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指导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指导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职业学校的一项法定义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除了父母和家庭因素决定职业选择这种情况,学生个人的过高职业预期也容易导致非理性、非优化的职业决策。学校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可以提供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第四节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指导

一、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工作对人的一生有重大的影响,就像一个轮子的轮轴,生活中其他重要的方面都在围绕着这个轴运转。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其他任何事情。假设某人生存了70年,那么他的生命时光就是600000多小时;又假定他从20岁工作到65岁,则其工作生涯将近400000小时,是生命的2/3;如果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其实际工作时间大约是130000小时。事实上,对于许多人来说,每天工作的时间要多于8小时,可能是10小时或12小时。总之,与其他活动相比,工作需要更多的体力、智力以及情感投入。

由于工作对人生的极端重要性,职业选择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之一。虽然说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平等,但这主要是从人格的尊严方面讲的。就个人的价值实现而言,就个人的发展机会和经济、生活境遇而言,职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职业机遇往往同时也就是生存机遇,职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的生活道路。因此,职业选择无论是对于学生家长还是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都是一个需费心思考的事,迫切需要来自外界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

首先,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职业学校的一项法定义务。1996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2002年10月31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2]12号),对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要求。

其次,职业指导是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职业指导所倡导的理念是“人职匹配”,即“职得其人,人适其职”,最终达到“人职两适”;追求“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理想就业目标。

再次,职业指导也是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当前,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机制下,各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公布,使得学校每开办一个专业,都必须首先做好就业市场的调研,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职业岗位的日趋丰富、社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熟悉社会、掌握科学择业方法、形成正确择业观念的职业指导工作必将在中职学校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它理应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如何系统有效地开展好这方面的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对中职学校而言,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那么,职业选择的决策依据是什么?职业选择已经成为一件需要专业知识的事情,因此学校有必要向学生传授这种知识。职业的确定取决于什么?以前,往往取决于家庭中的习惯(传统),取决于家庭成员的观点,片面的信息、成见、梦想和偶然事件。事实上,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的职业选择容易偏离理性的轨道,导致职业与兴趣、职业与个人特质和能力相脱节,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应该选择他们自己未能如愿从事的职业,他们奉行这样的格言:“我们的孩子应当比我们过得好!”这样一来,学生的职业选择变成了实现上一代夙愿、获得地位和名声的一个途径,而对于真正决定学生职业取向的因素,则考虑较少或者干脆忽略了。除了父母和家庭因素决定职业选择这种情况,学生个人的过高职业预期也容易导致非理性、非优化的职业决策。通常,青年人会要求他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经济的安定性、社会的威望和晋升的机会。如果青年人醉心于社会评价得很高的某种职业,他就会为了得到尊敬和承认而忽视自己真正适合的职业道路。最理想的职业选择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做出的。根据机会均等的原则,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妨碍这种理性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青年人往往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看不明白自己的弱点和长项,搞不懂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呢?有哪些帮助的办法呢?学校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可以提供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二、职业指导的一般理论

(一)职业的含义

所谓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具备如下特征:

目的性:职业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

社会性: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

稳定性: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规范性: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群体性: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职业由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一是劳动,二是有固定的报酬收入,三是要承担一定的职责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职业的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早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类为了生存与繁衍,就开始从事打猎、捕鱼、采摘等活动,但这种活动是不能被称为职业的,只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从事的不稳定的活动。今天可能去打猎,明天可能去捕鱼,后天又可能去打仗。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事物也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可以去驯化、饲养一些动物,如牛、马、鸡等,于是有一些人就开始脱离其他劳动,专门从事畜牧工作。这些人就变成了早期的职业劳动者。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交换,各自得到了生活的必需品。从此,他们的劳动便具有了社会性和稳定性。

职业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对个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维持生存,即通过职业劳动取得生活来源。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同,职业是有报酬的社会性劳动,是人类谋生的手段。获取劳动报酬是人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在现今社会,人的衣、食、住、行等都需要钱,人类繁衍后代需要钱,人们常讲的“养家糊口”,通俗地说明了职业的这一作用;二是发展个性,或者说发挥个人才能,即在职业劳动岗位上发挥才能,并使个人特长得到发挥。职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提供了舞台,人的创造才能在职业劳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尽可能使所选的职业与个人的才能、兴趣、爱好、志向一致;三是参加社会劳动,承担社会义务,即通过职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承担社会义务,为他人提供服务。

