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质量的对策

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质量的对策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在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不断地修正和规划。从而使职业规划能够帮助自己早确立职业方向,减少在择业时的盲目性,提高自身的就业质量。大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需要与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人士以及就业指导老师多沟通交流,充分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志向,并且听取他们的建议去反复修正规划,而不是单单自己一个人想出来的。

一、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一,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都期望能够一步到位得到一份绝对安稳的工作,当现实和期望不能一致时,不断地变动工作,导致就业稳定性较差,一时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一心只考虑大中城市,对于基础和偏远的地区的工作机会不予考虑;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只将目标限定在外资、合资等薪酬较高的企业上,这些错误的就业观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求职中出现“独木桥”现象。实际情况往往并非没有就业岗位而是很多岗位需要大学毕业生却没有人选择。

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抛弃一劳永逸的就业观,正确的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长等对所从事的行业、地域有正确的规划,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求职中有正确的方向,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职业抱负,不断地调整自己原有规划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求职目标一致。

第二,增强就业自信心,克服盲从的心态。近几年,受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多次失败,变得心灰意冷,对自己丧失信心;也有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被动的择业,或者没有方向的跟随他人的求职方向选择自己的职业定位。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坚定、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求职时不要盲目乐观和悲观,变被动求职为主动,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充分了解就业信息的基础上,用积极主动的心态扫除求职的障碍,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工作。

二、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关系着自身的切身利益,因此,大学毕业生自身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根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团队沟通、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显著。因此,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应从大学生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然而,现实中大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是如何呢?在一份《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中,通过对10余所高校和20多个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些差距概括说来就是学习能力虽强,动手实践能力差。在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不仅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学习能力,更需要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因此,大学生应在就业前着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尽快地融入社会和工作打好基础。除了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外,应大胆的尝试走向社会,利用业余时间适当地参加社会实践、兼职等,都是以后尽快融入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着重培养以下能力:

一是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学习能力强而操作能力差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共识,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落后于应试教育又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即使在校期间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也就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平时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等性格缺点导致了在人际交往时,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往往将自己的私利放于首位,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但任何一件事不能单靠一己之力,没有团队的合作很难完成。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的沟通和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是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能力可以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能够得到企业的青睐。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落后,大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较为欠缺,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积极探讨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实践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比较盲从,并不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对各项工作的性质职能缺乏认识,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随波逐流,盲目性的择业对自身的发展和就业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根据自身优势特长和爱好,在明确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及行业所需要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为之努力。因此,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以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各种可能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评价,并为之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而进行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每一步骤进行时间和顺序的合理安排,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客观合理的选择职业方向,并将目标分成不同的阶段为之努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在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不断地修正和规划。从而使职业规划能够帮助自己早确立职业方向,减少在择业时的盲目性,提高自身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活的结束,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人学生时代的结束,它也是一个职业生涯的开始,是一个全新而无比重要的开始。在迈出人生中这举足轻重的一步之前,需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这个规划的正确和可行,决定着一个人5年、10年甚至一生的职业幸福。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性的选择职业,把迈出的每一步作为成功的起点。大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需要与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人士以及就业指导老师多沟通交流,充分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志向,并且听取他们的建议去反复修正规划,而不是单单自己一个人想出来的。职业规划是缩小校园和社会差距的手段,帮助大学生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提前连接。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早日明确自己的职场目标和发展方向,而不至在苦恼和困惑中迷失自我。最后,更为重要的,是要认真践行自己的规划,并在践行过程中及时调整、修正,为实现自己的高质量就业不懈努力。

【注释】

[1]刘善堂、成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江苏高教》2014年第1期。

[2]刘社建:《更高质量就业研究》,第127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3]张一名、张再生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研究》,第150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4]罗秀、罗国荣:《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人民论坛》2009年第21期。

[5]罗志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求是》2010年第20期。

[6]杨咪、丁守海:《服务业:1200万新增就业的希望》,《中国民商》2014年第5期。

[7]彭小波、张高亮等:《恢复高考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回顾及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赖德胜、孟大虎等:《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9]杨德敏:《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研究》,第1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0]杨德敏:《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研究》,第113-169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1]孙永建:《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4。

[12]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3]《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发布》,http://edu.gmw.cn/2014-07/26/ content_12206077.htm,2014-07-26.

[14]邓光平:《大学生薪酬预期与实际支付的对接》,《江苏高教》2010年第1期。

[15]黄河沙:《大学毕业生初职期感知价值、心理契约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中南大学,2014。

[16]项飞:《构建兼顾发展与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7]段蕙琴、王燕晓:《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18]严育洪、管国贤:《教学任务,以何为任?——谈教学任务的“人为”与“为人”》,《江苏教育》2009年第28期。

[19]郭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2010—2012届高校毕业生为例》,《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年第20期。

[20]段蕙琴、王燕晓:《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21]施婧、高晓琴:《关于就业实训活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