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教育沟通构筑校园安全网络

关注教育沟通构筑校园安全网络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发生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起盗窃事件并由此引发的自杀风波,值得我们每一位学生工作者深思。2010年11月7日上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某学院新生王某放在寝室抽屉的1800元现金不翼而飞。失窃事件的发生,王某自身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而李某在盗窃案发生之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并未得到辅导员的高度重视。

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关注教育沟通构筑校园安全网络——寝室盗窃事件引发的自杀风波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学院 邱玲玲)

跨入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不再是父母羽翼庇佑下的雏仔,旧有的家庭生活模式被打破,不得不独立地走向社会、面对生活。在这个全新的起点上,他们会遇到很多过去所不曾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思考、判断、作出选择。而作为学生工作者,如何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以健康的身心来正视这一系列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便成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需要肩负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而发生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起盗窃事件并由此引发的自杀风波,值得我们每一位学生工作者深思。

一、案例简述

2010年11月7日上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某学院新生王某放在寝室抽屉的1800元现金不翼而飞。现场无明显翻动痕迹。辅导员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与校保卫科取得了联系,并快速调查此案。根据王某提供的线索,及现场勘察的痕迹和当日监控录像,初步断定这是一起寝室内部的偷窃事件,并将目标锁定在李某。次日,保卫科老师同辅导员召集该寝室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谈话,希望能够通过思想教育唤起偷盗者的良知。保卫科老师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李某坚称并非其所为,案件在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了了之。此后,李某因遭受保卫科盘查及同寝室室友的猜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不适。

11月27日晚,辅导员接到一通陌生女子来电。据该女子称,她无意中看到一篇空间日志,文章称作者(即李某)因涉嫌盗窃遭室友猜忌遂萌生了自杀的念头。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她第一时间通知校方。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辅导员立即与李某及其室友取得了联系,确认了李某的情绪状况,要求大家密切关注其动向,尽量避免伤害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将相关情况上报有关领导,以得到多方的配合及关注。

次日,辅导员、心理老师与李某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谈话,从谈话中得知李某并未有自杀的念头,只因之前的盗窃案件产生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不适,才会在日志空间上宣泄了一些个人的负面情绪,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词,让这位陌生人产生了误解。最后学生坦言,自己在多位朋友、老师的帮助下,已经逐渐走出心理阴影,能够较好地处理室友之间的关系,不会有恶性事件的发生,最终此事件告一段落。

二、案例分析

从这起盗窃事件引发的自杀风波来看,笔者认为该校辅导员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是比较及时高效的,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辅导员在了解大致案情后,并没有贸然找学生谈话,而是第一时间将此案件移交至保卫科处理。作为各类校园犯罪案件的侦查管理部分,保卫科能够最大程度上整合可利用的侦破技术,较为公正公平地处理此事,帮助学生查找到事情的真相。而在案件的审查过程中,辅导员始终是作为一个协助者的角色出现的,涉案太深,个人的好恶判断过于明显,只会不利于此类学生案件的处理,影响到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不利于日常沟通的进行。虽本案最后仍未破获,但辅导员与保卫科的处理方式还是较为可取的。

2.及时警戒,防患未然

辅导员在接到陌生女子的电话后,立即启动了危机干预方案,在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领导,得到了寝室宿管、值班教师、夜间校园巡查人员等多方力量的配合,同时还加大了楼层夜晚就寝清点力度,并要求同寝室同学对李某进行密切关注,夜晚外出实时跟踪汇报,构筑起了多重的安全保障网络,杜绝可能存在的一切安全隐患,将当事人掌控在能力范围之内,防范恶性事件的发生。此后,还与当事人进行了深入沟通,对李某的心理状态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化解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误会,及时平息了风波。

但在此案件中我们也发现了几个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从此案中我们发现,一是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十分淡薄,对周围的人存在过度信赖。失窃事件的发生,王某自身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古语有云“财不外露”,而王某不但将大量现金存放在没有任何防盗措施的抽屉内,同时还长达数周之久,这种财物的失控状态无形中为偷盗者提供了便利,让盗窃者有了可趁之机。二是大学生的集体生活意识淡漠。在失窃的这段时间内,李某有长达数十分钟的外出盥洗过程,而此时寝室的门始终处于开放状态。而作为集体寝室的一员的李某,从未意识到出入存放有大量个人物品的寝室及时关门是每一位同学必需的责任与义务,即使这段时间并不长。三是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李某在出现交往障碍时,并不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正视问题,而是采用了逃避应付的态度,对集体生活丧失信心,独来独往,逐渐产生了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诱发了自杀风波。

其次,从学生管理者的角度而言。辅导员的日常沟通明显不足,信息渠道较为闭塞。当个体感到孤独、抑郁,以及无法客观看待事物的时候有可能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而李某在盗窃案发生之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并未得到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如果辅导员能够重视对此案件的后续跟踪力度,有畅通的信息采集渠道,有技巧地与该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心理动向,而非被动得知,幸而此事只是一场风波,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案例的启示

本次案件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对此类偷盗案件的处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处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要比找出案件的事实真相更为关键、更为重要,处理不妥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该在以下各方面加强关注:

第一,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通过多种活动让他们树立起自信、自律、自理、自强的精神,以健康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困难与困惑。注重对学生自我安全防盗防窃意识的培养,明确集体生活的责任与义务。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在校园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工作,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三,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应快速启动危机干预机制,构筑多渠道多角度的安全信息网络及防范体系,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平时,辅导员要提高职业的敏感度,加强对学生整体思想动态的把握及个体心理沟通交流,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