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国各地区针对音体美师资供给问题所采取的举措

全国各地区针对音体美师资供给问题所采取的举措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5月,安庆师范学院申报成功并展开试点工作。2015年11月,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中小学音乐(舞蹈)、美术教师职业技能标准》,对中小学合格艺术教师专业素质提出基本要求,对艺术教师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基本规范。

音体美师资供给问题的破解,从宏观层面上受制于国家相关法律与政策的滞后与不完善、全国应试教育文化所引起的音体美教学边缘化效应等,从中观、微观层面上则受制于地区与学校内部的发展实情(特别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吸引力等)及相关教育行政人员的业绩观等。因此,针对音体美师资供给的举措,也不应是“一刀切”地提对策,而应是因地制宜地寻找各自的“良方”。目前,国家层面与各地区所采取的举措主要有:

举措一:音体美教师一体化培养

为解决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现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于2013年3月启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一体化培养”示范项目,以“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基本专业化能力的养成”为核心,探索音体美教师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专栏1  安庆师范学院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一体化培养

2013年5月,安庆师范学院申报成功并展开试点工作。所谓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一体化培养,就是通过组建音乐、体育、美术一体化培养辅修班的形式,培养具有“音体美一体化能力”复合型教师。至于音体美一体化培养辅修班学生的来源,是在音乐学、体育教育和美术学3个专业2012级的大二学生中,根据学生志愿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各选拔15人左右,组成辅修班,班级规模在45人左右。参加音体美一体化辅修班的学生,主修专业已开设的计划内课程必须全部及格(包括补考及格),必须热爱基础教育、有志愿从事基础教育的想法和信念,必须要有相关爱好等。另外,音体美一体化培养辅修班的学生,除了要学习主修专业的课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好另外两门课程。即参加辅修班的学生,音乐、体育、美术专业课程都要学习。这些课程不是按照某个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而是在3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是在弱化各个学科的界限,重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知识体系。(章翔.安庆师范学院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一体化培养探讨[J].体育学刊,2014(03):91-94)

举措二:音体美教师专职专任、多校兼课

音体美教师专职专任、多校兼课的做法,保证了学校音、体、美课程的全面开设,为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进一步发挥了教师的特长,优化了教师结构,更重要的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学生对音乐、体育、美术课的兴趣,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6]甘肃平凉市以学区为单位实行联校走教,解决小规模学校音体美等课程开设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7];甘肃秦安县借托农村学校园区化管理,实施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随机巡回走教,破解了教师短缺、课程开不齐的问题(见专栏2);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年选派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2000名左右紧缺学科的优秀教师,除完成原单位教学任务外,到乡村学校轮岗走教[8];潍坊市创新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使用机制,农村学校规模小、学生少,将通过多所小学联聘或者采取以镇街为单位统筹调配、走教制教学的方式,满足每所农村小学音体美师资的实际需要[9]等。

专栏2  甘肃秦安县实施园区化管理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针对农村小学布点多、班级规模小、办学条件差距大、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情况,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的思路,投入2900多万元,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9月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园区实行“六统一”运行模式,即以中心小学为主体,与全镇各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建立互动联合体,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一是统一食宿。建设周转住房、食堂解决教师食宿需求,并配有健身设备等附属设施服务教师日常生活。二是统一接送。规划4个走教片区,安排4条走教路线,每条走教路线配备1辆专车接送教师到走教区学校上课。三是统一排课。各学校和教学点执行园区内统一的总课表、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计划制度和作息时间。四是统一调配。教师打破校际界限,统一纳入园区管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园区人”。五是统一走教。基础学科教师相对固定定期走教,品德、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随机巡回走教,破解了教师短缺、课程开不齐的问题。六是统一研修。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综合、音体美四个教研组,在园区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来源:教育部教师司,2016-09-06)

举措三:完善补充机制,加大招聘与培训力度,快速补足短缺现象

针对音体美师资短缺现象,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统筹调配编制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10]

