(成年中期)、完善感对悲观失望(成年晚期)。[23]

1.婴儿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婴儿期也被称为乳儿期,时间跨度一般是从出生到2岁。下面,我们将从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1)身体发展。

从身体发展来看,婴儿在出生后的头两年是他们的快速成长期。一般到5个月左右,婴儿的体重已经是出生时的2倍,约为6.8公斤。到1岁时,他们的体重已经达到出生时的3倍,约为10公斤。婴儿的体重也随着身高的增加而增加。到1岁末时,婴儿一般约有76厘米高。到2周岁的时候,他们平均的身高为91厘米。[24]

在婴儿期,身体发展具有四个原则。[25]第一个原则,头尾原则(cephalocaudal principle)。头尾这个词源于古希腊和拉丁语的词根,是“从头到尾”的意思。头尾原则就是指身体发展所遵循的模式是先从头部和身体的上半部开始,然后进行至身体的其他部分。头尾发展原则意味着视觉能力的发展(位于头部)先于走路能力(位于身体末端)的发展。

第二个原则,远近原则(proximodistal principle)。该原则是指发展从身体的中央部位进行到外围部位。远近原则意味着躯干的发展先于四肢末端的发展,适用身体各部分的能力发展同样遵循着远近原则。例如,有效使用手臂的能力先于使用手的能力。

第三个原则,等级整合原则(principle of hierarchical integration)。该原则主要是指简单的技能一般是独立发展的,其后,这些简单的技能被整合成复杂的技能。也就是说,复杂技能是建立在简单技能整合的基础上。例如,婴儿要掌握相对复杂的用手抓东西的技能,首先就必须学会控制和协调每个手指的运动。

第四个原则,系统独立性原则(principle of the independence of system)。该原则主要是指不同的身体系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当身体的某一系统出现了某种发展时,并不意味着身体的其他系统也出现了同样的发展现象。例如,身体的大小、性别特征、神经系统等方面,在速率和时间进程上都是相对独立的。

(2)心理发展。

从出生到2岁左右,婴儿是通过感知来理解其周围的环境的。他们通过身体动作获得知识,他们的理解仅仅限于当前的事件或者刚刚发生的事件。皮亚杰认为,感觉运算阶段作为认知发展早期的主要阶段,可以被分为六个亚阶段(见表4-1)。

表4-1 皮亚杰感觉运算阶段的六个亚阶段[26]

img5

续表

img6

从婴儿的情绪情感以及人格发展来看,婴儿表现出相当广泛的情绪表达。有许多研究考察了母亲在她们孩子的非语言行为中看见了什么。根据这些研究,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认为她们的孩子在满月前就已经表现出兴趣和喜悦。此外,84%的母亲认为她们的孩子已经表达出愤怒,75%的认为有惊讶,58%的认为有恐惧,34%的认为有悲伤。总之,婴儿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能够体验情绪,尽管情绪的范围还相对有限。此外,自我感知(self-awareness)即关于自我的知识,大约在婴儿12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发展。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儿童,已经能够清晰地表现出自我感。

那么,对于婴儿期的教育来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以促进他们的发展?根据诸多研究的成果,人们提出促进婴儿认知发展的以下建议:

第一,为婴儿提供探索世界的机会。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需要通过做来学习,因此,要促进婴儿的认知发展,就需要为他们提供探索环境的机会。例如,各种书籍、玩具以及其他的刺激物。

第二,在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对婴儿快速做出反应。试着去和婴儿讲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在这里,尤其要注意应适用婴儿指向的语言(infant-directed speech),这些语言风格的特点是包含了很多指向婴儿的口头交流,以短小简单的句子为特征。一些研究表明,在生命的早期,如果婴儿所处的环境中,婴儿指向语言很丰富,他们似乎更早开始使用语词,并表现出其他形式的语言能力。此外,可以通过提问题、倾听他们的反应,并提供进一步交流的机会,促进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三,给婴儿读书。研究表明,尽管婴儿不理解语词的意义,但是他们会对你的声调和该活动所提供的亲密感做出回应。和孩子一起阅读还能够启蒙持续终身的阅读习惯。

第四,记住你没有必要一天24小时都和孩子在一起。婴儿需要有自己的时间探索他们的世界。

第五,不要强迫婴儿,不要对他们期望太多。你的目标不是要造就一个天才,而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养育环境,使他们能够发挥潜能。