(二)职业分类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今世界的职业的种类有多少?这是一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职业的种类也是各不相同。美国统计,本国的职业已达2万种。我国的职业种类目前虽然不到万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的种类将不断地增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社会分工产生职业,并促使其发展变化。那么职业是如何分类的?所谓的职业分类,是指将在业人口按照所从事工作的种类和性质进行的划分。现代社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职业、行业、工种。这些职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渗透,因此职业分类也比较复杂,既可按行业划分、专业划分,也可按工作特点划分。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种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加上后来新增的和2004年以来正式发布的9批新职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职业1989个,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职业分类情况。

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七大类:军人。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比较流行的还有行业上的划分,可分为第一主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谓产业,是从事某一种类别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劳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的总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一般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产业部门。

三大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产业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职业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公布的《职业分类大典》中,早已没有了磨刀补锅、铅字排版、无线寻呼员等职业。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大家原来熟悉的一些职业在消失、萎缩,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新职业出现。从我国近年来公布的9批新职业看,“创意设计类”职业较多,如形象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会展策划师、地毯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房地产策划师,等等。另外,“顾问类”“科技类”“保健类”等职业也不断增加。

我国未来大量的新职业将会在第三产业产生,既可能是全新的社会群体性工作,也可能是那些由于技术更新使原有的职业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从业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更新职业。这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体现了职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发展变化的规律,折射出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职业能力

人要成功完成一件事,必须具备某种本领,而这种本领就是通常所说的能力。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能力类型差异和水平差异。能力类型差异表现在个体能力发展方向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能力水平差异指能力有四级:能力低下、能力一般、才能、天才。多数事业有成者都是具有良好的能力的。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他们都有不同于一般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否则人们就难以理解,在相同的时期和类似的条件下,为什么只有这些人而不是其他人作出了巨大的成绩。能力水平影响一个人进行某种职业活动的速度与难易程度,并直接影响工作的成效。因此,每个人只有努力发现和积极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做好准备。

不同的职业对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首先应注意能力类型与职业相匹配。如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还有的人擅长具体行动思维。如果根据思维能力类型来选择职业,擅长形象思维的比较适合从事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擅长逻辑思维的人比较适合从事哲学数学等理论性强的工作,擅长具体行动思维的人比较适合从事机械修理方面的工作。如果不考虑能力类型而让其从事职业与能力不匹配的工作,效果就会不好。

每个人都具有一个多种能力组合的能力系统,在这个能力系统中,各方面的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个人都有优势能力,而另一些能力则不太突出。随着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职业都对人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职业兴趣

兴趣是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需要的情绪表现。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对某种职业需要的情绪表现就是职业兴趣

职业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职业,兴趣比能力更重要,它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实践证明,当人们对某种职业感兴趣的时候,这种兴趣便会引导他们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即使是枯燥的工作也会变得乐趣无穷。相反,如果从事的是不感兴趣的工作,在心理上便是一种负担,无精打采,勉强应付,也很难做出什么成绩。因此,兴趣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职业兴趣类型调查显示,根据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精神兴趣和社会兴趣。物质兴趣与人的物质需要相联系,在职业选择上表现为追求待遇高的职业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精神兴趣主要是指对文化、科学、艺术的兴趣,它可以增加人的求知欲,使人朝气蓬勃地去工作和探索;社会兴趣包括对社会工作和组织活动的兴趣。兴趣上的差异,促成人们选择不同的职业。

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具体说有以下两点:

第一,职业兴趣影响对未来的选择。职业兴趣一旦形成,就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使人积极寻求满足职业兴趣的途径和方法。人的早期职业兴趣对未来职业活动起着准备作用,对人的职业认识和职业选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职业兴趣可以开发智力。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情感的志向活动,对某种活动的浓厚兴趣是智力迅速发展的“触发器”,并推动着智力活动进一步发展。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对人类作出贡献,无不是由于他们的创造兴趣与对事业的责任感相结合,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才成功的。当一个人对某种活动产生兴趣时,就能调动整个身心的积极性,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就能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就能加强记忆效果,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反之,“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

第二,职业兴趣可以增强职业适应性。据研究,一个人从事有兴趣的工作,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如果从事的是没有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20%—30%,并且容易精疲力竭。多方面的兴趣可以使人对多变的环境应付自如,如果变换工作,也能很快熟悉和适应。