山东省为解决当前薄弱学校存在的师资队伍年龄老化、音体美等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积极协调编制和人社部门出台政策,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按照退补相当的要求,及时补充乡村教师;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根据目前存在的总体超编、结构性缺编的情况,要求市县机构编制部门根据需要,在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利用精简压缩和事业单位改革等方式收回的编制,建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满编超编的中小学确需补充专任教师的,使用临时专户编制予以补充,其中仅兰陵县、巨野县、单县近三年新补充教师均超过1000人,并加大了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力度。[11]江苏省启动省市二级艺术师资配备和培训工程,要求全省连续5年每年招聘中小学艺术教师不低于1000人,努力解决艺术教师缺编状况,其中2015年实际招聘艺术教师1900余人(见专栏3)。安徽省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教师专项培训计划(2013—2015年),准备用3年时间,省、市、县(区)三级培训音体美专职教师1500名和兼职教师1.2万名,以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见专栏4)。

专栏3  江苏“五抓”全面加强学校美育

江苏省加强学校美育的顶层设计,加大推进力度,在彰显江苏学校美育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深化美育改革创新,让美育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亮点。

一、抓师资队伍。2015年11月,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中小学音乐(舞蹈)、美术教师职业技能标准》,对中小学合格艺术教师专业素质提出基本要求,对艺术教师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基本规范。启动省市二级艺术师资配备和培训工程,要求全省连续5年每年招聘中小学艺术教师不低于1000人,努力解决艺术教师缺编状况,2015年实际招聘艺术教师1900余人。在南京大学设立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开展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美育与艺术理论等专项培训,着力提高艺术教师整体素质。

二、抓条件装备。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在对全省6297所义务教育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新一轮音乐、美术教育技术装备提档升级行动计划。在江苏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项目规划(2014—2018年)实施过程中,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料,落实音体美器材资金12亿元。

三、抓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实施乡土美育资源开发,扩大美育师资定向培养,开展农村美育兼职教师培训,建立美育协作区、名师工作室,采取支教、走教等举措,积极破解困扰农村学校美育发展的难题,在农村学校美育改革创新上有了新突破。

四、抓科研支撑。2015年10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成立“江苏省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大学科研力量,在全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和发展、全省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学校艺术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和题库开发,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五、抓考核评价。落实教育部《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制订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十三五”末将艺术素质测评与中考接轨。要求各地中小学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年度自评,实行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对未能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价和评优考评“一票否决制”。(来源:教育部综改司,2017-03-13)

专栏4  安徽省教育厅:3年实现“一校一名音体美教师”

音体美教师千人培训计划启动

2013年2月19日记者从安徽省教育厅获悉,省教育厅日前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教师专项培训计划(2013—2015年),准备用3年时间,省、市、县(区)三级培训音体美专职教师1500名和兼职教师1.2万名,以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

长期以来,安徽省农村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配备不足。本次培训的对象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面向农村中心校,实施“一校一名合格音体美教师千人培训计划”,为全省农村中心校每校培训合格专职音体美教师各1名,使他们在推进音体美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培训主要围绕音体美学科教学、音体美学科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中小学音体美学科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中小学音体美学科教材教法、音体美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进行,强化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升农村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通过听优秀教师的课(观摩)、分组集体备课、说课及学员代表到指定学校上研究课、评课等方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2013-02-20)

举措四:通过特岗计划或免费师范生计划,补充音体美师资

如山西省[12]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用于补充贫困县乡村教师,重点补充音体美和信息技术、外语学科教师;吉林省[13]探索招生与培养模式创新,在招生与培养过程中增设音体美等科目考核,逐步加大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比例,为经济薄弱地区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海南省[14]每年招聘600名左右的特岗教师,重点满足乡村学校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

举措五:培养“一专多能”全科教师

全科教师培养是我国传统中师教育的主要任务。从本科起点为小学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是传统中师教育的“升级版”,既符合小学教学的特点,也能解决音体美师资短缺的现象。自2013年起,重庆市由重庆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牵头,通过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等形式,联合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优质小学,构建起大学、政府、专业机构、小学协同创新“3+1”培养模式,即高校学习3年,教师进修学院和优质小学实习实践1年,为农村小学培养全科教师(见专栏5)。

