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必武教子为群众服务

董必武教子为群众服务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必武,原名贤琮,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之一。在他的儿子良翮小的时候,董必武同志用《锄禾》一诗作儿子的启蒙教材,常常为儿子讲解,并且要求儿子背诵。对于小儿子的去向,董必武态度十分明朗。然而,董必武并不从此放松对儿子的教育。1975年初,董必武病重住院期间,良翮回京照顾父亲,但他让儿子赶回晋县。董必武不但教育儿子安心做晋县人,而且希望小孙子长大了也到晋县农村去。

董必武,原名贤琮,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之一。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对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必武同志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平时,他练习毛笔字总是用一些旧报纸,大楷写了写中楷,中楷缝里插小楷,一张纸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一块毛巾先擦脸,旧了擦手,再破旧了就中间剪开两头接上用来擦脚。而且,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十分重视培养子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他的儿子良翮小的时候,董必武同志用《锄禾》一诗作儿子的启蒙教材,常常为儿子讲解,并且要求儿子背诵。从小学到大学,家里一直对良翮采取“实物供给”的办法,牙膏用完了给牙膏,毛巾太破了给毛巾,从来不给钱买其他零食和消费品,只给刚够来回的车费。一次良翮一心想买一双自己喜欢的布鞋,竟从车费中三分五分地积蓄了两年。

1953年前后,董必武同志一家住在钟鼓楼后的一个有很大后花园的有院子中,院子里房子布局很合理,也很有气魄。传说这个院子曾是个王府。在这里,春天有海棠花、桃花;夏天有浓荫;秋天有葡萄、海棠、枣;冬天银装素裹,别有一番趣味。董必武也很喜欢这个住所,但是,过了几年,他还是决定搬进中南海。

一天,他在办公室的躺椅上坐着看文件,女儿董楚青进去跟他说起这个院子大、好玩,意思是希望爸爸改变搬家的决定。董必武笑着听女儿说完后,认真地向她解释道:“这个地方房子好,花园也很漂亮,你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地方呢?说没有是太绝对了,起码是很少。对不对?为什么还要搬呢?”接着,他伸出握拳的左手,用右手拨开食指,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这样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搬到中南海,这些都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我还不该搬吗?该搬。第二呢?”他说着,伸开中指,“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这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去上班就近了一半路程,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穷啊!”最后一句话,好像是从他的心底发出的叹息。

就这样,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董必武一家搬人了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一套二进的院子里,一直住到1968年春末夏初。

1969年5月,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也高中毕业了,面临着分配问题。对于小儿子的去向,董必武态度十分明朗。他说“干部子女不能特殊,良翮还是下乡插队去”,支持儿子到河北省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落户。

儿子临行前,他给儿子一条在战争年代用了多年、打着补丁的旧毛巾,叮嘱他说:“你是革命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绝不能高人一等。你只知道吃粮食,不知道粮食是怎样种出来的。下去后要拜老百姓为师,从头学起。你不能当特殊农民,要做一个普通农民。你要听老农的话,听队长的话。”

小儿子带着父亲的支持和嘱咐来到晋县(今晋州市),决心在农村干一番事业。可是他毕竟年轻,没有受到艰苦的磨练,碰到困难难免还会发生动摇。下乡后不久,他曾产生去当兵的思想。而且,有一个在部队工作的熟人也同意推荐。为此,良翮曾想征得父亲的同意。但是,董必武却严肃地反问儿子:“农村需不需要你?你需不需要农村?”父亲的话虽不多,但儿子已意识到自己的动摇是不对的,此后安心在农村了。

然而,董必武并不从此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在良翮担任大队干部后,他曾让儿子把同他一起出差来京的干部请到家中,当着儿子的面,对他们说:“你们要帮助良翮,他还年轻,工作上要向你们学习。你们经验丰富,要当他的老师,教育他在农村好好工作,参加农业劳动。”

1975年初,董必武病重住院期间,良翮回京照顾父亲,但他让儿子赶回晋县。他说:“你是地方干部,农村工作忙,不能长期耽搁。我这里有人照顾,你还是回农村安心工作吧。”直到董必武临终前,他还说:“良翮是晋县人,不是北京人了。他的事要由晋县组织上安排,我们不必操心了。”

董必武不但教育儿子安心做晋县人,而且希望小孙子长大了也到晋县农村去。他给小孙子的诗中这样说:“望尔速长成,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