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首先要充分考虑目前三地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应通过统一标准的设立,打通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正常升学的有效通道,形成分段式培养的模式,形成三地职业教育生源的有序流动机制,充分利用三地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打造京津冀三地的职业教育生态环境。

基本特征是,统一标准、学分互认促进异地升学,创新招生举措并协同课程改革,协同开展国际合作,校企联合提升师资水平,实现“校企双制互动一体”。

1.统一标准、学分互认促进异地升学

专家认为,职业教育的认同来自于行业内部的认同,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应合理开发和制定统一的、基于行业背景的、适应于各个层次的不同级别的职业教育标准,如专业开办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等。另外,应制定京津冀学分互认计划。三地的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不一样,需要学分互认,以便促进京津冀职业院校之间的学生流动。

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首先要充分考虑目前三地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京津冀三地之间在职业教育层次上存在着差异性,北京本科层次教育最为发达,而天津的高职教育又非常强大,河北则是中职教育占优势。应通过统一标准的设立,打通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正常升学的有效通道,形成分段式培养的模式,形成三地职业教育生源的有序流动机制,充分利用三地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打造京津冀三地的职业教育生态环境。有专家指出,有相当数量的中职院校毕业生想升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毕业生想升入本科院校,但是他们的升学愿望却难以很好满足。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丁国声院长表示,三地之间的制度性障碍阻碍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进一步学习路径,“我们希望河北和北京的学校合作。比如说我们学校是职业院校,能不能到北京去接本呢?现在的政策是河北的职业院校只能在河北接本,不能去北京接本。这就是个政策障碍,这个障碍就应该打破。现在的政策就是,比如说我办一个英语学科教育,但是我的英语学生只能考河北师范大学或唐山师范学院的本科生,不能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这个就应该打破”。

因此,有专家指出,要在行业共同体认可的前提下,以行业需求为前提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在升学上,打通中高职和本科升学的行政障碍,通过分段式培养的方式,实现河北省中职教育、天津市高职教育和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有效联动。“不管是河北、天津、北京的学生,只要按照这个标准上课,我们就可以从河北的中职升到天津的高职,或者进行互动,解决生源的有效流动问题。一味吸纳河北的生源,势必造成河北职业教育的落寞。通过建立这样一个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我们分段式的培养方式可以把河北省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又可以把河北、天津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从而进行有效的衔接。”

2.创新招生举措并协同课程改革

(1)为提高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三地可以联合招生和培养。专家谈到,“由于总体生源逐渐减少,但河北基数大,生源多,所以可以考虑三地联合招生,通过职业教育联合发展招收河北地区的生源。在职业教育三地联合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来解决教学模式上的一些问题”。对于联合招生,有天津专家分析认为,天津市中职、高职有资源优势,但河北有很多的中职高职在实习实训设备资源方面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校际之间合作招生,共同培养。也有北京行政领导谈到,北京对高端职业人才需求占市场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它代表产业发展的前沿,这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可以两地结合,把北京培养能力和河北的基础培养和需求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职业人才培养联盟。还有专家认为三地学生可以按照同城的待遇自由报考,打破招生的区域限制。

(2)各职业院校在招生上向河北倾斜。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大省,河北为三地职业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生源,同时职业院校也要为河北生源学生的就地就业提供制度化保障。如果能够在入学和就业上提供更优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三地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3)建议允许天津的行业到河北办职业院校。专家认为,天津不仅有行业办职业学校的特色,而且有制造业、加工业、航空等相关行业,因此可以考虑天津去河北办职校。