(五)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随着职业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职业的增加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理想是对未来职业十分具体、现实的想象。“具体”是指这种向往和追求,不仅是一个努力方向,而且往往指向一个十分具体的职业岗位及其不断晋升的岗位阶梯。“现实”是指这种向往和追求,不但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有实现的可能,而且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联系,与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晋升机会、人际关系等十分现实的要求相联系,与他人对自己从事职业的认同、评价相联系。

职业理想有以下特点:

第一,职业理想的社会性。职业理想的社会性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承担特定的生产或服务任务,从业者通过自己的职业履行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人们的职业理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同样,职业理想的实现也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因素,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如职业流动。从历史上看,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职业种类少,人们选择职业的余地小,人们很少变换职业。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新的职业不断产生,为人们选择、变换职业提供了可能,为人们实现职业理想提供了社会条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才有可能去追求职业理想的实现。

第二,职业理想的时代性。任何时代的职业理想都受该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方式越先进,社会经济越发展,社会分工越精细,职业种类越多,职业理想选择的范围就越大。科学技术越先进,职业演化越迅速,人们选择职业的机会越多,职业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个人的职业理想,既要符合时代要求,更要适应职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适应本行业职业演变、岗位晋升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点。这样的职业理想才会既有现实意义,又能为个人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

第三,职业理想的发展性。从社会发展和职业演变的总体看,人们的职业理想随着职业声望和职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从社会存在的个体看,一个人的职业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强,逐渐由朦胧变为现实,由波动变化而趋于稳定。职业理想不能一经确立就不再变化,必须不断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信息,不断分析本人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地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

第四,职业理想的个体差异。职业理想来源于现实,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水准及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人的职业理想方向。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决定着人对职业理想追求的层次性。个人的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个性特征,对人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理想的形成又有较大的影响。个人的性别、身体等生理特质,使其职业理想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加之个体之间的差异,在职业发展中,实际上又充满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所以每个人的职业理想都与他人有差异,不可能完全雷同。因此,在确立个人职业理想时,必须认真地分析自身条件,不能盲目套用他人的职业理想,更不能从众。适应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是最好的职业理想。

三、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说,生涯就是生活。日常生活就是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从实质上看,职业生涯是人生发展的过程。如果更抽象一些,目的性也更明确一些,那就是目前西方较为通用的说法,即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帕的观点:“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它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生从青春期到退休所有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

(二)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具备以下特征:

可行性: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虽然与他人、环境、社会有关系,但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外部条件下,既会有成功的职业生涯,也会有失败的职业生涯,关键在于人的自身条件,即可行性。规划要以自身的可行条件为依据,并非是美好的幻想或不着边际的梦想。

阶段性: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同的阶段,可以分为不同时期。人在不同的生涯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未来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应有时间和顺序上的妥善安排。对于即将开始迈开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使自己能顺利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职业生涯第一阶段就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必然有利于以后各阶段的发展,有利于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有利于职业理想的实现。

持续性: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应能连贯衔接。职业生涯各个阶段之间具有递进关系,这种递进也体现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性之中。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做铺垫,每一个阶段又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他的一生要稳定地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在此前做出设计和规划。

2.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人生在世,谁都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事业的成功,是实力与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命运可能多种多样,但机遇往往是对有准备的人的一种恩赐。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你提供走向成功的技术、方法、途径。

(1)避免盲目从众。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的学生应该对照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做自我分析。对照比较之后,既会发现自己有胜任这一职业的长处,以此提高自信、克服自卑,也会发现差距和不足,以此来扬长避短,为提升自身素质确定具体方案。走出跟随市场热点、盲目从众、单凭主观愿望择业的误区,做到既不清高自傲、眼高手低,也不悲观失望、无所适从。

(2)早树目标,早努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越早,今后毕业找工作就越主动,谁的规划做得早,谁毕业时就最先拿到第一桶金。如果不做职业生涯规划就闯入职场,东撞一头,西撞一头,撞来撞去,等三十来岁、而立之年的时候,难立大业,回首往事,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轨迹乱七八糟,走的是一条弯来弯去的曲线。因此,从在校读书的时候开始,对今后的职业方向就应有初步定位和规划。

(3)克服自傲心态。人需要自信,但过分的自信就是自傲,其结果就是过高地估计自己,最后必然走向失败。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对自己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优点和长处不夸张一分,缺点和短处也不掩盖一分,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达到理想目标。通过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比照,能看清自己的差距,确定提升自身素质的具体任务,为今后顺利就业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成功属于做好规划的人。哈佛商学院曾经做过一项抽样调查,问学生“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100%的人选择在商场上拥有财富、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们中只有10%的人写下目标并做了规划。10年后,调查小组追踪发现,那10%为自己订下目标、做好规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全部受访者的96%。