2.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在入学前阶段,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

(1)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从身体发展来看,到2岁左右,美国儿童的平均体重大概在11.3~13.6公斤,身高将近91厘米,是一般成年人身高的一半。到6岁时,他们的体重平均约为21公斤,直立身高为117厘米。大脑的发育比身体其他部分要快。2岁儿童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是成人的75%。到了五六岁,儿童大脑的重量是普通成人的90%,而体重只是成人的30%。[27]此外,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粗大运动技能与精细运动技能都已经越来越趋向熟练精巧。到学前期结束时,大部分儿童能够轻松地完成诸如系扣子、按按钮、折断或拉拉链等简单的自我服务性的任务。通过协调两只脚的交替动作,儿童完成了上下攀爬的活动。他们也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如使用剪刀、用彩笔给图画上色、书写字母和单词,等等。

从认知发展来看,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还不能进行运算,即有组织、形式的、逻辑性的心理过程,他们的思维依然是非逻辑的,受到身体活动方式和事物呈现方式的影响。从语言习得来看,儿童在入学前通常具备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其中,口头语言技能发展较早,到3岁时,儿童已经是熟练的讲话者了。到学前期结束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和理解不计其数的句子,能够进行交谈,并对书面语言也有所了解。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掌握了写作的一些基本要素。3岁的儿童能够认识到文字和图画之间的区别,并逐渐能够对文字的显著特征进行辨别。例如,笔画的曲和直,开放和封闭,倾斜、水平、垂直以及笔画的方向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家庭收入水平对儿童整体认知发展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Betty Hart&Todd Risley,1995),考察了来自各种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父母与孩子在两年期间交流的语言。结果发现[28]:

·父母越富裕,他们与孩子说的话越多。

·划分为职业人士组的父母与接受福利援助的父母相比,前者与孩子在一个小时内进行能够的交流是后者的两倍。

·到4岁时,接受福利援助家庭组的孩子与职业人士家庭组的孩子相比,大约少接触130万个单词。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中,所用语言也有所不同。和职业人士家庭中的孩子相比,接受社会福利援助家庭中的孩子听到更多的禁令(比如“不行”或者“停下”),频率约是职业人士家庭中的两倍。

最终,研究发现,儿童接触到的语言类型和他们在智力测验中的成绩之间有关联。儿童听到的单词数量和种类越多,他们在3岁时的各种智力测验成绩越好。因此,让父母和孩子进行更多交流并使用更多语言的干预措施,在减少贫穷造成的潜在不良影响方面很有益处。

从社会情绪发展来看,儿童社会关系的建立遵循这样的历程:先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建立亲密关系,然后与其他的家庭成员建立关系,再与非亲属关系的成人、同伴建立关系。社会交往的范围从家庭扩展到邻里,从托儿所或者其他看护中心扩展到正式的学校。学前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大部分发生在游戏中,游戏对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游戏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认知和社会技能,并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2)学前儿童教育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儿童在6岁左右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然而,5岁以下的儿童应该接受何种教育,人们对此尚未达成共识。幼儿园教育起源于德国,但直到20世纪初才被人们广泛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妇女进入劳动力大军人数的增加,各种学前班以及日托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儿童看护中心。儿童看护中心主要是指在家长工作的时候,提供家庭外的儿童看护。儿童看护中心以前是指日托中心,但是,由于很多父母工作时间不规律,因此除了白天以外,其他时间也需要照顾孩子,所以称呼就改为儿童看护中心。这种机构最初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但是,时至今日,儿童看护中心的目标已经变得日益广泛,致力于提供一些智力方面的训练,尤其关注对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培养。

·家庭儿童看护中心。家庭儿童看护中心是指一些私人家庭提供的儿童看护。这种看护机构通常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看护质量通常不如设在学校教室、社区中心和教堂中的看护中心质量高。

