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认知中国海

科学认知中国海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海洋科学而言则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理念、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当我们回顾探索中国海的历史时,中国海告诉了我们什么?2007年元旦前夕,被誉为中国黄土与古环境研究之父的刘东生先生在病榻上审阅了一部名为《海岸带黄土与古冰川遗迹》的专著书稿。这一研究告诉了我们海岸带黄土形成前我国东部沿海的自然环境状况,这与中国海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科学认知中国海_寻梦中国海

什么是科学?

笼统地说,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对于海洋科学而言则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理念、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即为占有地球表面达71%的海洋,其中包括海中的水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海洋沉积物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洋的侧边界——河口、海岸带,海洋的上边界——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等。

中国海是如何形成的?

当我们回顾探索中国海的历史时,中国海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是一种类似贝壳形态的一盒巧克力,造型各异,精美绝伦。在上海一个超市里一位姑娘拿着巧克力十分惊奇说:“好漂亮呀!”另一位姑娘附和道:“这不是海里的贝壳吗?”

这时,站在两位姑娘身后的一位长者接上说:“姑娘,这不是贝壳,是海里一种动物,它叫有孔虫。”

听了这话,两位姑娘感到十分惊诧,问道:“什么是有孔虫?”

有孔虫,海洋里的活化石,沧海桑田的指向标。

2007年元旦前夕,被誉为中国黄土与古环境研究之父的刘东生先生在病榻上审阅了一部名为《海岸带黄土与古冰川遗迹》的专著书稿。这距他辞世仅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专著的作者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培英和他的同事徐兴永、赵松龄。

对于中国黄土层的成因有风成黄土、水成黄土说。20世纪60年代初,地质学家在渤海海峡一带的庙岛群岛上发现普遍发育厚层黄土堆积,它具有与内陆黄土类似的黄土剖面和沉积特征,所以将其称为“海成黄土”。李培英的研究,在这类黄土中还发现含有一些海洋生物种群组合,如:有孔虫、放射虫等。

对此,刘东生先生评价:这一新的认识为正确地解释黄海、渤海海岸带与海底黄土的成因提供了科学依据。“海成黄土”说虽然未能被众人所接受,但是早期的研究者毕竟发现了庙岛群岛黄土与内陆黄土所存在的差异,即海岛上的黄土含有海洋生物种群。这一差异的发现,对于后来我国海岸带黄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研究告诉了我们海岸带黄土形成前我国东部沿海的自然环境状况,这与中国海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李培英研究员的研究表明:中国海的形成经历了地质变迁的沧海桑田,历经了渤海海峡古陆桥出现——陆中湖形成——冷流运行——古冰川发育——冰缘环境扩展——陆架发生沙漠化——海岸带和海底黄土发育——冰消期苏北古湖决堤、长江口大沙滩形成、保留下残存岸堤——全新世海侵——长江口喇叭形深槽被淹没——部分海底黄土被埋藏、部分成为海岸带黄土——海岸带黄土和古湖岸黄土在全球变化中逐渐消亡的生命轨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