专家分析认为:世界上一般只有3%的人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将它明确写出来。还有10%的人有目标和计划,但却将它留在自己的脑子里。剩余的87%的人都在随波逐流。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需要学习‘经营、管理自己’,他们要懂得将自己放在最能有所贡献的地方,并努力发展自己所长。”无疑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本领能让你更具有独特眼光、远见、洞察力,能发现问题、正视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和改善自己的处境。提高规划本领能让你掌握自己的优势并超越你的竞争者。

总之,成功属于那些做好规划的人。

3.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对自己做出全面的分析,如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条件。

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分析,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应组织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怎样来调整自己以适应组织和社会的需要。短期的规划比较注重组织环境的分析,长期的规划更多注重的是社会环境的分析。

生涯机会的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包括对长期的机会和短期的机会的评估。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本人具体情况,评估有哪些长期的发展机会。通过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评估组织内有哪些短期的发展机会。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相对应。一般来说,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制定行动方案:在确定以上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来实现它,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其内容包含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等等。

评估与反馈:在人生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与规划有所偏差,这时需要对职业生涯目标与规划进行评估和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也是对自身的不断认识过程,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4.职业生涯规划调整

调整的必要性: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本人条件、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予以调整。

制订规划是为了发展,调整规划也是为了发展。在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必须经常思考:“我将要怎么做”,“我的下一步工作将要做什么”,以及“当我现在工作时,将为我的下一个工作做什么准备”等问题,主动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调整规划并非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让自己的规划更适应社会、更适应自己,万万不可因为外界的变化而丧失信心、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轻易调整目标。

调整的最佳时机: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最佳时机有两个,一个是毕业前夕,有了求职的实践,根据求职的过程对自身条件的检验,根据新的就职信息和供需实际,在求职过程中进行调整。另一个是工作3—5年时,有了从业的实践,根据从业过程对自身条件的检验,根据周围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变化,在职业转换的过程中予以调整。两次调整,既可以是近期目标的调整,也可以是远期目标或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调整。

职业生涯前5年的主要任务:

工作第一年——进入职场,适应社会。如何由学生转型为独立的职业人,这是工作第一年的主要任务。作为职场新人,需要克服个人想象与社会、公司实际情况的落差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和烦恼,以适应公司软硬件环境,掌握工作的规则和程序。在听从上司、同事指导与管理的同时,获得公司及他人的认同,这好比蛹变蝶的历练。工作第一年的心路是艰辛的,但结果是美好的。

工作第三年——明确定位或转换职业。术业有专攻,工作若干年后,你便成为独立的职业人,应该在公司内部找到成为某一方面专才的定位。如果说职业学校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有其偶然性与盲目性的话,那么工作2—3年后就应该能够根据自我认识、发展潜能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方向。如果在这一阶段你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前的职业或对现有的工作没有兴趣,那么及早转换职业是上策。

工作第五年——职务晋升或调整方向。时光荏苒,你可能会进入管理岗位,迈出向管理方向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一个公司内调动工作岗位而言,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有三种选择:一是纵向发展,即职务等级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二是横向发展,指在同一层次不同职务之间的调动,如从这个部门的领导岗位,调到那个部门的领导岗位,这种横向发展可以是自己才能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又可以成为积累各个方面经验的机会,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三是向核心方向发展,虽然职务没有晋升,但是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有了提升,在业务上担负了更多的责任。前两种选择,实际上是沿着管理路线发展,后一种是沿着专业技术路线方向发展。

(三)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投入热情,科学合理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需要有意愿,即职业情感。职业规划和职业成功离不开对某种职业的持久热情或健康的职业情感。情感是主体对社会生活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是形成兴趣、追求、理想、信念的基础。其次要科学合理,才能找到和确定一个职业定位。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慧恩曾提出“职业锚”的概念,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价值观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

职业锚强调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长期职业贡献区。一要选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计划表;二要发展职业角色,培养职业能力;三要提高职业适应性。为此,我们要积极主动,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要求自己,认真制定“个人生涯发展计划”,尽早抛下自己的职业锚。

