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名思义,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一种课程。因此职业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做好教师教学定位,使其自觉转换传统观念,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和探讨者。

第四节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校长长达20年之久的美国教育家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个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为了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教师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能力,注意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综合性,所有专业教学都涉及技术科学、劳动科学与教学理论。所以,中职教育要具有整合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及专业科学诸学科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根据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和职业未来需求,不断进行知识与技能更新的良好习惯,自觉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所带来的一系列新要求。

基于上述目标,要求教师具有在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应用与技术进步的根基与源泉,教师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更应注意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体系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工艺的具体流程与操作技能,获得解决某些典型问题的现成药方,而且应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应变、生存、发展”的潜质。

一、理论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驾驭教材的能力

中职课程教材是根据社会实践发展,为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媒体。

中职教育教师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第一步,即是学会驾驭教材。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师本人应是教材的已知者、掌握者。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及要求,要钻研教材、分析教材、诊断教材,要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并全面掌握。教师充分掌握教材是帮助学生建构最佳认知结构的前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培养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并最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富有研究性、创造性的活动,采用的方法是从总体到局部逐渐深入。

1.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法律依据”,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指导性文件。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要求教师首先把握教学大纲的精神,从编者角度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编写意图,这将有助于教师以整体为背景来分析和处理各部分、章节,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

2.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必须清楚地认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度、广度,掌握教材的来龙去脉、层次脉络,明确各部分特点、地位和作用。

3.分析教材所涉及的技能和能力

中职课程教材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方面教师要分析教材涉及哪些技能与能力,另一方面要分析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哪些技能和发展学生的哪些能力。

4.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教材的重点就是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它是教师安排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是教师必须着重阐明的部分和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而确定的,通常是指多数学生掌握起来困难的部分。所谓关键处,是指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那些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教学突破点”。只有把握住教学关键才能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教学关键点的确定,要在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做文章。

5.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再处理是驾驭教材的关键

首先是精简教材。在教学内容多而授课课时数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时要着重讲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把次要或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用处不大的难懂的理论略讲或不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水平,另一方面应该深入研究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认真分析教材,抓住教材重点,分清内容的主与次、难与易。

其次是适当补充内容。教师必须把所有知识和信念都传授给学生,但是绝对不能仅仅依赖教材和一成不变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时补充教学内容。

再次是适当调整顺序。根据教学需要可对部分教材内容的顺序作调整,以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逻辑,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总之,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就必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诊断教材、处理教材,牢固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达到驾驭教材的目的。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反映,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各种人才、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顾名思义,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一种课程。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要不断向实用化、人文化方面转化。生活、社会、科技、生产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和知识都要不断纳入教学之中,其核心是培养学生适应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

目前,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国家课程为主,这些课程主要由专家设定的,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性和较强的权威性,但不足的是忽视了个性需要,造成“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教材”的局面,不适应当前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互补性原则: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职业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不能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概括全部课程,也不能用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有权威性、系统性、普遍性的特点,校本课程具有人文性、特殊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必须实现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必须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特长需求,适应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要体现学校的特殊性和专业特色,为教师提供表现与创造的空间。

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重在实施、运用于管理。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做好教师教学定位,使其自觉转换传统观念,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和探讨者。学校要加强宏观指导,激励、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健全制度,保证质量。

(三)备课与编写授课计划、教案的能力

1.备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事前若有周密的计划,就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就会失败。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具体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首先过的第一关就是备课。备课充分与否是决定一个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其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有效途径。

所谓备课,广义讲是指教师在讲授一门课之前所做的全部准备工作,狭义讲是指每一节课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是存在着多种矛盾的复杂过程,因此备课所涉及的方面和所考虑的问题是很多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备教学内容、备教材、备教学对象、备教学方法。

备教学内容:备教学内容包括备大纲和备教材。新教师上课或教师上新课,首先要备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进行教学、检查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学习、理解、准确掌握教学大纲精神是备课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大纲的钻研,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关系,对知识、技能、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自觉内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

备教材:教师钻研教材不仅是为了个人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因此教师要精通教材,做到通读、精读、多读。

