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和劳动力国情

人口和劳动力国情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和预测,在目前生育率不变的前提下,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今后20年内,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劳动力将长期处于过剩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后几年,来自美欧等国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变相设限、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对国内就业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一、人口和劳动力国情

认知明理

1.根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总人口超过13.28亿,是1949年的2.4倍多,就业人口达10亿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仍会持续。

(1)劳动力总量仍然供过于求。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和预测,在目前生育率不变的前提下,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今后几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多达2400万。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来测算,每年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机会,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300万人。”1400万巨大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确实相当严峻。按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袁守启的预测,2010年劳动力供给为7.82亿,劳动力的最大需求为7.4亿,失业人口4000万。2020年劳动力供给7.75亿,劳动力的最大需求仍为7.4亿,失业人口3400万。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将越来越快,估计在20年间将有2亿以上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今后20年内,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劳动力将长期处于过剩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3)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同比增幅达19.9%,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

(4)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2007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继续增加,总量达到500多万人。加上城镇还有200多万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就业矛盾不可忽视。他们普遍缺少职业技能,又难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5)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今后几年,来自美欧等国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变相设限、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对国内就业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2.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企业的竞争必然会反映在技术竞争和劳动力素质的竞争上,使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要求成为智能型劳动者。智能型劳动者是指掌握相当知识、具有熟练工作技能、从事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劳动者。他们是体力和脑力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的新型劳动者。

(2)要求成为复合型劳动者。复合型劳动者是拥有多种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例如汽车修理工既要懂机械,又要懂电器,否则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修理工。

(3)要求成为社会型的劳动者。现代社会是开放的、多元的,相互封闭的岗位不复存在。从业者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需要具备必要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如从事营销、管理、社区工作等,更需要为适应社会环境对自身进行改造。

(4)要求成为创业型劳动者。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改变生存方式,新时代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从业和创业双重能力,具备多方面的职业转移能力和自谋职业能力。衢州中专的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服装幼教等专业毕业生中的许多佼佼者从打工到创业,事业有成。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和劳动力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增长速度快,劳动力供给总体上供大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同时出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交流研讨

某报刊载消息:我见过的最挤的毕业生招聘会

正月初九,××2007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午7点开始,然而天不亮,会展馆广场上就已聚集了近万名学子。为防止因拥堵发生踩踏等意外,根据往年经验,市区两级公安部门和武警支队提前抽调了240名民警和武警现场维护秩序。距7点开场还有半小时,会展馆广场上已聚集起逾2万人,大学生们都同样一个动作:双手紧攥应聘简历,

眼睛直盯着会展馆入口,很少说话。7点,会展馆入口开放,馆内各摊位前很快便围满了应聘的学生。

小组讨论:(1)这场“最挤的毕业生招聘会”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作为一个中职毕业生应该如何调整心态,抓住机遇?

2.在调查的基础上,研讨本专业相关职业群在今后10年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