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师德激励制度

教师师德激励制度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觉地选择师德行为、养成师德习惯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和归属。高校教师在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格和道德修养,在注重提升知识层次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切实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高校从事教学与管理的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已成为做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必修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良好品德修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是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的直接探索者、组织者与实施者。高校管理的特有目标与任务以及高校教师特有的职责与使命,决定了高校教师所承担的工作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工作,也决定了高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高校教师的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工作。修养就是个人的修身与养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新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学校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应仅仅停留在自发的基础上,而应达到自觉自律的高度,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理论,充分认识教师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作用,真正成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人。这是因为,高校教师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所承担的教学工作,虽然离不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授课艺术和渊博的知识,但更需要教师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是高校教师协调、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督促、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与思想保证。因此,教师教书育人的特有职责与使命,决定了在高校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这不仅是高校管理的一个手段,更是高校管理的一个目标追求。根据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基础上的道德修养的提高,对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型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凯洛夫曾经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有了正确的师德认识不一定就能形成高尚的师德品质,而情感体验对师德品质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催化和调节作用。师德修养又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高尚的师德品质需要每位教师用一生的时间追求。然而,在具体的职业道德情景中也难免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障碍和干扰。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世俗化、金钱化的倾向,我国高等教育受到来自西方教育与文化更加强烈的冲击,因而,需要每位教师在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基础上磨炼出坚毅的道德意志。没有道德意志,即使有了道德行为,也不可能持久。自觉地选择师德行为、养成师德习惯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和归属。只有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才能做到为人师表、以身垂范,承担起社会和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师德修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师德修养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对崇高的道德的追求也没有尽头,它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毕生的追求。

一、道德修养

职业是组织与个体心理契约相互协商的结果(Daniel,2003),也是教育和工作行为的结果。职业成功是个人实现对成就感和权力的需要,同时它带来个体生活质量的提升。职业成功的衡量与评价,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职业成功的界定不是唯一的。

教育作为一个行业有其适应自身行业要求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一般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道德修养属于社会道德调控范畴,与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赏罚一起实现社会道德的调控功能。高校教师强调道德修养正是服务社会、强化社会调控功能的体现。具体而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道德感与责任心是与其高深的学术修养密切相关的。具体表现在:

1.教学效果反映教师敬业的程度。

2.不断完善的专业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

3.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反映教师的责任心的强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高校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它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教育,它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一般来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为广大教师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对教师个人来说,是来自外部的教育。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教师本人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省察。这是来自教师自身的主观意愿,是教师个人自觉的道德养成的一种活动。教师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看作主体,是可以自我完善的。

我国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说法。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也说过:“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君子之首,修其身而天下平。”教师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师德是教师学识修养、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高校教师在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格和道德修养,在注重提升知识层次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切实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高校从事教学与管理的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已成为做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必修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影响教师素质的发展,又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良好品德修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理想、原则、信念、兴趣、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生活热情会感染到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一个对学生充满热爱的教师,会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心理氛围,从而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心智成长。总之,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学生不仅会在心理上尊敬、佩服他,更会在言行上模仿他。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教育学生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素质,只有职业道德修养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2.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

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道德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变成自己内心的需要和自觉的行为,为人师表。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师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时,教育事业还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障碍,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去面对苦难、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渐进发展的过程,只有长期不懈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形成优良的师德品质。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感、磨炼教师道德意志和培养教师道德习惯的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有机配合,教师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风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身示范,带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接触,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道德修养提升的途径

师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学习和研究。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它能使我们提高辨明是非、善恶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从而指明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当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若不进一步加强对正确理论的学习,我们很可能会迷失方向,会出现“何以为教”“为何而教”等问题。除了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在社会生活中的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理想和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先进教师就是我们活生生的学习典范,给我们以直观的启迪和感染,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中学习,向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相长;向身边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社会生活是一座道德的宝库,教师只有通过联系整个社会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生活,才能不断地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和促进道德行为。高校教师不仅要进行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还要进行教育研究,参与校本研究和院校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大众化教育新格局。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景中,研究教育问题和其中的道德问题,促进高校教师民主、合作、创新等品质的全面提升。培养和提高师德修养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中,我们应学会综合运用内省、慎独、自我激励、致知、践履和交往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内省以达到内心的自律与进取,慎独以达到自我行为的理性约束,自我激励以激发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交往以促教学相长,教师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1.学校方面