通读的目的是对整套教材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领会教材的宏观结构和基本内容,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科学地安排教学进度。

精读是指对授课教材认真、仔细阅读,大至教材系统脉络,小至概念内涵都要认真领会、仔细推敲。精读的目的是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不仅知其梗概,而且要掌握其精髓。教师理解教材越深越透,处理教材时就越得心应手。精读是对教材进行再认识、再解剖、再理解,从而为教材的分析、整合、构建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多读是指尽可能多地读一些与所授课程相关的参考书、杂志。多读的目的是开阔思路,为驾驭教材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只有多读,讲起课来才能提纲挈领、深入浅出、轻松自如。

备教学对象: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学习的自觉性、学习习惯和存在的问题。哪些学生学习优秀?哪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哪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师在备课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从而避免“射箭不看靶心,弹琴不顾听众”的毛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充分估计到在教学内容的传授过程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学生不易搞懂,哪些容易混淆。这样才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教师在教学上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备课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备教学方法: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讲授其效果可能大不一样,有的教师讲起课来生机盎然、妙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有的教师讲的课却枯燥、烦闷;有的教师讲课头头是道,引人入胜;有的东拉一句,西扯一句,学生越听越糊涂。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教法是否得当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备课中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备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研究与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选用取决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交互式教学法的运用,注意教法中渗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2.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案

(1)学期授课计划: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具体组织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是贯彻教学大纲、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学期授课计划既可由任课教师在熟悉教学大纲、通晓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要求认真编写,也可以由教研室集体讨论编写。同一专业、同一年级使用同一教材的班级,执行同一授课计划。

制订授课计划应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进程表为依据,综合考虑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并留有适当机动时间。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学期授课计划。若需调整,须事先经教研室讨论、系(部)主任同意。

授课计划应在开课前两周编写完毕,一式三份。经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审批,教务处审核备案后,返回教研室和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有较大变动时,须经教学副校长批准。

具体格式如下:

学期授课计划说明

img1

续表

img2

(2)教案(也叫课时教学计划):是针对一节课的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图与备忘录,它是教师备课工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备课过程中最为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一步,是保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上好课的必要手段。编写教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认真准备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上起课来就能有条不紊,时间支配得当。

二是教学有案可循,课后自查有据。避免信口开河,将题扯远,或丢三落四,或时间上前紧后松造成冷场,或前松后紧造成拖堂。增强教师授课信心,讲起课来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不会因准备不周而心中无底,讲课时少这忘那。

三是有助于明确授课目的,授课内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有利于教学的前后呼应。

教案的编写格式有多种,常用的有文字式、表格式,或相互交叉,结合使用。教案的写法、繁简程度因课、因人而异。

文字式教案:一般包括6个部分:①教学课题:章、节、标号和本堂课的题目;②教学目的:从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及全面成才方面综合考虑,在文字表达上应简明具体;③教学重点和难点:找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④板书设计:主板书的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彩色粉笔的运用等;⑤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讲授内容、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分配、作业布置、演示部分(仿真、现场)的策划、结束的方式等;⑥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性质及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法,如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仿真模拟法等。

教案

img3

表格式教案:特点清楚、简明,使用方便,其基本形式如下表:

教案的编写形式可灵活多样,由课程性质及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决定,但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教案要具有科学性。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设计教学的过程。编写教案要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铺垫、引入、讲解、巩固、练习及学生能力开发等环节,都要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以符合学生知识形成的规律性和能力发展的渐进性。

第二,教案要具有实用性。教案是服务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规划具体的教学蓝图,显示教案的个性特色,繁简适当,以便于教学、运用自如为准则

第三,教案要具有针对性。编写教案要有的放矢、看清对象,立足于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教案上不只是写“如何教”,还应包括“怎样引导学生学”,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四,教案要具有创新性。教案作为课堂教学的蓝图,应时刻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针对如何科学地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课堂利用率,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等问题,都需要富有创新性的教案,不断做出新的构想与尝试。

另外,在编写教案时,为直观、方便、利于教学,在形式上可设计特写教案。特写教案是指在编写教案时,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定理、定律、公式、关键词等加以“特写”,方法为:

(1)脱离上下文,独立成行;

(2)放大字形,变换字体,加重点标记;

(3)用特殊符号标注;

(4)在需突出强调的内容下面画出如点、圈、波浪线等的标记;

(5)用彩色笔作标记,旁批一些提示(如“重点”“略讲”“演示”等)。

(四)授课能力

中职教师的授课能力的培养,最基础的是要过好三关:一为教态关,二为语言关,三为讲解关。

1.教态关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学如同表演,教师如同演员,讲台如同舞台,教师除了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学术水平、真知灼见影响学生之外,教师的教态也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教态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潜在教学资源,它对学生是无形的影响、有形的榜样。

那么对教师的教态有哪些要求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神态要从容而不慌张,要大方而不羞涩,要自然而不做作。

(2)目光要注视全体同学,巡视要慢而自然,切忌左顾右盼、回头张望或死盯一人。

(3)教师的面目表情、动作表情要和声音一致。若授课内容轻松、愉快,可以面带笑容;若讲解技术理论与应用技术、技能,则以庄重为好。

(4)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应该精神振奋,不要萎靡不振,要容颜和蔼、满面春风,要热心从事,不要敷衍塞责。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愿意听讲,并使教室的气氛不致沉闷。

(5)教师的姿势要端正,站在学生面前应全神贯注,而不要靠在讲台边,也不要望着窗外。

(6)教师的举止动作要恰到好处,既不要站着不动,也不要踱来踱去,至于无谓动作,如抓头发、弄粉笔、弄板擦等都要尽量避免,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7)教师的衣着要素雅、大方、端庄。每位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和教育信念等因素形成个性化的教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的授课能力逐步成熟。

2.语言关

语言是知识的媒介,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载体。教学语言是“严谨”的书面语言和“声情”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

讲课节奏偏快,是新教师容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是教师精神紧张,教学经验不足,讲课过程中没与授课对象发生感情“交流”,是主观不顾客观的表现。克服的办法是要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增强自信心。在讲课时,教师的眼睛要敢于直视学生,始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探寻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眼神中捕获反馈信息,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语音、语速;根据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重点、非重点的关系,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适时调整语气语速的轻、重、缓、急,逐步积累经验,形成最佳语言节奏。

如果教师讲课时说话太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听课人的大脑对收到的信息处理不及,势必造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受阻甚至中止。反之,若教学语言速度过慢,则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教学对象精神涣散,感官和大脑皮层细胞从兴奋转入半抑制状态,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

要过语言关,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讲课时要坚持使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词语发音标准,语言运用规范。发音正确,学生听了以后就能立刻明白你所说的意思;若口齿不清楚,发音不准确,就容易使学生误解。

其次,讲课中语言要有层次,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讲,各个击破,不要像流水一般毫不停留,使学生无暇思考。讲课中语言要生动,生动性是语言艺术的核心,是传授知识的“助跳板”。讲课中采用恰当的比喻、形象的比拟、风趣的事例、幽默的语言等都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再次,讲课时声音要洪亮,使坐在教室后边的同学也能够听得见,听得清楚。但也不要太尖锐,不要声嘶力竭,那样容易使学生精神紧张,导致疲劳。讲课时语气要诚恳,语义要肯定。

总之,教学语言的表达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教学语言的特点,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并不断锤炼,才能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3.讲解关

教师讲课容易犯的另一个毛病是讲解不准确、不清楚,分析得不深、不透,讲不出因果关系,逻辑性较差,有些新教师刚开始讲课时往往“照本宣科”。其原因或者是备课不够充分,不能做到真正驾驭教材,或者是自己懂了,但未能深入细致地考虑如何给学生讲透。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入、提问、讲解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过讲解关的基础。

教学中的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在教学中,正确、巧妙的导入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做到具体、简洁、目的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让学生对所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产生认识上的迫切需要。

课堂导入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也叫揭示中心法,是在开始教学时,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揭示本堂课的主题,阐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并有一定意志力的学生效果较好。