专栏5  重庆:培养“一专多能”全科教师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政策是对小学教师培养制度进行的创新设计和综合改革。”重庆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对记者说,多年来,大学培养小学教师存在过度分科,难以适应大量村小和教学点“微型化”“小班化”发展所面临的配齐各科专任教师难的实际。

“全科教师既继承中师全科培养‘一专多能’传统,又体现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和本科层次的专业支持,更是对破解当前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融合改革难题的积极回应。”负责人说。

自2013年起,重庆开始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3年来,在校全科师范生已接近3000人。按照制度设计,全科师范生采取定向培养、免费培养、创新培养进行。由重庆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牵头,通过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等形式,联合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优质小学,构建起大学、政府、专业机构、小学协同创新“3+1”培养模式,即高校学习3年,教师进修学院和优质小学实习实践1年。

重庆市财政按照年生均1.14万元标准补助到培养院校。全科教师在校期间,将享受免除学费、免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的优惠待遇;毕业后,要在与其签订培养使用协议区县的农村乡镇以下小学至少从教6年。

2013级全科师范生黄丹阳是重庆师范大学首届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学生,他说,“我们开设的课程很多,涉及语数外音体美,不负‘全科’二字”。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他们每学期会到定向的区县见习两周。

在黄丹阳见习的学校,每门课程安排一名教师,科学教师请假了,那就语文教师帮着看孩子。“这种情况,城市尚且如此,农村学校更是普遍。所以,我觉得全科教师很有必要。”黄丹阳说。

重庆现有农村小学教师7.7万人,经过测算,每年需要补充3000人,按照新进教师2/3为全科教师测算,5年需要补充全科教师1万人。为满足农村教育现状和发展需求,有效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重庆市教委积极应对,今年计划全科招生1600人,2017年招生将达到2000人。(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05-19)

举措六:立足于现有人员,培训合格的音体美师资

如江西省从农村小学选拔45岁以下具有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知识基础或才能,热爱音体美教学工作,能兼任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的其他学科教师参加培训,计划自2016年起,用3年时间为全省乡村(乡镇及以下)每所小学培训合格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各1名,共计1万名(见专栏6)。

专栏6  江西省为农村校培训万名音体美教师

为增强江西省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紧缺学科教师队伍保障能力,自2016年起,江西省用3年时间为全省乡村(乡镇及以下)每所小学培训合格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各1名,共计1万名。

江西省农村小学45岁以下具有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知识基础或才能,热爱音体美教学工作,能兼任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的其他学科教师可以参加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音体美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能力、活动设计能力、校园文化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基本满足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学工作的需要。

为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江西规划为全省100个县(市、区)小学音乐、美术、体育各培训1名累计300名培训者,使他们成为万名教师院校集中培训后在岗研修指导者、常态教研活动组织者、网络团队研修和工作坊主持人,起到教授、示范、指导、监督的作用。(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06-10)

举措七:统筹校外资源,开展音体美教学

为破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短缺、设施设备落后、开课率不足等难题,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126个农村学校艺术实验县。通过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把当地有一技之长特别是在民族艺术方面有专长的人,请到学校开设工作坊,不仅能够解决师资缺口问题,对传承传统文化也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在尝试建立音体美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让社会上更多有艺术特长的人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服务。[15]”如山东青岛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开展高校志愿者深入农村中小学扶持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实施区(市)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鼓励艺术教师通过“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集中解决农村和薄弱学校艺术教师不足问题(见专栏7)。甘肃省还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促进音体美教育的发展,如实施高等学校与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艺术教育“结对子”帮扶活动,依托西北师范大学成立“甘肃省中小学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面向基础教育开展中小学艺术教育与研究。打造以嘉峪关市等2市3区为主体的“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和白银市白银区等5个“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在深化学校美育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见专栏8)。

专栏7  青岛推进城乡美育协调发展

青岛市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市内外艺教资源统筹利用,政府与学校协同推进,在城乡学校广泛开展“艺动城乡”品牌建设,促进城乡学校美育工作协调发展。

