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从核心价值来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其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其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理解“课程模块”的建构方式。

掌握教学内容,这是备课工作的核心,是备课活动的主要任务,在掌握教学内容时应该要注意初中与高中的不同特点。

(一)初中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内容特点

1. 初中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着力从学生成长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性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生活逻辑居于学科逻辑之前。

(1)以生命成长为主线,以品德为聚焦点进行整合,把社会的、国家的、公民教育方面的内容融入该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思想品德课要反映初中生个体生命成长中所面临的种种变化,如身心方面的变化、个体生存状况的变化等。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尊重个人的成长,才能展现学生成长中的矛盾和困惑,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并为学生的活动和成长提供空间。也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课程还要把握社会变化给初中生带来的影响。社会的变化、重大事件的发生等都会给学生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辨析中认同主流价值观念。

(2)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而不是以知识的传播为目的。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避免原来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的弊端,即从我们教什么向学生生命成长需要什么转变。课程内容的设计基于学生成长的主题,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纵坐标,形成内容三纵四横(三大关系、四大内容)的逻辑体系。如表2-1所示:

表2-1 《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体系

(3)以品德为核心,辅以政治、思想、法律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最终通过个人心理将其内化为个人品质。通过这种整合,内容呈现不以年级为逻辑,而以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为逻辑,有效地改变以往按年级、分学科进行的知识性德育模式,体现的是“大德育”观念: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切为了学生”的自觉意识,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放弃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德育引导,确立“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2. 课程内容设计以生活为中心

品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与学校整体生活也有关。因此,解决思想品德课合法性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让德育回归生活。

(1)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思想政治(品德)课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不是道德研究者。让学生拥有道德知识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他们践行,在行动中体现出道德。如果只把学生当成道德知识的学习者,而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闻不问,则很难要求他们把所学知识内化为信念,更谈不上外化为行动。

(2)课程的逻辑。不是从学科逻辑角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强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而是从学生的生活需要角度来确定应该向他们传授什么样的知识。

(3)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虽然思想品德课不能涵盖学生的整体生活,但力求反映学生的整体生活。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能针对一定的内容,力求反映学生的生活,但难以反映学生生活的全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德育是一个大范畴,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依靠整体的力量,形成合力

(二)高中课程内容的特点

1. 课程的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从核心价值来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其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其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其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作为德育课程,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德育工作中,思想政治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实习师范生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2. 课程设计思路

(1)理解“课程模块”的建构方式。所谓模块,不是指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指课程意义上的模块。针对不同的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所以,从技术层面上看,如何深入理解模块建构方式,对于把握课程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模块是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课被列为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科目,包括4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知识,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要求与建议。

(2)把握必修课的基本框架。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的框架设计思路有三个基本点要注意:

第一,从课程性质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第二,从课程理念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第三,从课程理念看,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据此,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思想政治必修②《政治生活》;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思想政治必修④《生活与哲学》。思想政治①②③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④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如图2-1所示:

图2-1 《思想政治》必修课的知识体系

上述四个课程必修模块的构建,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

思想政治必修②《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

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

思想政治必修④《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三)熟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1. 熟悉教材

教材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是备课的基本依据,是学生的学习用书,架起了沟通教和学的桥梁。因此,通晓教材,掌握教材,运用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实习师范生备课,要注意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读教材。通读教材,了解它的全部内容和知识结构,把握每一章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通读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时,要掌握本册书是由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构成,分别是四个单元、11课、22框、45目,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在这个基础上,整理出以单元主题为基础的知识结构,对所有单元进行综合,形成全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全册的知识结构图能让实习师范生从宏观上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以及该思路及相应的内容是否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吻合。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自己还可以发现在哪些问题上有拓展的空间。

(2)精读研究教材。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每一单元的内容,弄清其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比如,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的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这一内容,实习师范生可以在知识结构图中对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罗列,把重点、难点、关键点整理出来,再根据其内在的联系,把它们融合成一个知识结构图。

