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促进性回应

教师的促进性回应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性回应具体而言就是准确、充分地反映学生的表面情绪,接纳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存在,通过恰当的非言语行为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促进性回应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共情、尊重、热情三者的统一。

促进性回应具体而言就是准确、充分地反映学生的表面情绪,接纳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存在,通过恰当的非言语行为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促进性回应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共情、尊重、热情三者的统一。

并非所有的回应都具有促进性。当教师在对学生做出回应时,当教师不与学生共情、不尊重学生地批评责骂学生时,常会在学生心里激起逆反心理,师生间变得敌对。

例如,小明又一次因为没交作业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其一,非促进性回应。

小明:老师好!

教师(责问):嗯,小明。你的数学作业怎么没交呢?

小明:呃……没做……

教师(质问):没做?!为什么没做?这个作业布置下去两天了,大家都交了,为什么就你没做?!

小明:我……不会做……

教师(批评):这种题型我上课讲了好几遍了,大家都会做你怎么不会,上课干吗去了不好好听讲!

小明:(低头,沉默)……

教师(命令):快,拿下去补上!今天放学之前必须交给我!

非促进性回应中,老师在信息很少的情况下就质问和责备学生,虽然在问“为什么”,但老师似乎并不真的关心原因。单纯的责备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极大地损害师生关系。学生艰难地表达了完成作业有困难,这可能是他完不成作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说出这个原因可能是在期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而老师的反应是断然拒绝提供这种帮助,仍然责怪甚至贬低学生。言外之意是“同学都会你不会,说明你要么太笨不如同学,要么上课不听讲”,总之,认为学生是不好的。老师不理解的态度和独断的非促进性的方式,导致学生不愿意也不敢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到最后,完不成作业的原因没有弄清,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没有找到,简单重复“必须完成作业”的命令很可能还是无效的——学生仍然完不成作业。

其二,促进性回应。

小明:老师好!

教师(温和地):嗯,小明。你的数学作业怎么没交呢?

小明:呃……没做……

教师(身体前倾,试图和学生进一步沟通):没做?有什么困难吗?

小明:我……不会做……

教师:不会做啊,是都不会还是一部分不会,题目太难了吗?

小明:做了一小部分,其他的上课的时候就没太听懂……

教师:哦,听懂部分的都完成也很不错哦!那没听懂的部分,是不是老师讲得太快了?

小明:嗯……没听懂大概是因为我自己走神了……可是,就算认真听我也听不懂……

教师(进一步和学生沟通):就算认真听也听不懂,听起来好无助好无奈……为什么这么说?

小明:我自从上学期请了一个月病假之后,就觉得学的东西越来越难,经常跟不上老师讲的东西。我昨天为这份作业看书看到很晚,可我脑子就跟短路了一样,还是做不出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教师:嗯,你其实为这个作业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的,至少会做的部分你都完成了,剩下的可能对你来说太难了,你感到挫败和沮丧……你有没有想过别的能帮自己学懂课程的方法呢?

小明:我想今天放学后再去买两本辅导书看看……

教师(轻轻地点头):嗯,很好,这是个好方法。还有吗?

小明:……我想过找您或者其他同学帮我讲一讲,可是我怕你们嘲笑我……

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老师绝不会因为你问问题而嘲笑你的,相反,老师觉得敢于承认自己“不会”并努力去弥补的行为是非常勇敢和积极向上的。现在你愿意去把你的作业拿过来,不会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讨论吗?

小明:好!

在促进性回应中,开始因为学生提供的信息很少,所以老师继续询问原因,目的只是为了解更多信息,没有弦外之音的质问和责备。接着进一步澄清、了解学生的困难在哪儿,回应学生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提问,来促进对求助者困难的了解。当学生说的越来越多,开始谈论自己真正的问题和困惑时,老师总结和反馈了学生的问题,肯定积极的地方,共情学生的感受。然后老师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澄清学生的不合理观念,给予鼓励和热情温暖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真诚、尊重、关心的态度,也更加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增加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力量。

对比这两种回应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促进性回应在师生间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给学生以安全感,让学生感到自己能够被理解,可以用任何方式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间可以建立和发展彼此信任和关爱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谈话深入下去的基础,更是教师发挥其影响力的关键。促进性回应有助于明确教师的角色,教师可以知道做什么是有效的,做什么是无用的,从而避免那些不恰当或不成熟的行为,如评判、责备、反对、控制、奚落和轻视。促进性回应还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将学生真实的情绪、情感,甚至隐藏的自我完整、清晰地反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在促进性回应中,为了准确、充分地反映学生的表面情绪,教师不仅需要仔细地积极聆听学生,有时还需要使用“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话,你的意思是……”或者“你觉得他这么做太过分了,让你很受伤……”之类的语言,但更多的是使用恰当的提问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共情。

恰当的提问一方面指所提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够叩开学生心扉,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另一方面是指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

如以下这些提问方式:

你试过哪些方法?