2.关注职场,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有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构成要素。虽然学生身在校园,但提前培养职业意识很重要。比如利用网络收集一些目标职业的信息,通过分析来形成自己对职业的看法。参加学术活动,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对职业的选择。通过参加各种职业训练活动,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实际上,职业意识的培养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自身成长的过程,通过此过程,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在职场的发展打好基础。

3.主动实践,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况等方面。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特殊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特殊的或较强的能力。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的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在校学生不但要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增强现代科技意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而且还要注重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抓住各种条件和机会,尽可能地扩大自己与职场的联系,多结交业内人士,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增加自己的相关工作经验。这是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4.重视修养,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

职场成功定律告诉我们,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职场上,真正成功之士必是人品好的人。对学生而言,学校不是职场,不可能培养真正的职业人格。但是,学校却可以培养和提升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所涵盖的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如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等,在校学习生活中也都基本包含了。因此,需记住,学生可以通过在校的学习生活,打通一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人格的“隧道”。

学业、职业、事业是一脉相通的,当我们从入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未来的职业生涯历程已经开始。只要我们守望初衷,在潜心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沉淀职业经验,适时进行必要、合理的职业规划调整,我们的职业生涯之路一定会走得很精彩。

四、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与类型

职业生涯成功是个人职业生涯追求目标的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含义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相对性,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功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不同的人来说,职业需求不同,职业目标各异,成功的标准也不同。有的人以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职业为成功,有的人以有一份较高薪水、轻松安稳的职业为成功,有的人获得了很多金钱,于是有一种财富满足感和职业成功感,有的人把勤奋努力工作取得成绩看做成功,有的人以由于自我的存在能帮助许多人,实现了自我价值作为成功的表现。

(一)职业生涯成功标准

1.个人的价值取向、能力、特质与其所选择的职业正相适合,且在这一职业岗位上,工作得心应手、顺心顺利。

2.个人有自我职业目标,无论是初就业便一直在某一种职业岗位上,还是历经坎坷,经常发生职业流动或转移,最终个人既定职业目标得以实现,就是一种职业成功。

3.在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出突出成绩,本人有一种自我满足感、成就感,或者得到组织、同事的认同,也是一种职业成功。

4.由于创新,“不顺着老路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工作有所建树,事半功倍,工作效率与成绩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程度,这也是个人职业的成功。

(二)职业生涯成功的类型

1.进取型:达到所在企业甚至集团和系统的高层,视成功为升入企业或职业较高阶层。

2.安全型:追求认可、工作安全、尊敬和成为“圈内人”,需要长期稳定或相对不变的工作。

3.自由型: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对自己最大的控制,而不是被别人控制。还有一些人把经历的多样性看成是职业生涯的成功。

4.攀登型:得到刺激、挑战、冒险的机会。一些人将成功定义为一种螺旋性的东西,不断上升和自我完善。

5.平衡型:在工作、家庭关系和自我发展之间取得有意义的平衡,以使工作不至于变得太紧张或太乏味、太疲惫。

这些职业生涯观念来自于个人的思维习惯、动机、职业价值观和决策类型,既反映了职业生涯成功标准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也成为指导人们评价自己职业生涯是否成功的依据。

五、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现状及问题

自1997年招生与就业并轨,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之后,职业指导工作逐渐为中央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职业学校所重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即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将职业指导作为学校的德育途径之一;设有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职业指导课程开设现状

200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职业指导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必修课内容之中。按照《意见》规定,目前各地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共32—36学时。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该课程是按照以下模式开展的: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学习场所以课堂为主,课程评价以闭卷理论考试来完成。由于缺乏专业职业指导教师,该课程一般由德育教师讲授。这种教师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教材中的实践环节难以落实,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纸上谈兵式的理论,缺少职业感性认识,无法激起职业兴趣,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再者,德育教师毕竟不是职业指导专业教师,又缺乏相应的支持体系,必然影响课程的传授质量。

更重要的还有一个认识上的问题,那就是职业学校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否等同于职业指导课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作为一本广泛使用的教材,具有理论基础性、宽泛性和相对稳定性,确切地说,它应属于职业指导学科课程。而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除了要充分发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开设个别咨询、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实践等更多内容的课程,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有层次、有重点地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一些学校除了在一年级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职业指导活动,这样的职业指导课程很难说是到位的。因此,从目前一些职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看,还没有真正做到贴近社会、贴近职业,没有真正体现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现状

