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重个人和国家,中国重家庭和天下

西方重个人和国家,中国重家庭和天下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和中国正好各有侧重,在他的书上写得也很有意思,即这是他非常简略的概括。中国儒学的思想看中的是两个层次,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天下。重天下,用现代的词就是“天下主义”。他讲的就是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在现实中真正实现中国的天下主义政治,是在汉朝以后。从总体来讲,中国儒家对世界的看法是一种天下主义的看法。

首先讲一讲儒家对天下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我们可以看看梁漱溟的一个很简单的分类,他讲有四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个人,一个层次是家庭,一个层次是团体,一个层次是天下。团体也可以被理解为国家。西方和中国正好各有侧重,在他的书上写得也很有意思,即

中国:个人,家庭,团体,天下;

西方:个人,家庭,团体,天下。

这是他非常简略的概括。虽然简略,但是对中西文化的这样一种不同,有一个大致的描述。梁漱溟的书,大家如果感兴趣是应该看的,梁漱溟对现代以来的中西文化激荡有所思考、有所比较,还是有些独特见解的,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概括相对来讲比较准确。

中国儒学的思想看中的是两个层次,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天下。家庭,上次我在讲“齐家”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这里就讲“天下”。重天下,用现代的词就是“天下主义”。上次给大家讲的是家庭主义。我也开玩笑,我现在搞了两个主义,一个叫天下主义,一个叫家庭主义。我们先讨论天下主义。这样一种看法,中外学者都有所讨论,比如像汤因比,他在他的《历史研究》里的他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都有所论述。这里引用他的一段话,“战国时代和古代希腊及近代欧洲一样,也有过分裂与抗争,然而到了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期的好战精神,在秦以后出现了地方的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汉朝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他讲的就是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是一个战国纷争的状态,各个国家在互相抗衡,互相是“你想吃掉我,我想吃掉你”,到了秦统一了六国,所谓统一了天下。但秦以后出现了地方的国家主义,指的是对秦的暴政的推翻,其实他的用词并不很准确,叫“秦以后出现了地方的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因为当时反对秦的时候,举的旗号都是被它灭掉的各国。到了汉,统一了天下,这一点他讲得比较正确,是刘邦把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家概念淡化,把大家变成一个文明覆盖下的人,既不是齐国人,也不是鲁国人,也不是楚国人,还不是秦国人,这个是相当成功的,所以叫作“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

在现实中真正实现中国的天下主义政治,是在汉朝以后。中国人好像没有民族主义的激情,这是没有错的,这是历史决定的,就是这个样子。还有很多学者讨论了这个类似的问题,如李慎之先生,在90年代初期有几篇文章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他强调,当代中国经历了磨难和曲折,最后驱除了外国势力,又经过改革开放,我们今天对世界看法的定位,不应该是民族主义的,而应该回归天下主义。李慎之先生也是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总体来讲,中国儒家对世界的看法是一种天下主义的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