加强学校美育的高端引领。一是依托专业团队,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教育行政部门与市音乐广播电台、市演艺集团、市曲艺团等专业团体合作,开展“古典音乐进校园”“步入美术馆,品味艺术人生”“中国梦·民族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文艺专场进校园等活动,每年引进优秀艺术剧团校园演出近百场,以丰富典雅的艺术形式陶冶学生情操。二是依托专家力量,提高美育工作专业化水平。整合高校、专业院团专家资源,成立青岛市中小学生艺术教育专家指导团,首批专家团成员由来自青岛高校、艺术院团、音协、舞协、艺术研究所等35人组成,下设创编策划、器乐、舞蹈、声乐、戏剧表演、朗诵等专业委员会,为全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加强学校美育的条件保障。一是加大投入力度。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千万元学校美育专项经费,区(市)财政每年配套投入经费近2千万元,用于中小学艺术团硬件投入、艺术教育专家指导、艺术社团建设、艺术展演等活动。采取限期、专人、专项落实的方式,将音乐、美术教学配套设施等按时配备到农村学校。二是多方保障师资需求。在加强新教师补充的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开展高校志愿者深入农村中小学扶持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实施区(市)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鼓励艺术教师通过“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集中解决农村和薄弱学校艺术教师不足问题。三是发挥考核引领作用。将学校美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和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将音体美师资配备等难点问题纳入对区市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同时,建立美育教师综合考评机制,将音乐、美术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活动辅导工作按照课时时间合理计入工作量,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来源:教育部综改司,2017-04-10)

专栏8  甘肃学校美育瞄准“本土特色”

甘肃深入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坚持示范引领与整体推动相结合,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突出倾料帮扶。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广泛开展艺术对口支援和普及活动。一是推行学区走教制度。实施音体美教师交流轮岗,加大薄弱校支持力度,着力破解师资短缺难题。二是发挥高校优质资源优势。实施高等学校与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艺术教育“结对子”帮扶活动。三是开展艺术小分队下乡支教巡演活动。组建“中国梦·校园情”文艺小分队,重点面向“三区”开展艺术普及。四是开展“文化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组织朗诵、书法、绘画和摄影系列活动讲座。

二、强化师资建设。以“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按岗按需招聘”为原则,着力破解美育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实行精准招录、精准培训。3年来,省级层面重点补充农村音乐、美术教师近3000名,精准培训1万余人次。拓展教师来源渠道,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术、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

三、强化科研支撑。依托西北师范大学成立“甘肃省中小学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面向基础教育开展中小学艺术教育与研究。打造以嘉峪关市等2市3区为主体的“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和白银市白银区等5个“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在深化学校美育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来源:教育部综改司,2017-03-27)

举措八:借力信息化,请“电脑里的名师”开展音体美教学

广东韶关两个教学点的教师在自己不擅长的音体美等课程上,通过多媒体电教平台,让“电脑里的名师”代自己授课(见专栏9)。

专栏9  广东韶关:教学点教师再也不用为音体美课程头疼了

一年多前,体育课最让官口教学点校长罗建文头疼。教学点内只有小学一、二年级,共有31名学生,包括他在内只有3名教师,年龄分别为48岁、58岁、59岁。由于年龄原因,他们很难为孩子们演示体育动作。类似状况在教学点内普遍存在,由于专职音体美教师匮乏,教师年龄偏大,教学点音体美等课程开设质量不高。

朱儒庆是石塘镇同心教学点教师,负责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但他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音乐教学训练,配备多媒体电教平台前,他都是硬着头皮教音乐课,“我唱歌不好听,我在台上教得很艰难,学生在台下学得很难受。”

去年9月,官口、同心教学点内所有班级均配备了多媒体电教平台,包括短距投影仪、电脑等设备,教师们也人手1台电脑。此后,两个教学点的教师在自己不擅长的音体美等课程上,就让“电脑里的名师”代自己授课,自己就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互动、调动课堂氛围。(来源:广东韶关:信息化让乡村校从“井底”跳上“云端”[N].中国教育报,2015-1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