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体系的内在支撑是科技的融合

创新体系的内在支撑是科技的融合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转变仍然面临很多制约。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促进信息消费。

(一)政策导向和理论观点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具备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基础条件。一是已有较完备的产业体系。我国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不仅钢铁、汽车等多种工业品产量和消费量居全球第一,计算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也全球领先,并在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等领域掌握了发展主动权。二是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8610亿元,占GDP比例达1.83%,比2005年提高了0.52个百分点;当年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达35.1万件,比上年增长36.1%,占授权发明专利总量的50.4%,首次超过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量。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杂交水稻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国家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集聚和催化作用。三是积累了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本,高校年均毕业生超过6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规模居世界第一。四是庞大的内需市场为创新驱动转变提供了强大支撑。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投资和消费结构升级,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将为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五是积累了集聚优势力量实现关键领域突破的经验和信心。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突破到第四代演进标准得到国际认可,我国的制度优势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下一步实现创新驱动转变增强了信心。

但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转变仍然面临很多制约。一是传统发展模式存在巨大惯性。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加工制造,重化工业扩张快,高技术产业比重低,核心技术缺乏,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二是有利于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还不完善。粗放式发展的企业付出代价过低,合理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发展的资源供给不足,企业创新人才缺乏,风险投资等符合创新特点的金融体系还不发达,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久未解决,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落实困难。三是创新的组织模式还需优化。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科技研发与企业创新活动相互脱节,产学研合作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四是支持创新的市场环境不配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仍需加强,标准体系尚待完善,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仍然受到各种制约,鼓励创新的产用协作机制不足。五是创新文化欠缺。尚未形成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急功近利、因循守旧、造假浮夸的不良现象仍然存在。

(三)对策措施和答题思路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立足国情,统筹兼顾,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政府与市场、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最关键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是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集中体现。要从推进创新驱动转型的全局高度,统筹部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各项工作,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协调,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向高端延伸产业链条。二是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三是充分利用生物、信息等先进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四是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业态,大幅提升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现代服务体系

◆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要建立以效率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使政府投资更有效地支持创新。大幅放宽新兴产业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减少对处于培育期的新兴产业技术路线的干预,给企业创新留足空间;以提高粗放式发展代价为目标,形成更合理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大力实施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加快创新驱动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标准体系,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使创新企业真正得到实惠;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创新管理体制和协调推进机制。

◆以内需市场为支撑,形成内生驱动的发展模式

将扩大居民消费、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举措与科技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依托大市场优势,在智能化基础设施、通信网络等领域积极推进系统性技术创新。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强生物技术、低碳技术、新能源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和产用协调。

◆以政策创新为保障,鼓励和引导创新创业

构建以促进创新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分担创新风险、集聚创新资源为目标的政策体系,形成“创新友好型”的政策法规环境。完善鼓励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逐步加大力度,并逐步法制化。

◆以创新文化为引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活力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同时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要构建关注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宽容失败的评价机制,激励创新意识,提倡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将培育创新文化与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使创新思想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褒奖,创新价值得到尊重和实现。[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