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高校服务性学习的内涵

美国高校服务性学习的内涵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服务性学习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服务性学习”并不是完全脱离课堂教学的单纯社会服务活动。在服务性学习中,反思是经验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服务性学习”的核心是课程、服务与反思的密切结合。服务性学习不仅强调服务社会的功能,还要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反思加强实践经验学习。同时,在服务性学习中,尤其强调服务与学习的紧密结合。

服务性学习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参与生活的过程,是塑造人的性格、行为习惯和倾向性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学校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进行被动式的教学。他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办法成熟的体验经验,那在任何教育价值体系中,仅仅靠记忆或背诵学习,是无法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认知。”[2]服务性学习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以课程为依托,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服务学习”的内容,强调课程、服务与反思的结合。即“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一般而言,服务性学习包括两个模块、五个环节。两个模块是指:一定学时的理论学习即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与服务实践体验。“五个环节”包括:调查准备、服务实践、深刻反思、客观评价和庆贺反馈。总体上,服务性学习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大学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人的社会化。而人的社会化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身处真实社会的体验。“服务性学习”就是回归开放的社会真实情景中进行社会学习,它不仅注重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要求培养公民和社会责任感意识,还非常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满足、价值实现、发展完善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实现的。通过在服务学习过程中自主调查、自主服务、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积极反思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确认其主体地位,并通过挖掘自己的社会性特点与创造意义,形成独立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实现“自我”的真善美意义上的全面统一。

其次,灌输与渗透互补。“服务性学习”并不是完全脱离课堂教学的单纯社会服务活动。它不仅包含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且还包括社会环境下的教学与服务实践体验的开展。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主要采用“灌输”方式。服务实践体验则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在服务目标的制定、服务过程以及评价反思阶段,强调环境和实践对学生知识内化的影响。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另一方面,又在社会学习中检验知识,并通过真实的社会场景和社会学习体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与此同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社会规则、道德规范以及人际交往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评价与反思互动。在服务性学习中,反思是经验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服务性学习有明确的目标,经过服务过程的经验反思,去观察、体会自己的实际经验,在反思中悟出新的道理、观念,再用于新的具体经验中。反思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评价注重服务的过程,评价的根本依据就是反思的成效与收获,是监督服务学习过程中反思所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与效果。因此,在服务学习过程中,评价与反思始终是互动的,评价监督反思,反思通过评价反映其学习效果,评价与反思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

第四,服务实践与课程结合。“服务性学习”的核心是课程、服务与反思的密切结合。服务性学习不仅强调服务社会的功能,还要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反思加强实践经验学习。它将学校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相联系,将知识与情境相联系,通过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将课程融入服务,极大地丰富、拓展了课程资源,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在服务性学习中,尤其强调服务与学习的紧密结合。服务是过程,学习是目标,学生因“服务”而明确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课堂中所学到的陈述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能力的转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学习”让学生获得了真实的经验性学习体验,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内化,有利于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服务性学习是美国高校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比较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研究表明,服务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公民和社会责任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个人发展(例如领导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服务与学习的融合,课堂与社会的互补,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统一,灌输与渗透的教育方式的结合,使德育教育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避免走形式、走过场,潜移默化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