·幼儿园(或托儿所)。设立幼儿园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儿童形成社会技能,从而为正式的学习做准备。但是,最近几年,幼儿园的这种功能逐渐被学前教育所替代,幼儿园越来越关注学业方面的问题,强调学前阅读技能和学前数学技能的学习以及学校中的适宜行为的建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幼儿园,其教育方案与小学一年级越来越相似。此外,根据各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目标看法的不同,各国幼儿园也有显著的不同。例如,一项关于中国、日本和美国幼儿园的比较研究发现,三个国家的父母对幼儿园目标的看法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父母倾向于认为幼儿园主要是为了给孩子日后的学业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日本父母则认为幼儿园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成为集体中的一员的机会,美国父母认为幼儿园的主要目标是使孩子更加独立和自力更生。

·学校儿童看护(学前班)。这种机构主要由一些学校系统提供。与儿童看护中心相比,由于这里的教师受到良好的训练,所以,学校看护中心的服务质量更高,也更有可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

3.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进入一年级的儿童正处在从快速成长到相对平稳发展的过渡阶段。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转变是小学阶段初期的主要特征。当儿童升入高年级时,他们就接近儿童晚期,并进入到青春期

(1)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

从身体发展来看,在这个阶段儿童身体发展相对缓慢但却稳定。与男生相比,女生的身材相对矮小,体重相对轻些,直到9岁左右,他们的身高和体重才基本相当。骨骼的发展超前于肌肉,并有可能产生酸痛感。此外,这个阶段儿童的粗大运动技能和精细运动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儿童掌握了许多以前不能很好完成的技能。例如骑车、滑冰、游泳、跳绳、在计算机键盘上打字、画一些精细的图画等。

从认知发展来看,在5~7岁期间,儿童的思维过程经历了一场变革,即从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的转变。“这一变革使得儿童可以在心理上完成某些活动,而不像过去那样必须由实际的身体活动来完成;变革也使得儿童能够在心理上进行活动的逆推。”[29]进入具体运算思维阶段以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记忆和认知技能均得到快速发展,包括元认知技能的发展。当然,这种变革并不是迅速完成的,事实上,当儿童的认知发展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化时,在发展高级认知行为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前一个思维阶段的特点。[30]

从社会情绪发展来看,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就是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在儿童中期,儿童努力找寻“我是谁”的答案,他们不再从外部的身体特征而是开始更多地从心理特质来看待自己。学前期的儿童总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物体特征,比如高矮、性别或所拥有的物体来描述自己。相比之下,在学校低年级,儿童描述自己时关注更加抽象、内在的特质,例如智力、友善等。在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儿童更多地关注意图和动机,而不仅仅是客观行为。而且,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自尊是指个体在整体上和特定方面对自我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价。儿童中期的自尊以重要的方式发展着。在这个阶段,儿童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标准,并发展出一套自己对成果的内在标准,评价自己成功与否。同时,这个时期,儿童的自尊出现分化,他们的自尊在某些领域变得较高,而在另一些领域变得较低。需要关注的问题是,长期拥有低自尊的儿童,会陷入一种无法摆脱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此外,这个阶段的儿童还表现出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具有团体合作的精神,能够考虑到公平性而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活动。

(2)小学阶段儿童的教育

小学阶段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和集体,培养儿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应培养儿童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热爱学习的态度和品质,不要使儿童产生“厌学”、“惧学”的心理。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预期和鼓励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包括“皮格马利翁”实验在内的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预期会对学生的表现产生正向影响。目前,对教师预期效应的一个基本解释是:教师形成对儿童能力的最初预期后,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将其传递给儿童,被传递的预期为儿童指出什么行为是合适的,然后儿童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有学者对教师预期的传递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预期传递的四种基本途径:[31]

第一,教室里的社会情绪氛围。相对于低预期的学生,教师对待那些自己有高预期的学生会更耐心和更友善,这种积极的态度会通过微笑、更多的点头和关注传递给他们。

第二,儿童接受的信息。如果教师预期某些儿童的成就表现很不错,就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料——书籍、作业、文章,还会让他们完成更困难的任务。这样,高预期的儿童就拥有了更多表现良好的机会。

第三,教师输出的信息。与低预期儿童相比,教师与高预期的儿童接触更多,所以,高预期的儿童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更多。

第四,反馈。当教师对儿童具有高预期时,他们会更积极地评价儿童付出的努力,也更容易接受儿童的观点。相反,低预期儿童受到的批评更多,在一些情境下他们几乎得不到教师的反馈。

