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总的评价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总的评价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中高职教育衔接特别是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质量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两个5%的限量指标无疑掐紧了中高职教育上下衔接贯通的命脉。因此,在政策的宏观调控下,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态势逐渐下滑。加上政策的支持鼓励和全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学校协作会的大力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初见成效,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以来高职教育异军突起,壮大了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层次的规模;中职教育先抑后扬,招生规模迎来了新的突破,巩固了作为职业教育体系重心的位置。从发展规模和速度看,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发展壮大。但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结构看,中职与高职并没有在放量增长的同时实现中高职教育之间更加紧密的实质性衔接,而是呈现为中职和高职两头膨胀凸起、中间衔接通道萎缩窄小的“马鞍形”态势。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高职生源对1:7衔接的通道被一纸政令戴上了“紧箍咒”,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生命线被掐紧,导致处于大发展中的中职和高职相互疏离,进而影响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对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走过的20多年跌宕起伏的实践进程作一个回顾和反思,我们可以初步探明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在2006年以来一度陷入停滞不前、被边缘化困境的主要症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鼓励到限制的政策导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改革与发展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同样深受政策影响,经历了政策鼓励、规范和限制三个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这对处于恢复发展阶段的中职和新兴的高职之间开展相互衔接试验起到积极影响。当年7月西安航空工业学校等三所中等专业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迈开了中职与高职衔接试点的第一步。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及1998年出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到2010年,使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结构更加合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的目标。在政策驱动下,1997年10个省市高职试点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张天保于1997年10月14日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建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报告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即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实用人才;有利于克服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教育的错误认识,引导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99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试办五年制高职的学校达到了22所。这样,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五年制高职和对口高职单招两种主要模式日渐成形并得以推广。在世纪之交高校大扩招热潮的推动下,特别是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意见的鼓励下,全社会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

然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中高职教育衔接特别是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质量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为此,2002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了“适度发展、规范管理”的工作要求。2005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这对控制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升学导向和压缩五年制高职与对口高职单招的规模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研究规范和解决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和‘3+2’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规模,严格质量管理”。同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在关于编报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通知中提出:“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区、市)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5%……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区、市)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5%。”两个5%的限量指标无疑掐紧了中高职教育上下衔接贯通的命脉。之后2008年教育部实施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特意在招生和在校生类型中列出“三校生”对口单招和五年制高职学生数等项目作为评估内容,采取评估的手段加以监控。因此,在政策的宏观调控下,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态势逐渐下滑。

二、由上升到下滑的教育衔接质量

在试点起步阶段,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质量随着实践探索的逐步深入而不断提升,具有以下四大优势:一是当时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具有传统办学优势,试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高;二是招生批次与重点高中同档,生源素质好;三是中高职两阶段的衔接在同一学校进行,并采取分段选拔的模式,既保证教学的有效衔接又形成分流优势;四是专业设置“以工业类、艺术类及其他复合型专业为主”,具有专业优势。加上政策的支持鼓励和全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学校协作会的大力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初见成效,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进入规模增长阶段,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一系列挑战和困难,以往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有所减少。主要反映在:一是大多数新举办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发展目标不清,普遍存在“一哄而上”现象。二是随着“普高热”的持续升温,初中毕业生报考五年制高职的积极性大为降低,以致为了能够招到生源,有些省份将录取分数降到录取线的60%,有些省份则实行注册入学的政策,导致生源水平明显下降。而高职单招“3+X”考试的难度比普通高考低,而且偏重3门文化课考试,弱化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以致升学的中职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三是教学组织管理不够规范,几种分段衔接模式往往衔而不紧,缺乏整体性的专业与课程教学方案,教学质量监控不统一,而同校实施的五年一贯制因取消中期选拔环节而缺少分流优势。四是专业设置过多,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忽略了五年制专业设置的特点。加上受政策规定的限制和管理体制的掣肘,最近几年,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优势明显减弱,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三、由积极到消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与政策导向从鼓励、规范到限制相对应的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也经历了从积极到消极的转变,发展进程由缓慢、小规模到快速扩张再到速度趋缓、规模下降。1985年开始探索五年制高职最初是在3所中专学校试办的,经过近10年的小范围试探,原国家教委才于1994年10月和1996年6月,先后批准另外18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规模上了一个台阶。能率先在中职基础上试办高一层次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无疑大大激发了这些学校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积极性。也正得益于此,其中11所学校在1999年7月被教育部批准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待到世纪之交,高职教育的大发展顺势带动了五年制高职和对口高职单招的大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但是,随着规模迅速扩大,部分举办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为此教育部制定了相关文件,对五年制高职的发展方针、办学主体、专业与课程建设、管理体制等提出指导性意见。由于中职学校单独举办五年制高职的资格受限,而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来自普通高中,对招收生源素质较差的中职毕业生的积极性明显下降,特别是2006年政府提出的5%招生计划限额和高职评估新方案的监控,进一步抑制了职业院校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积极性。除了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江苏、上海等省市外,大部分省市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规模从峰谷上逐步下行。随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陷入徘徊不前的困境,相关理论研究也开始转向冷淡和疲态,理论研究成果的质量、数量出现下滑。

而放眼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似乎有个“怪坡现象”——从数字规模上看,1999年以来高职发展突飞猛进,2003年来中职强势反弹,招生数屡创新高。乍看起来,职业教育在走上坡路。但从内涵建设看,高职、中职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校舍、师资、实训基地)并没有好转,有的甚至是日渐恶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虽然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但难掩就业质量的低下;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一直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的低位徘徊。因此,当前职业教育陷入一个“怪坡现象”,看起来是在走上坡路,而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而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衔接的的确确处于不进反退、不进则退的尴尬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