当前,在高校教师尤其是教育队伍年轻化的趋势下,在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以及教学作风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组织机构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和环境约束机制来达到教师自身的内部激励效果。具体做法是:

(1)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树立教师理想人格。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八大”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政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一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聘任制度。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这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实际上,高校教师聘任制是国际上通行的高校教师管理办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它旨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激活教师潜力,促进人才全面成长。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着手在高校推行这一管理模式。不可否认,新模式的运用为破除教师职务终身制,尤其是在转变高校人事管理理念和教师观念,全面开展聘任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完全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至今并未真正建立起来,高校教师队伍依然缺乏竞争和流动。教师工作的动力依然普遍不足。因此,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如果不能突破计划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内外部体制性环境,改革就只能在强化教师间的竞争中不断反复。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的聘任制,必须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尽管国家已经意识到放权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依然严格控制,高校办学自主权依然有限。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控制使社会对高校的管理和调节作用十分有限,影响力不足。面向社会办学的体制没有形成。远离社会需要和竞争的高校,必然缺乏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就失去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动力。所以,务必要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教育分权,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引入市场机制,让高校参与社会竞争。

同时,开放、竞争的人才市场是聘任制实施的基础,而人才市场的建立又与档案制度、薪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密切相关。为此,以下几点是必要的基础。第一,加快档案管理制度改革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基础。档案管理制度配套改革的滞后,已经严重限制了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要加快人才中介代理模式的构建,政府在人才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服务。第二,加快分配体制改革,还权于高校,让高校能根据所在地的实际物价水平、学校实际财力和办学需要等诸多综合因素自主制定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薪酬政策,体现人才的市场价值,吸引优秀人才,落实激励效应。第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改变学校办社会的状况,使高校教师在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有保障,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成为人才市场上的自由职业者,创造一个顺畅的人才流通环境,改革的民主性才能得到支撑。

总之,只有通过对束缚教师聘任制的体制性环境进行改造,全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内部民主建设,恢复学术权力应有的地位,健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全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才有望真正建立起来。

②建立和完善奖罚制度及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机制。师德的表现应与奖金、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晋升工资和奖金发放等要向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倾斜,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应把师德素质的要求纳入考评范围,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师为人师表、忠于职守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能够极大引导教师教书育人的重心。现阶段衡量教师成绩的标准比较单一,通常只是以学术成果为重要因素,对教师道德状况只做模糊评价。我们要改变重业务、轻道德的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一套体现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套考核体系应该尽量涵盖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操作性上需要切实可行,态度要公正科学,执行要准确有力,保证改革后的一整套考核流程可以最大程度符合改革的美好初衷,并起到积极效果。考核体系要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章可循、标准明确。前期要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建议,结合教育方针政策,逐步提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理解自身职责与义务,约束好自身行为。考核体系要确保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准确、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应将要求具体化,便于操作,标准统一,不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各相关部门之间也要完善分工协作,保证整体内部的各方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评估中要严格考核、创新机制。通过个人自评、群众测评、考核小组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强考核过程透明度和考核工作科学性,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力求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师德考评与监督,能够使教师明辨自己行为的善恶是非,知道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得到社会赞扬的、今后工作中应当予以发扬光大的,哪些是社会反对唾弃的、今后工作中必须予以改正和避免的,从而激励、引导他们积极趋善避恶。

2013年5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对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2014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浙教高科〔2014〕6号)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把师德和育人工作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可见,师德建设与考核机制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

③建立监督制度。面对当今师德滑坡现象,探讨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保证。师德监督机制是指对教师的师德状况和其行为目标的选择起督促、制约作用的系列措施与制度。师德监督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自律和他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但就学校内部而言,主要指他律和自律。首先,在他律方面,主要是建立并完善学校监督、同行监督、学生监督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这个监督体系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包括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箱和举报电话,进行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领导和教师听课,教师互评,教研室评议,学生评议,聘请有经验的教师、离退休老同志和管理人员担任师德巡视督导员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以及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师德起到督促作用,有的学校设立“师德信箱”是一种很好的监督方法。此外,加强师德督察,对师德考评不合格的教师,或在不同年度考评中有退步的教师,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调整工作、行政处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或解聘等相应处理和处罚,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通过对教师师德加以示范和警戒,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自我加压,严格自律,以期逐步达到“慎独”的崇高境界。

④要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机制。如前文所述,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个部分规范了高校教师师德的主要内容,是高校教师队伍最重要的行业纪律,是我国在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施的新举措,是对新时期高校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应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应以专业、系别为单位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切实提高广大高校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师德水平。