4.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开始于青春期。青春期也称为青少年早期,是身体和智力快速发展的阶段;青少年中期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是对前一个阶段变化的调整和整合;青少年晚期则是向承担责任、抓住机会和做出选择的成年期的过渡阶段。这里,主要探讨青春期的主要变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青春期的主要特征

从身体发展来看,青春期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由于身材和比例上的变化以及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得青春前期与青春后期的青少年在外貌上具有很大差别。尽管在青春期每个人的发展顺序是相同的,但是这些发展变化出现的时间以及发展速度具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女生青春期发育时间比男生早1~2年。对于同一性别而言,青春期开始发育的起始年龄有可能相差6年。

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也反映在大脑及其功能的变化上。一方面,大脑在青春期产生了大量的灰质,这些灰质会以每年1%~2%的速度被削减。此外,髓鞘(神经元细胞被脂肪细胞所包围的过程)使信息的传递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大脑的前额叶得到显著发展。前额叶是人们进行思考、评价,做出复杂决策以及控制冲动的脑区。前额叶发育完全的个体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前额叶在青春期发育还不完全,青春期的少年还不具有较高的控制冲动的能力,这就导致了一些具有青春期特点的危险行为和冲动行为的出现。

在认知发展方面,青少年正处在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向着更为抽象、概括和注重逻辑的方向发展,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并思考着从自己个人的经历中提炼出概念,他们的学习比儿童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青少年使用形式运算进行抽象推理的能力,使他们开始做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毫不怀疑地接受所告知的规则及其解释,而是力求用“自己的眼睛”来认识世界、发现世界,他们更努力地对父母以及其他权威提出质疑。这时的青少年变得更加喜欢争辩,喜欢利用抽象推理找出别人解释的漏洞,他们的怀疑思维使他们对家长和教师的缺点更加敏感。

此外,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发展出来的元认知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出现“自我中心主义”。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adolescent egocentrism)是一种自我热衷状态,他们认为全世界都在注意着自己。自我中心主义的青少年对父母、教师等权威充满着批判精神,不愿意接受批评。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常常导致思维的扭曲,包括:青少年可能发展出所谓的假想观众——就像青少年自己那样,对青少年的行为给予很多关注的想象中的观察者。例如,一名坐在教室中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正在看他,一个打篮球的青少年可能认为全场的人都在注意他下巴上的青春痘。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导致的另一种思维扭曲是,青少年发展出个人神话,即认为个人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事实证明,很多青少年的危险行为就是由个人神话造成的。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社会化和情绪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一个标志就是反思,“我是谁”这个问题在青少年个性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开始以有别于以往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感觉和实际的行动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他们很容易对自己产生不满,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加以改变。青少年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自己是独立于他人的,他人并不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从社会关系来看,总体上说,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使其与父母、教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试图独立于父母,希望父母不要像以前那样对待他们,尽管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是总觉得父母并不了解自己。在初中阶段,青少年与教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小学,儿童很容易接纳教师并依赖教师,甚至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但是,进入青春期以后,一些学生公开与教师作对,还有一些学生逐渐疏远学校。与此同时,青少年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他们更多地寻求同伴给予的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成为某一个团体中的成员会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相反,不被同伴接纳将会导致严重的情感问题。研究发现,那些对朋友非常满意或者相处融洽的青少年,比那些缺乏朋友支持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感,很少体验到孤独感,拥有较成熟的社会技能,并且在学校中学习成绩比较好。

此外,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情绪冲突,小学高年级儿童普遍存在着与生理、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情绪问题。事实上,这些情绪冲突的产生是不足为奇的。原因在于,在青春期,青少年的身体、认知、个性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快速而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和转换必然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发情绪冲突。因此,父母和教师应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压力和情绪冲突,鼓励他们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2)青春期的教育

针对青春期发展的特点,这个阶段的教育的总目标可以被比喻为“帮助孩子起飞”。一方面,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与儿童相比,青少年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因此,教育者就必须主动转换自己的角色,而不是以保护者和权威自居,积极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还不成熟,所以,教育者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加强对学生心理上的指导,激发学生自尊、自爱、自主、蓬勃向上的愿望,充实学生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理论。

此外,青春期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阶段。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的认知能力和调节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在初中一、二年级。初中阶段也是认知倾向和道德品质初步建立并被自己意识到的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自我完善的信心和愿望,这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