说一说你正考虑要做的事情吧?

你对这件事肯定已经考虑很久了吧?

如果你试试________,你预计会出现什么情况?

在其他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也会感觉到(伤心、生气)?

要不然我们来做一些你试过但是没有效果的事情?

你考虑过什么(多少)选择?

李中莹先生曾说过“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至少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同样地,打开学生心扉的话题也有很多种。恰当的提问通常需要在一个非常宽松的时间里,在很放松的环境下,教师以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

当教师以共情、尊重、热情温暖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我在努力理解你的处境和感受”“我愿意和你共同讨论解决方法”“我非常关心你的处境”这些信息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愿意和老师交流更多的信息,由内而外地滋生出力量,满足成长的需要。

(1)获得准确的资料或客观的信息

例如,分完学习小组两周后,学生找到老师。

学生:老师,我妈妈希望我也能像小龙一样和您一组。

教师:你妈妈知道咱们分小组的事儿?你和妈妈无话不谈啊?

学生:是啊!我和妈妈说了周冠军组可以免交作业一次,月冠军组可以自由选择寒假作业呢!我也说别的,妈妈通常会问我很多,妈妈问什么我就说什么,我们什么都说的。

教师:包括你的朋友、你的心情?

学生:嗯!长这么大,我什么事儿都会问妈妈,都会和她说。无论什么事情,我妈妈都会告诉我怎么做。

教师:你和老师一组意味着小龙、你还有我咱们三个人一组。可能你俩合作会更多一些,想过和小龙怎么合作吗?

学生:没有,其实我不太想和小龙一个组的。但是我妈妈说和老师一组好。

教师: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自己做一次决定,也许那样更适合你。

学生:我担心……我试试看吧。

(2)澄清事实

当学生很茫然或者想逃避问题的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能对澄清事实非常有帮助。例如,一名学生在描述一种情绪感受时感到非常困难,教师可以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理解来询问学生,以检验自己对学生问题的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老师,我觉得学习成绩好不好没关系。

教师:哦,说说看。

学生:爱因斯坦的三只小板凳,达·芬奇的蛋,这些名人读书的时候成绩都是很差的。

教师:你觉得现在成绩好不好都不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和成就?

学生:是啊,你看我虽然一元一次方程学不会,可朗诵全班没有人比我朗诵得好。

教师: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学生:我最大的愿望是博览群书,或者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数学虽然考零蛋,但语文能考一百分儿。

教师:你希望自己考个好分数?

学生:是呀!谁不希望自己考个高分,得意扬扬地告诉家长呀?可就是学不会,有什么办法?

教师:如果需要,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帮你。

学生:谁会帮我呀?我总担心他们瞧不起我,就故意说他们的坏话!

教师:你担心同学不愿意帮你?

学生:我想不会有人愿意帮助我的,他们不喜欢我。

教师:你试着友好地对待一个你觉得不喜欢你的人,看看他的反应,也许感觉会不一样呢?

学生:真的?那我去试试。

(教师鼓励地点头。)

教师:老师也愿意帮你,你随时都可以找我。

(3)准确定位

在有些情况下,教师需要从学生那里得到一些特别具体的信息。比如说,当教师遇到突发事件时,必须十分明确当时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的提问通常是获得具体反馈信息的最好办法。对于明确问题所在、描述行动计划或者问题解决的步骤来说,具体明晰是特别重要的。

例如:课间两位同学闹着玩,一不留神,一位同学杵着手指头了。小指关节瞬间肿大……

教师:你的手指头能动一下吗?试着弯一下。

学生:老师,疼,不能动。

教师:你爸妈上班谁离学校近一些?

学生:我妈!开车十多分钟就到。

教师:那咱们先联系家长送你去医院,再处理这件事儿怎么样?

学生:嗯,老师,也不赖那位同学。是我跟他一起闹着玩的。

教师:先去医院吧……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采用开放性的问题,以便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合理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和自我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成长,在和学生的思想共舞中教学相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