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阳明心学:走向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的融合
到了明代,又往前走了一步,王阳明就是心性儒学的非常重要的代表。他在贵州修文县龙场悟道,这是他的一个突出特点。心性儒学的传承是有问题的,因为心性儒学没有文献。所谓“心即理”,直接体悟天道,那完全要靠个人的悟性,靠个人的天赋,它不写成文字,不需要人去读,不需要人去传承,不需要积累。当然,也就很少流传。也有些流传,那些叫“王学末流”。什么意思?就是一帮学生学问不够,看这个学问简单,不用学什么,“心即理”嘛,整天在那儿悟就行了。他们没有王阳明的悟性,就老悟些歪理。这样它就变成末流了,这个学派就没法传承了。
王阳明虽然是心性儒学的大师,但是他把“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了。我在读到他的一段论述时,还是很激动的,这个人确实很了不得。他的一本书叫《传习录》,这是蒋介石终生最喜爱的书。蒋介石说,他当年留学日本的时候,在火车上、汽车上、渡轮上,都看到很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思索它的哲学精妙。王阳明对日本人影响很大,在中国,王阳明的学说几乎绝传了,只有蒋庆这一线。但是日本有阳明学,有它的传承。当初也有日本人想帮蒋庆建阳明书院,这很有意思,这是岔开的话题,不再多谈。
《传习录》是很棒的东西,大家可以看一看。这里有段东西给大家讲一讲。这一篇叫《答罗整庵少宰书》,这是回一个人的一封信,这个人叫罗整庵,少宰大概是他的官名,问题就是“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于入门之际,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很文言,意思就是,既然心即理,心里发现天理,(就是我刚才谈的正心诚意的含义),那么我们只讲正心诚意就够了,为什么还要讲格物致知呢?王阳明进行了回答,很长,“诚然诚然,若语其要,‘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解释:“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矣,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我的解释是这样的:心不分内外,物也不分内外,你在正心诚意的时候,你以为心是内,其实心是不分内外的,那么你在说格物致知的时候,你以为是外,实际上,物也是不分内外的。它叫心物一体,格物的时候,反观其心;正心的时候,参照于物。在他这里很有意思,他把两者统一了。他的主要解释是心物不分内外。
在这点,就不要说是内省的,还是外求的。说白了,就是任何一种体悟也好,认知也好,都是内外互动的。没有说只是在内的,或只是在外的。你在格物的时候,你是心在格物,你是心和物的互动;在内省的时候,(我之前也谈过这个问题,我在说“内省什么是正确的规则、什么是正确的道德原则”的时候),其实,你还是参照于物的,你不可能一点儿物没有。我刚才谈过,我飞在空中往下一看,有两个人在那儿辩论,这两个人是物啊,是在参照于物。而且你在想它为什么是公正的时候,你凭借了你的某些经验,不是完全没有。王阳明在讲这个的时候,就说这两者就不要分得那么清楚了。
王阳明被视为心学大师,他这个回答很有意义。他避免了朱熹和陆家兄弟这样一种对立:他就讲格物致知,或他就讲正心诚意。他说,正心诚意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正心诚意,这两者是互为条件、融为一体的。这样就达到了一种结果,就是其实在一个个体身上既可以积累经验又可以体悟天道。这是儒家的特点。从先秦儒家到宋明儒家,其实都体现了这个特点。它不像西方的宗教科学二分,分得比较厉害,科学基本上就是经验的、知识的;而宗教就是超越的、形而上的。儒学则不是,它是两者都可以思考的。这是儒学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既是老百姓能懂的做人的道理,又是一种自然神的哲学。在终极的端头上两者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一个治理得非常好的理想社会,应该是整体主义取向和个体主义取向共同形成的完美均衡,是形而上取向和形而下取向共同构成的完美均衡。我觉得这是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形成的统一的结果,也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大家知道,近几百年来西方在崛起,它的崛起是有巨大缺陷的、有局限性的、有问题的。它是以紧张、对立、冲突、战争、流血为代价的,是以别的文明的眼泪、鲜血,被掠夺、被奴役为代价的。而儒家主导的三千年的中国并不是这样的。这与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结合,与所谓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的结合在某个状态下能达到一个完美均衡或者接近完美均衡有关。所以,这是要对大家强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