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竞争力与数字化转型

企业竞争力与数字化转型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向更高的“责任竞争力”转变的经济意义在于有效应对贸易障碍。从企业方面来看,建立责任竞争力涉及生产力、创新和声誉。需要企业能应对广泛的标准与利益相关方,并能处理社会和环境成本,决定了企业责任管理必须创新,由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向更高的责任竞争力转变。

2010年9月由99个国家参与制定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颁布宣告了社会责任全球标准的正式诞生,不仅表明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在世界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而且标志着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以ISO9000为标准的质量竞争阶段、以ISO14000为标准的环境竞争阶段向全面责任竞争阶段的转化。ISO26000扩充了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该标准在定义社会责任时,强调社会责任的主体是“组织”,而组织又被标准界定为“是赋有责任、权威和关系以及可以识别目标的实体或人员群体和设施”,即不仅仅是企业或经济组织,其他组织,如学校、医院、学术团体、中介机构或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机构(不包括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法律、履行司法权威、贯彻建立公共政策或信守国家国际义务的职责方面的主权作用)等,均是社会责任主体。社会责任承担主体的扩充,既是对社会责任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更是对社会责任在更宽视角、更高视野上的科学解读,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理解的深化和进一步应用,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促进,是对全人类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贡献。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3年,作为中国经济社会未来10年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将社会责任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思考和高度重视。

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生产投资型、外贸出口型经济向消费信用型经济转变的进程仍然缓慢。

浙江省目前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有效贯彻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存在经济转型相对滞后,产业发展缺乏平台支撑,高端要素难以集聚,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不快等矛盾和问题。迅速提高责任竞争力,通过提高责任竞争力助推转型升级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以温州为例研究责任竞争力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意义在于:(一)这种多视角的探索,有利于全面地把握和实施经济转型升级的诸多影响因素和路径;(二)有利于控制和降低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风险,提升整个产业的社会形象,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三)有利于提升温州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战略的水平和政策效应,有利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温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正处于一个对企业社会责任自身研究和实践对策研究的共同发展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特征性、规律性研究的不成熟限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策研究的深入开展。在对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议中,学者们从不同社会学科视角进行了广泛讨论,这有利于人们从多方面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但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从宏观角度,即从企业外部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尤其是ISO26000标准的颁布,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社会责任,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方法及理论,不能满足社会责任实践的需要,社会责任研究需要创新,需要新思路。这使得社会责任研究出现了偏差,与社会责任实践脱节:1.不能平等地看待企业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倾向于牺牲企业利益来保障社会利益;2.很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责任竞争力,缺乏对责任竞争力理论框架的深入研究;3.缺乏责任竞争力的定量与实证研究;4.缺乏责任竞争力与转型升级的互动研究,如责任竞争力与区域转型升级、责任竞争与产业转型升级、责任竞争力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系统研究;5.缺乏责任竞争力与生态文明建设及城市转型升级的系统研究。上述问题延续至今,限制了社会责任研究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社会责任实践。

本著作从上述问题的根源出发,将社会责任与竞争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并进一步探索两者的相互作用,寻找两者的有效结合,在对特征表现及作用机制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责任竞争力概念体系的形成及发展和运行机制,从而构建理论研究和实践对策相结合的责任竞争力框架。本研究将克服当前社会责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致力于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突破当前主流研究的发展瓶颈,将丰富和发展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内容,为区域、产业、企业三个层面责任竞争力实践提供强劲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各国都在摸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与治理机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的成功转型。在应对全球化的制度转型过程中,由于受“计划制度”与“空间差异”的双重约束,我国转型面临的困难更加突出。既要迎合全球化时代快速变化的市场形势与国际竞争需求,又要改善我国区域内较大的经济差异并提供制度支撑,国外针对中国进行社会和环境倾销的指控造成了贸易障碍,尽管中国已经作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善,如限制对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在深圳发布首个中国绿色股票指数——泰达环境指数,但是一些国家对中国在海外投资中所应用的社会和环境投资标准的问题的关注最终会限制中国在全球寻找自然资源的途径。在面临关注中国劳动标准和环境保障方面的公民社会组织的强烈反对的情况下,获取和开发全球性品牌作为攀升价值链的一种手段来提高国家发展潜力会受到影响。向更高的“责任竞争力”转变的经济意义在于有效应对贸易障碍。从企业方面来看,建立责任竞争力涉及生产力、创新和声誉。需要企业能应对广泛的标准与利益相关方,并能处理社会和环境成本,决定了企业责任管理必须创新,由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向更高的责任竞争力转变。

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继续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此时,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出责任竞争力的基本理论,探究责任竞争力视阈下的转型升级,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温州市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温州模式”代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的晴雨计、风向标和显示器,具有底层创新和政策创新,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的特色,以温州为例,对于探究浙江省及温州的社会责任向责任竞争力转化,推进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提高政府社会责任管理的政策效果和运行效率提供决策依据,为提升责任竞争力进而推进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在微观层面上,为企业建立责任竞争力提供理论基础,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新的战略视角;在宏观层面上,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