2.教师个人方面

(1)教师在师德修养的提升中应该加强自律。在自律方面,要改变教育办学的观念,引导教师吸取有价值的传统美德,在实践中自我修炼、自我塑造,树立崇高师德形象。进行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建立内化自律机制。无论是学习培训,还是考评奖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建立起内化自律机制。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自律就是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内化自律机制的建立,使得教师遵循这些规范时,内心会感到欣慰和愉悦;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就会内疚和自我谴责。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帮助教师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来建立,可以通过奖励表彰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力,促进教师获得内在的道德满足感和上进心来建立,可以通过监督和约束产生内疚感和自责感来建立。这样,教师就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纳入规范之中,自觉监督自己的行为,执行行为规则,并且一有逾矩,心中自有约束。建立内化自律机制,使教师从满足社会的希望发展为履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既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同时,教师应该加强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以师德规范为标准,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及时纠正,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在教师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教师的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问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需要常常进行反思,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一个有着高尚道德修养的教师,一定要有严格的、自觉的、经常的自我批评,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不断地及时战胜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就能防微杜渐,随时克服和纠正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实际上,不仅道德修养的提升需要自我反省,教学技能方面也需要自我反省。当然,教学技能的提升也是师德修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认为教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反省、自我批评。教师这个职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职业,也是创造性很强的职业。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天天备课、讲课,好像时钟一样机械准时,却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兴趣的激发,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也很少写教学札记、教学论文,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档案,同时也很少给自己出难题、压担子、提出新的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然故我。也有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长了,教育生活有规律地、机械地轮回着,没有了初上讲台时的紧张和忙乱,平添了几分自信和从容,便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职业惯性:教案怎么写,课怎么上,怎么批改作业,渐渐开始胸有成竹;一年时间被分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有序的单元,开学、期中、期末、假期,什么时间该干什么,都已烂熟于心;一种安于现状、拒斥改变、反对变革的心理自然生成。这些情况都要求教师必须把反思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立足于自我外,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教育行动和教学情境,而不是以习惯和传统为基础来采取教育教学改革行动。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是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主张。他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分反思与监控,就多一分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近了一程。

(2)努力做到“慎独”,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所谓“慎独”是指在独立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机会并且不会被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行动而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教师师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它标志着教师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程度。当一个人处于即使做了某些坏事也永远不会被人发现的情况下,能够完全依靠自己内心信念的力量约束自己,不做坏事,这样的人,是真正有高尚道德的人。“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教师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道德作为一定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但最终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起作用的。因此,在师德修养中“自觉”尤为重要,师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慎独”。要做到“慎独”,第一,要具有自我修养的高度自觉性,要注意把师德原则和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化作行为的内心信念,化作行为的品质,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第二,要增强自制力,加强自我监督,在无人发现的情况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重、自爱;第三,要光明磊落,诚信守法,无论是在领导面前、在同事面前,还是在学生面前、在家长面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都应以相同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总之,教师只有能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到“慎独”,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坚持学习,提升师德修养。我国自古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谚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全面推进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江水”,教师只有不断地、多种途径去提高,才能有充分的准备去从事“教育”。教师受教育,离不开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教师只有广泛吸收有关的知识信息,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读书中多思考,特别要注重内省慎独。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重要的是要靠主体的自我修养。教师只有真正提高了自我修养,才能把职业道德由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情感、信念,进而转化成为自觉的行为。学习的途径有以下三条:首先,从书籍中学习。我国历来重视修养,“俭以修身,勤以养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其次,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崇高的品质是提高我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榜样,见贤思齐,这对于我们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向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从学生的反馈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学生可爱、善良,有一颗纯洁的童心,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质的闪光点,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见义勇为等,教师主动到学生中去,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乐、一起谈心,多看、多听、多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批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诚恳、主动、虚心地向学生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4)引导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为什么应当具有这种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更主要的是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行动,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对照、检查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道德修养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推敲失败的原因,勇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

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提高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师终身努力,孜孜以求。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全面认识自己,解剖自己,将自己身上那些非道德的思想清除掉,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上升到新的境界。

总之,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修养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学校、教师本人以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当高校教师把那些以规范、制度等文字形式规定下来的,必须遵守的职责或义务,通过社会引导与监督、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及工作实践等环节,以“我愿意”“我应该”的自觉方式表现出来,形成教师内在的责任自觉,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目标才算真正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