二是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模拟训练装置、标本、图片、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电脑等直观手段,以逼真的现场感受和强烈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中职课程具有突出实践、突出应用的显著特征,教师采用直观导入法,使课程具有生动形象、具体感性的特点,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三是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从而产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并积极期待问题的解决的一种导入方法。俗话说,“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几乎成了所有导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四是以旧带新法。以旧带新法是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所学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认识到新内容是旧内容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它适用于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五是案例导入法。案例导入法是教师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案例,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参与实践的热情。

六是实验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从而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实验导入法往往借助声、光、电、机械运动、气味、颜色、形状等的变化,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教师应大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多感官参加活动,这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对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应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从实际效果出发,灵活加以选择。同时鼓励广大教师在上述基本导入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新的导入方法。

教学中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有目的的课堂教学行为,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技能,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授课过程中的提问有若干种类型,如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等。但无论哪种提问,其目的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启发思维。讲课中的提问是把矛盾摆出来,从对立的方面给学生以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促进其思维向前发展。

二是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问能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对不感兴趣的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从已知的知识、技能中感到有新的内容需要探索,同时可使部分自制力较差、“开小差”的学生及时“归队”。

三是反馈教学信息。通过提问,师生都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的信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对教与学的成功之处加以肯定,对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诊断并予以调整。

四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教学活力。学生对提问的回答可以提高其评议表达能力,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增强课堂中的动力和活力。

五是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课堂反应,使其变消极、被动的听讲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是激发想象,培养感情。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从多种角度、不同侧面去拓展思路。同时,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思考时的焦虑、回答后的喜悦、相互的尊重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

综上所述,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会提问是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教师提问要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每次提问之前必须明确本次提问的作用,不提无目的的问题。

二是不滥问,问在关键处。在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不宜过多,以提3—5个能真正触发学生思考、反映教学重点的关键性问题为宜。提问频繁易造成学生心理紧张、焦虑,效果适得其反。

三是提问应循序渐进。教师在提问时不可忽难忽易、勿深勿浅,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这样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应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思考。

五是提问要恰当,问出高效率。提问要周密准备,要有目的性、定向性,切忌信口开河、问题不着边际、偏离教学目标;提问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要给学生以从容思考的时间,不要先叫学生姓名再提问;给出答案的时机要恰当,不可急于把答案给出,但也不能久拖,以免影响教学进度,应根据具体情况控制答案给出的时机。

教学中的讲解

中职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是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成果,对此老师可以采用叙述性讲解、描绘性讲解、论证性讲解、启发性讲解等方法进行。教师要有条理地向学生叙述其原理,对事物的形状、结构、大小、关系及过程等交代准确,要科学严谨、节奏舒缓、言简意赅,牢记“学贵刻苦,教贵善诱”。

无论哪种讲解,教师都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讲解具有针对性。其次,善举实例,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再次,讲解时既要注重概念的解释,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最后,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教师在讲解中要以传授知识为内容,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做学生智慧与能力的培养者,而不做知识的“搬运工”。

结束好一堂课的教学

结束是在下课之前几分钟内所进行的概括性教学,它承担着总结要点、归纳方法、建立体系、设置悬念、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等作用。成功的结束能够使课堂教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意味深长、余味不绝。

在结束前,教师还可根据情况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尽量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产生成功感,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自己的信心,促使其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去。

(五)提高板书水平

板书是老师表达教学指导思想、传授知识、指点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展现窗口,合理地运用板书是老师的基本功。

1.板书的主要作用

板书是进行直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老师组织与实施教学的必要措施。通过板书,老师应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利用视觉接收信息。

板书既是老师教学的精华、讲解的提纲,又是学生学习的线索、复习的依据,它应能体现教学程序。良好的板书还要体现认知规律性,以此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多种能力。

2.板书的基本要求

板书设计和运用是教学的客观需要。理想的板书应准确、精练、完整、系统,有重点地展示教学内容和主要特点,并能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因此板书要科学正确,不能出现错误,要系统完整、条理清楚、有主有次、合乎逻辑。

板书要精心设计、细致考虑,合理安排板书的布局,使其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练。切忌书写无计划,这里一个公式,那里一个标题,然后又“见缝插针”;或写了擦,擦了写,东涂西抹;或随写随擦,乱写乱画。

