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能的一般概述

技能的一般概述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操作技能除了上面所列举的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在心智技能中,根据适应的范围不同,又可将它分为专门心智技能和一般心智技能两种。长期以来,学生对阅读、书写、运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一直被认为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因此,学生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首先,习惯是实现某些行动的需要,即已成为一种实现自动化动作系统的心理倾向。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技能这一术语,如运算技能、运动技能、阅读技能、心算技能等等。心理学对技能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在相对简单的动作技能方面,如打字、发电报等,而现在则对更复杂的技能如阅读技能、解题技能等进行研究。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来说,技能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或其他方式先天得来。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练习的不断加深,练习中会存在“高原现象”,练习成绩会出现起伏,进步速度会逐渐减慢,但总体仍会有进步。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执行方式构成,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知识的学习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做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知识虽对活动起定向作用,但它本身并不是活动。而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要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会不会做,熟练不熟练。当然,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中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二、技能的种类

对技能进行分类有助于深入探讨技能的结构和规律,也可为有效形成技能提供依据。通常,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一)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书写、骑车、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各项运动等。尽管操作技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是借助于肌肉、骨骼的运动和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操作技能,皆是由一系列的骨骼肌肉的随意运动组成。

操作技能除了上面所列举的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其一是客观性。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二是外显性。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肉运动来实现的,具有外显性。其三是展开性。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操作技能本身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二)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如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是对象具有观念性。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体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信息。其二是执行具有内在性。心智活动的执行既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外显的形式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也不像言语活动那样可以借助言语器官或口腔肌肉的运功信号觉察活动的存在,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其三是结构具有简缩性。心智活动不像操作活动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作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字词一一说出,而是不完全的、片段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在心智技能中,根据适应的范围不同,又可将它分为专门心智技能和一般心智技能两种。专门心智技能是为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在相应的专门智力活动中形成发展和体现出来的。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技能便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的最基本的专门心智技能。一般心智技能是指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心智技能,它是在多种专门心智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概括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如观察技能、分析技能、综合技能、比较技能等。

三、技能的作用

技能的学习及其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学生掌握技能是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学生对阅读、书写、运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一直被认为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因此,学生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2)学生技能的形成有助于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虽然技能的形成要以有关知识的掌握为前提,但在技能形成过程中或之后又能促进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要使学生形成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运算技能,必须要以他们对分数、小数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同时,当他们在练习分数和小数相互转化形成运算技能的过程中,也就大大促进了他们对分数和小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技能的形成有利于他们智力、能力的发展。学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就能够熟练地按照合理的动作方式去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而这种活动效率的提高就是他们智力、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研究表明,能力的发展是以有关技能的掌握为前提的。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都是除了他们必须具备有关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有关技能,否则就不可能发展相应的才能。

四、熟练和习惯

熟练和习惯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了解熟练和习惯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

显然,熟练和习惯是联系在一起的。熟练和习惯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习惯的一般都是熟练的。任何习惯离开了自动化的活动动作系统都无法完成。一个养成了起居习惯的人,不管他在何处生活,总是准时就寝起床;一个有卫生习惯的人,对于饭前洗手、便后洗手的动作都是自动化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完成习惯动作时,意识的调节作用很低。

但是,习惯和熟练又是有区别的。首先,习惯是实现某些行动的需要,即已成为一种实现自动化动作系统的心理倾向。当人适时地将某种习惯实现时,该人就获得了满足、产生了愉快的心情;反之,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例如,抽烟就是一种习惯,抽烟的人一旦有烟抽时,就会产生愉快感,若一旦无烟抽时,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而熟练则不同,它仅仅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它不一定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因而熟练是否实现并不直接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例如,会骑自行车的学生,不一定非骑自行车不可,为了避雨他可能乘公共汽车去读书。其次,熟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中形成的,而习惯却可以在无意中,通过简单的重复养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如抽烟、喝酒、洗脸、刷牙等,都是通过这条途径形成的。当然习惯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大都是在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常规训练中获得的。再者,熟练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而习惯则不同,它可以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把那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或自己身心健康的习惯称为好习惯,如有礼貌、讲卫生、团结同学、遵守纪律等;把那些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以及威胁个人身心健康的习惯,如抽烟、酗酒、捣乱课堂纪律等,称之为坏习惯。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应该自觉地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五、技能和个性

技能和学生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个性影响着技能学习的方向、速度和水平。首先,需要动机等个性特征不仅制约着技能的选择,而且也维持着学生学习某种技能的活动,并为进行这种活动提供了内部动力。当学生有了学习某种技能的需要时,他就会选择这种技能来学习。否则,他就会放弃这种技能的学习。动机对技能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学生有了学习某种技能的动机时,它就能驱使学生投入到该项技能的学习活动中,并维持着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研究表明,动机强度影响着学习技能的效率。通常,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此外,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学习任务难易程度的影响。当学习过于复杂的技能时,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而在学习简单技能时,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其次,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影响着技能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一个充满自信或头脑灵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复杂技能的学习中就显得比较轻松并富有成就,而对于缺乏自信或头脑呆板的人来说则显得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个性也有着重要影响。技能的掌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某些个性品质。比如说技能的学习,特别是高难度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学习者勤奋、刻苦、坚持、爱好、热情等个性品质。反之,学生在某种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相应的个性品质。例如,运算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细心和踏踏实实,学生在掌握运算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克服了自己的粗心大意,养成了细心的个性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