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懂学生是教育的开端

读懂学生是教育的开端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懂学生,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教育实践。真正的灵魂转向只能发生于内心生活改变之时,正由于此,我们认为关注学生的内心生活是教育的重要开端。而打开学生心扉的真正的“金钥匙”就是教师那颗智慧的爱心。读懂了学生,这不仅是教师的幸福,也是学生们的幸福。福州市第四中学教师胡宁,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他在班上开展了“致班主任一月一信”活动。

一、读懂学生是教育的开端

读懂学生,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教育实践。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教育的开端,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就是使灵魂转向的艺术。真正的灵魂转向只能发生于内心生活改变之时,正由于此,我们认为关注学生的内心生活是教育的重要开端。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也曾说,道德是内心的问题,不能深入内心,既不能进行教导也不能进行感化,不触及内心生活的道德教育是很难成功的。此语道出了教育成功的真谛。读懂学生之艰难,在于学生内心的丰富与细腻,每一颗学生的心都是独特而又敏感的,没有智慧的阅读不仅可能带来误读,更有可能导致心灵的伤害,因而,没有智慧的爱是可怕的。老师用自己的智慧阅读着一颗颗美好而纯真的心。而打开学生心扉的真正的“金钥匙”就是教师那颗智慧的爱心。读懂了学生,这不仅是教师的幸福,也是学生们的幸福。

读懂学生要有一颗师爱之心,而师爱正是师德之魂。

“沟通从‘心’开始!”只有在沟通的过程中,在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中,老师才能真正读懂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作为教师,要想所有的学生对你多一份亲近、敬爱和信任,使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躬下身来,主动去叩听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音。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因此,必须尽可能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将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加和谐、巧妙,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用教育智慧武装每一个学生的头脑。

福州市第四中学教师胡宁,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他在班上开展了“致班主任一月一信”活动。有位学生曾经在信中直言道:“我好讨厌上物理课,我好讨厌物理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事实是这位学生经常迟到,平时学习不够努力,成绩较差。为了帮助她提高成绩,胡宁上课经常提问她,放假期间也要求她来校自习。而这一切却使她认为是老师有意跟她过不去。收到这封信,胡宁心里沉甸甸的,他意识到面对学生的误会,不能急躁,而只有付出更多才能化解。为此,他不厌其烦地与她交心,哪怕她有一个小小的进步,胡宁都给予肯定、激励。春风化雨,真情终于打动了女孩。一个月后,她主动向胡宁打开了心扉,并提出要老师辅导物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她的物理成绩稳步提高,学习热情更高了,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也增强了。“一月一信”增进了师生思想沟通,也把胡宁与学生的心连得更紧了……

胡宁说:“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教育良机,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肯定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1]

广西柳州市景德小学教师麦慧,她手中握一把打开学生心锁的“金钥匙”,与学生畅通无阻地沟通与交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和谐地发展。她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从三年级起,每年针对学生心理个性发展和学习需求各有侧重,使她手中的金钥匙如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

请看麦慧老师制订的“心理问卷”与“教学问卷”:

学生们上三年级后,我非常希望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情况,因为这会让我们的“育人”工作更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我通过明察暗访,收集了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制成一份“心理问卷调查表”。在问卷的开头,我写下这么两句话:

“亲爱的同学们,这份答卷没有对与错之分。只要你用心去做,真实地记下你的真话、心里话,那么,你的表现就是最棒的!对了,你还可以不署名字,而给自己取一个独特的称呼。”

哇!这么新鲜!学生们的目光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我想:三年级的孩子正在慢慢长大,他们已渴望交流,“问卷式”最容易兜出他们心里的“秘密”。

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你佩服你的爸爸、妈妈吗?他们什么地方让你佩服?在你的家庭中,你最担心什么事情发生?”

迫不及待地把问卷收上来后,我阅读起这一张张用心写下的答卷。一张答卷引起了我的注意:

银天使:不!我并不佩服他们!听外婆说,因为爸爸的来到,妈妈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差,我常担心他们吵架,而且担心他们中的一个人会离开我。我的爸爸一个星期只回来两三次,他不要我了吗?呜呜……一个人在家我会有种孤独感。

我无意中窥视到孩子内心的苦恼,这可是一个意外收获。当仔细辨认过字迹后,我决定为她排遣烦恼。

首先,细心的我在准确无误地找到了外柔内刚的“银天使”后,整整两个晚上,我们像朋友似的促膝谈心。我把她当成一个正在长大的“小大人”,告诉她作为大人总会遇到的一些烦恼,让她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爸爸或妈妈。他们对孩子最大的期盼和希望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更觉得安慰?要是父母的感情真的有了一些摩擦,也要学会体谅爸爸、妈妈。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应该主动地承担一份家庭的责任。在我们的娓娓诉说中,可爱的“银天使”脸上的阴云渐渐散去,她很满意我没把她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告诉她这么多她原来都不懂的事。末了,她郑重地对我说:老师打开了她的“心结”,她也要试着打开爸爸、妈妈的“心结”。我看着她仰起的小脸,心里感动极了。

谈心过后,我在家长会上委婉地对家长们诉说了学生们的烦恼,让家长们同样也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然,我保留了他们名字的“隐私权”。接下来,趁热打铁,我又设计了连通师生情感的“教学问卷”,了解他们喜欢怎样的老师?愿意怎样的老师与他们做朋友?对什么课的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问卷结果,我又获取了许多有益的信息,综合他们所写的,还挺有个性的呢!如:他们最喜欢和年轻、漂亮、温柔、有亲和力、有幽默感、知识渊博、活泼开朗的老师做朋友;喜欢上课精彩的老师,不感到乏味;不喜欢只会照本宣科、凶巴巴的老师等。

我的“问卷调查”的内容,同时还包含着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交友方式、学习状态、与人相处、与父母的沟通状况等,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让我始终在班级管理中掌握主动权,或谈心、或写信、或电话联系,主动为孩子与父母搭建起一座理解之桥,用一把把“钥匙”打开一个个学生的“心结”。因此,在学生的身上,我采集到的是一个个可爱的“小秘密”,收获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

从此,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学科教学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除了采取“心理问卷”和“教学问卷”的形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师生‘贴心话’信箱、“传情达意的互联网”、“学生成长日记”以及因人因事灵活采取“师生谈心”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沟通,教师的积极关注使学生逐渐敞开心扉,面对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教师不是通过空洞说教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而是从课堂的学习——身边的事例——自己的行为的方式,从书本到自己身边的生活再到反思自身的行为,把道德教育与课堂教学、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作用。正如赫尔巴特所指出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这个概念。道德教育与日常教学紧密相结合才会让“教书育人”更具生命力。[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