(3)深入研读教材。在精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弄清课本中的每一个概念、原理,以及每一个句子。思想政治课每一节课的备课都要求实习师范生字斟句酌。作为一个教学新手,很多实习师范生对课本的研读过于粗泛,以想当然的心态阅读教材,到头来发现对课本相关知识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教材文本的字面理解上,没深入文字的背景及推理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缺乏知识想象与知识迁移。要解决这个问题,实习师范生还要回到对教材的研读上,要下大功夫。读课本要达到一定的阶段才可能对课本内容的处理得心应手。在备课时,阅读教材一般要遵循如下要求:

第一阶段阅读,不看任何参考资料,通读教材文本。这一阶段阅读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形成有关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图。

第二阶段阅读,掌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仔细对照自己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这个阶段最大的要求就是能发现自己第一阶段备课中存在的缺漏,别人想到而自己没关注到的有哪些,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学科知识欠缺还是思维方法有问题,今后应该怎么避免。如果是自己想到但别人没关注到的,那么能否建立自信。在课堂中如果教学效果好,这可能就是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色。

第三阶段阅读,要求能熟练解答课本的问题,还要能解决题库中有难度的练习。实习师范生需要找到相关知识的练习进行检验,通过练习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全面,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拓展。实习师范生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练习库,对历年能收集到的试题及练习进行归类。这一阶段研读教材对实习师范生的要求比较高,但这一阶段基本上能让实习师范生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内容,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阶段,应用备课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检验课堂的现场效果和自己课前设想的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实习师范生就应该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搭建了桥梁。实习师范生仍然有可能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进行课程标准的再次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面对的是大众群体,因此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只能尽量考虑共性,对于特定区域的特定群体或个体的特定认识和生活经验是没办法全部考虑的。而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客观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思想政治(品德)课实习师范生习惯于“教教材”,把教学定位为如何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内容和编写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师范生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根据实习学校的校本资源,可以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地制宜地使用教材。新课改一个重要的理念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目标不能违背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与课程基本理念。新的教材观将思想政治(品德)教材视为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尤其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全国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不同地区所采用的教材并不相同,但他们都是根据同一个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而每一本教材都只是呈现课程标准的一个案例,是诸多案例中的一个版本,它虽然正确,但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实效性。这就要求实习师范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合适的课程教学资源,选择具体的教学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重组、超越教材,通过自己的加工与再创作,使教材符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

(2)改变教材内容的表达呈现方式,更好地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的内涵。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必须以教材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其在教学评价中的平台功能。现行教材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加深对正文的理解,配有“相关链接”以及名言警句等;表格清晰、简要,图片精美,图文并茂,这也正是思想政治(品德)教材的可阅读性、趣味性的表现。但由于这些资源都已经以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在教材中呈现给了学生,学生如果已经阅读过这些资源,而实习师范生原封不动地重复讲解,可能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实习师范生能够对这些资源加以改造后再利用,把“静态”的教材教学资源“动态”化。如把文字或图片后面的背景挖掘出来,把它们改造成视频或音频方式呈现,这种只改变表现形式不改变其内容的方法也是对教材的一种创造性使用。有的实习师范生甚至把教学内容改造成剧本,用小品、情景剧、相声等方式进行呈现,寓教于乐,寓学于行,把抽象空洞的说教变成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指导,这些都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表现。

(3)改变教材的表达呈现顺序。《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怎么思考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为设计思路,体现的是“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的思路,这一建议为实习师范生调整教材的某些内容奠定了基础。教学时,实习师范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材的内容顺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一些突发性事情,而与这些突发性事情相关的内容还没有涉及的时候,实习师范生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一定的调整,以达到教学的时效性效果。

(4)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思想政治(品德)课体现国家意志,教材作为范本,要与时俱进,引进最新的时事热点事件,要不断挖掘其价值,发挥它的德育导向功能。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变化发展比较快,教材某些内容跟不上变化,显得陈旧,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如何结合社会的发展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价值,尤其是挖掘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政治导向价值,是实习师范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实习师范生要注重挖掘思想政治(品德)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涵。教材中的知识具有多重价值,思想政治(品德)与其他课程相比是一门德育性明显的课程,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挖掘出有深度的思想教育点,这是教材知识的迁移价值。但这种迁移不能停留在知识方面的迁移,还要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思想政治(品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价值。创造性使用教材,就要发挥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综合价值,而不仅仅是它的知识传授价值,更要看到教材背后所隐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