板书要鲜明直观、纲目清楚、字迹清晰、字体大小适宜,板画要工整,彩笔运用应恰到好处,不宜多用、滥用,要体现“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板书要尽量简化,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用符号代替文字,既形象又节省时间,还便于学生记笔记。总之,板书要简中求丰,以少胜多。

(六)构筑现代教学能力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为教育教学实现高效率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教育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教学的形式、方法及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变为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教室;从以讲解和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文本、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共存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人机交互的主动学习;从以前单一、顺序的教学内容安排变为生动、多彩、跳跃式、非线性的教学内容。这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改善了信息表达的形式与能力,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与途径,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与质量。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使人的思维活动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维习惯,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为充分发挥中职院校校园网的作用,中职教师要多途径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水平,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使用常用的Authowar与Powerpoint等制作软件;要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充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丰富教学内容,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设计、脚本编写、素材采集与技术实现等方面的现代教学能力要通过不断实践、勇于探索而逐步提高。

二、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能力培养

(一)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分类

实验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针对实验课题,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亲自操作,对要研究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以获得直接知识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仪器和设备的使用与调试能力,测量与误差分析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等。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拥有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促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此实验对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观察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分析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等。

2.实施实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实验教学的组织安排要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现有实验教学资源,使实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及能力水平相适应。

第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依靠自身的实践和努力去完成实验,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实验课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事先预习相关理论内容,使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学生陷于盲目动手的境地。

第三,中职学校生源种类繁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别,区别对待。在保证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采用分层次教学,即将实验项目分为必做、指定选做和任意选做三种类型,使实验教学能因材施教。

3.实验教学的精心准备与设计是形成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

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一是要准备好实验指导书,备好实验用品。实验指导书要满足教学大纲要求,实验目的、任务要明确。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和任务、原理提示、所用仪器设备、实验方法指导、实验数据表格、注意事项、实验报告要求、选做题目及思考题等。学生在实验指导书的指导下,可使实验有序进行,避免盲目性。实验所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工具物品要提前准备好,完好率要达到100%,以确保实验效果和操作安全。

二是要钻研实验内容,做到课前试做。教师钻研实验内容、课前试做可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抓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使教师对实验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测,以防各种问题的出现。通过试做,可以了解仪器的性能构成,掌握实验技能,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实验程序与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三是要做好实验教学的组织准备工作。例如,对实验教学进行编组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检查仪器设备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合理安排时间以使实验进程有条不紊……总之,实验教学要组织周密,指导有序。

四是要选择好实验教学中的指导方法。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采取的方法主要有:①演示示范法。先由学生集中或分组观察教师的操作示范,再让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②逐步引导法。按照实验的步骤和程序,教师讲一步,学生跟做一步,逐步完成实验的全部内容。③跟随指导法。学生分组开始实验后,教师要巡回观察,注意发现各组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纠正与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可暂停实验,集中分析指导,确保实验目的实现;对个别问题,则按个案处理。④讲评指导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实验技能进行评定,使学生受到启示、得到鼓励。

总之,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目标出发,对学生遇到的实验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故障原因及其解决办法,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实验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二)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1.示教能力培养

实训教学质量的优劣与教师示教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如建筑施工工艺的理论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直接动手能力,还需要教师示范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引导学生逐步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的加工操作。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从而掌握操作的方法和要领。

示教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充分准备,教学中语言讲解和示范动作要一致,示教程序安排要先分解后连贯、先慢速再常速,重点提醒,要点示范。示教过程中教师需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模仿,视、触觉密切结合,充分利用实训教学条件,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

2.科学指导能力培养

实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准备实训课程实例,安排好学生的实训次数,合理分配时间,并根据技能的形成规律科学安排练习顺序,划分练习阶段。要科学拟定教学方案,使传授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准确、系统、规范并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讲解与示范动作要精练、规范。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实践信心,纠正学生中不正确的操作方法、程序和姿势,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每位同学正确掌握操作要领,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

3.安全防范能力培养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在学生练习操作前讲清操作要领与程序,特别要强调相关安全知识与安全制度。在学生实训时,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工具和设备是否良好,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