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障碍的治疗最基本的是

障碍的治疗最基本的是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类型。②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时,病灶对侧偏瘫,上肢重于下肢,可有偏身感觉障碍、左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⑤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时,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病变同侧Horner征、面部痛觉减退、上下肢共济失调,对侧肢体痛、温觉减退、锥体束征阳性。5.防治脑水肿 梗死面积较大者,应及时采取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快速滴注,每日2~4次,连用5~10日。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类型。常见原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血液成分改变,还可由各种炎症、外伤、中毒、变态反应等引起。多见于50~6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均易发病。

【主要表现】

1.病史 患者多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病史。

2.症状体征 多为安静状态下发病,部分患者病前有肢体麻木、无力、眩晕等前驱症状。进而出现瘫痪症状,数小时或1~2日达高峰。一般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①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时,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灶同侧可有一过性视觉障碍,可出现Horner征,左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②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时,病灶对侧偏瘫,上肢重于下肢,可有偏身感觉障碍、左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③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时,病灶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可有偏身感觉障碍,或伴有精神症状、尿失禁等。④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时,可出现眩晕、眼震、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音障碍,交叉瘫痪等,严重者四肢瘫痪、深昏迷,常危及生命。⑤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时,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病变同侧Horner征、面部痛觉减退、上下肢共济失调,对侧肢体痛、温觉减退、锥体束征阳性。

3.辅助检查 颅脑CT检查早期正常,48~72小时后可见低密度病灶。颅脑磁共振检查:早期即可见病灶区异常信号。

【治疗与护理】

1.溶栓治疗 适用于超早期,即在6小时内进行,须首先颅脑CT证实无出血灶。目前我国常选用药物为尿激酶25万~10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30分钟~2小时滴完。须在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实施。

2.调整血压 一般不用或少用降血压药物,使其保持在病前日常水平或稍高即可。

3.抗凝治疗 常用低分子肝素5 000U/次,1~2次/日,皮下注射,连用5~7日。

4.血管扩张药 脑水肿消退后应用,常用盐酸培他啶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再加入维脑路通、或脉络宁、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7~14日为1个疗程。

5.防治脑水肿 梗死面积较大者,应及时采取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快速滴注,每日2~4次,连用5~10日。

6.促进脑代谢药物 常用胞磷胆碱、ATP、辅酶A、脑复康等,酌情选择应用。

7.恢复期治疗 一旦病情稳定,即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加强语言训练,进行肢体按摩及被动运动,配合针灸、理疗,同时继续服用血管扩张药、钙离子拮抗药(如尼莫地平)、抗血小板聚集药等,以防复发。

8.护理措施 ①给予低盐、低脂饮食。②尽早主动、被动活动肢体,利于后期恢复。③观察溶栓、血管扩张药等药物疗效和副作用。④适当参加活动,忌烟酒。⑤勤翻身,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