2002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职业指导工作机构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保证,积极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目前各职业学校普遍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或有专人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但一些职业学校对该类机构的职责认识并不全面,将其简化为组织一两场供需见面会,推荐、安排毕业生就业,而对于就业、创业教育,并没有开展和落实。就业指导工作的缺位首先导致学生获取职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就业观念单一。统计结果显示,42.5%的学生将社会宣传媒介作为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成员的影响、学校的职业指导仅分列第二、三位。学生在职业定位过程中,盲目地崇尚和向往一些“实惠”而“热门”的职业,不能恰当地处理个人理想、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这是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信息、转变就业观念、形成创业意识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加之一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落后,导致毕业生一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高。不难想象,即使在学校的安排下勉强就业,学生所谋职业的稳定性也不会高,发展空间也是相当有限的。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创业教育,这些学生一旦失业,也许会很长时间处于一种困惑、迷茫的状态,而这种困惑将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危机,更是职业教育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危机。建立由班主任、职业指导学科课程教师、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明确分工、协调合作、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职业指导工作机制是就业指导效果提高的重要保障。

六、中等职业学校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一)职业学校领导要提高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深刻认识职业指导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其主要任务和内容,把握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要结合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研究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对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就业指导服务等部门的职业指导工作要进行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落实职业指导工作。

(二)建立丰富的职业指导资源,培养合格的职业指导师资

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指导教师,以保证教学需要。在师资建设方面,应充分挖掘本校师资,形成全方位关注社会需求、关注学生职业发展的教育氛围。可采用以下方式培养职校教师的职业指导意识和技能。其一,利用新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等机会开展职业指导的培训。其二,对班主任、职业指导学科课程教师及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聘请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心理学专家、有经验的职业指导师、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等授课,发放职业指导专业书籍并组织学习。

在资源建设方面,可以设专门教学机构,也可以借鉴澳大利亚、日本等职业教育较发达国家的经验,拓展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的职能,令其每年收集、分析当地的职业现状及职业动态信息,并将其整理成册,在校图书馆设立职业情报资料专架,供学生借阅参考。

职业指导网络资源亦为职业指导的重要资源之一。我国的公共职业指导网络资源建设已经起步,但对于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而言,还应建设自己的职业指导网站,不仅结合实际体现出本校职业指导的特色,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素质。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为目的。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使学生形成早期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创业观。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为本,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原则、全程化指导与阶段性指导相结合原则、理论教学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启发式引导与针对性培训相结合原则、团体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原则、教师指导教育与学生自我规划相结合原则。

(四)建立班主任、职业指导学科课程教师、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职业指导工作机制

积极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教学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人员明确分工、协调合作,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指导工作。如前所述,职业指导不仅仅包括职业指导学科课程,还包括更多的职业指导内容,涉及企业文化、职业意识、健康的就业心理、当地就业形势分析、求职常识及技巧、企业参观考察、劳动关系法律常识、创业专题讲座和社会调查等内容,这些课程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活动。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应该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应该局限在临近毕业阶段,应该将其融入中职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入校那天开始,就将指导课定位为必选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有统一教材,有备课教案,根据学生不同年级安排就业指导内容。

对一年级新生应着重认识和适应学校生活,认识专业及未来职业特点,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确认职业目标,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学生应着重认清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通过职业知识的学习和领悟,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和发展与专业目标相适应的能力。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于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择业指导,及时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服务和咨询指导、就业法律常识教育、创业指导教育等。三个阶段相互关联,有机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每学期开设10—16学时的就业指导课,通过连续三年的系统性指导,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构建较好的基础。

(六)职业指导课程规划系统化

我国对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法及其效果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开发、探索阶段,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规划。如下表:

img21

(七)实现职业指导“三化”

1.职业指导形式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在上好职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适时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或报告,可以邀请成功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校友对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内容可包括成才观、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心理素质、创业指导和介绍人生体验,提供职业咨询服务等。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开拓更多的“职业体验基地”供学生参观、学习,与社会劳动部门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让毕业生参与企业招聘会,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矫正努力方向。

2.职业测评服务个性化

运用现代测评技术,通过人机对话、专家咨询、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测试者的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发展潜能等特征进行客观的测量、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全面了解自身智力及潜能,辅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订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对所有在校生常年开展职业测评服务。

3.职业指导途径多元化

要运用多种宣传媒介,营造就业指导氛围。宣传的手段有就业网站、校内广播、就业工作手册、就业指导简报、宣传橱窗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宣传教育,潜移默化,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手续办理的工作日程及流程等内容,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