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基础设施绽放“第二次生命”

城市基础设施绽放“第二次生命”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它们默默地为城市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随着城市发展节奏的加快,一些基础设施不可避免地面临更新换代,需要“退休”或“下岗”。选择性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功成身退”的“无名英雄”,绽放出它们的“第二次生命”,这既可以减少浪费、节省投入,也是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路径。每个基础设施的建成,是基于当时需求的考量。然而,有一些停止使用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拆除而是暂时闲置。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它们默默地为城市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随着城市发展节奏的加快,一些基础设施不可避免地面临更新换代,需要“退休”或“下岗”。选择性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功成身退”的“无名英雄”,绽放出它们的“第二次生命”,这既可以减少浪费、节省投入,也是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路径。

基础设施“功成身退”

每个基础设施的建成,是基于当时需求的考量。但由于设备落后、老化、增容等原因,需要新建、改建,基础设施被废弃和拆除的现象并不少见。1999年6月29日,由于供水管网系统的布局变更,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拆除了位于原卢湾区丽园路713弄内的上海最后一座公用给水站,结束了公用给水站的历史使命。同样,因外滩通道工程的建设,被称为“亚洲第一弯”的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于2008年被拆除。

然而,有一些停止使用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拆除而是暂时闲置。如,随着北京市“蓝天碧海”工程的进一步实施,一批原始、简陋、老化的供暖设备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锅炉房沦为杂物堆放处;记录上海发电历史的燃煤电厂——上海南市发电厂,2007年为配合上海电力工业“上大压小”的战略转型、世博园区的建设需要,停止了全部机组,留下了空荡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原本是铁路货站、沙石码头、煤炭堆场、水泥厂、造纸厂等基础设施以及污染型工业密集的徐汇龙华港老码头,为减少污染和“后世博”开发的需要,2007年这个百年老码头卸下了历史重担,等待命运的重新安排。

改造再利用焕发生机

废弃的基础设施记录了城市发展历史的点点滴滴,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拆除或闲置就是它们不可避免的命运吗?实际上,一些具有历史意义、风貌保存较好、具有利用价值、可塑性强的基础设施完全可进行改造再利用。

北京的“蓝天碧海”工程并没有让锅炉房从人们视线中消失,而是选择有利用价值的锅炉房进行统一规划,改造为公益用房:将废弃燃气锅炉房改造成含有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托老室等功能的社区服务活动中心,或者是社区早餐、社区菜站、社区维修、社区家政等类型的便民连锁店。

上海原南市发电厂的旧厂房、烟囱,被改造成难得的“原生态展品”,依旧挺立在世博园内。紧邻厂房的大烟囱变身为巨型温度计,成为世博会的气象景观塔。借助世博会举办的契机,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发电厂实现了华丽转身。

上海龙华港老码头并没有沉寂太久,就被打造成了饱含历史记忆感的滨江公园,吊装集装箱的龙门吊被打造成特色的观景平台,沿江的拴锚桩则成了具有历史记忆感的雕塑小品,而货运火车头、部分铁轨则融入绿地景观,成为公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龙华港老码头旧貌换新颜,一跃成为浦江西岸文化大走廊。

废弃基础设施虽已难以持久利用,但其蕴含的历史意义和被改造的可塑性使其拥有了绽放“第二次生命”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