三地创新招生举措必然要求协同课程改革。关于协同课程改革的主要观点有:①制定京津冀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协调推进计划。专家认为,各个城市有各个城市的定位经济发展的定位不同必然决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同,关键是把职业教育的标准融入课程中间去,重构科学的课程体系,且这个课程体系必须是三地能够互相协调。②有研究者认为,产教融合视域下的专业课程重构与实施,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需按职业岗位(群)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等步骤循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应通过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反馈等程序展开。[14]③有研究者认为,协同课程改革还需要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模式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配置、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实习就业安排等细则,操作过程中体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结合、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双师资的结合、课堂和现场双场所的结合、课堂学习和现场学习双过程的结合。[15]④还有研究者认为,应推进校企合作的“四合”,即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缔合、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耦合、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契合和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融合。[16]

3.协同开展国际合作

另一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引入国际教育资源、基金开展国际合作。这对普遍提高三地职业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上拥有数百年悠久的历史,已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在产教融合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与国际教育集团合作办学。有专家认为,应引进发达国家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三地合作创办若干所高水平国际职业院校,以促进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式与国际接轨。天津已经在海河教育园区合作创办1~2所高水平国际职业院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缩小京津冀三地之间在职业教育上的差距,下一步应重点在河北推广国际合作办学,积极引入国际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资源,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建立国际水平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争取在短时间内提高河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河北输送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2)职业教育流程外包。这是一项全新的外资引进模式,具体是指开放京津冀地区的职业教育市场,将部分教育服务全程承包给外资,容许外资提供独立于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服务。这种教育服务是全流程的,自成体系,在遵守我国相关法律的基础上,根据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教育内容,确定人才培养体系。[17]由此建立的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将与外资企业合作,集合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具有新理念、高技术的职业技术人才。

4.校企联合提升师资水平

(1)建立教师与学生在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定期交流制度,使不同行业和产业的优势人才在不同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流动。

(2)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动优势,校企合作建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平台。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提供三地师资力量发挥效用的机会。专家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马上就可以做,一做就可以有成效。现在各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电化教学数字化资源的东西,只要把这些稍加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可以在三地的职业院校之间共享。如果要想共享就必须参与共建,如果不贡献就光拿别人的这个不现实,所以共建和共享是两个不同的含义,但是是为了一个目标提出来的”。

(3)校企共同制定师资培训协作计划。这主要包括三地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包括三地之间相互引进兼职教师、导入企业文化等。

(4)教师进入企业担任科技指导员。有研究指出,以教师入企承担企业科技指导员职责,帮助小微企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开展科技指导与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进而以开展学生生产性实习的方式,构建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产教融合。具体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有300~600名专业教师、8000~15000名在校学生,如果每家企业入驻1~2名教师、6~10名学生,则一所高职院校合作的小微企业需要数百家。[18]

5.实现“校企双制互动一体”

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实现“校企双制互动一体”,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水平、开阔教师的眼界。这不仅包括教师的职业技术水平,还包括教师的技术视野和应用技术素养。例如,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以引企入校、合作育人、互利发展为主线,将校企双制的模式思路,长期互利的实现路径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建设方案和项目计划中。学校的四类专业群结合产业特点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和企业从顶层设计起步,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用校企双制共担育人目标。通过共建情景化实训基地、共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共建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和共建教学资源的校企一体化育人平台,使学校的发展质量和服务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外,学校非常重视标准建设,通过借鉴行业技能标准、岗位能力标准框架,全面修订和梳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实现了校企标准的融通互用。学校还与企业合作构建了“四方三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由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四方参与,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质量三层面进行评价。体系评价客观、指标完备、操作性强,实施以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19]

有研究者认为,校企可以共建教育股份公司,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校企双方的资源(包括场地、设施、师资、资金等生产要素)集中和统合起来,统一使用,双方以持股份额分享利益和承担风险;可以共建融专业教学、生产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互融互惠共享平台;还可以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20]

从实施的难易程度而言,上述三方面的创新路径中,财政创新路径虽然涉及全局,但是不难实施,主要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由政府主导,可以先从引导性基金政策和减免企业税收开始;生态系统创新路径也相对容易,因为它涉及的范围有限,可以由部分学校先行尝试,积累经验;人才培养创新路径除了校企联合提升师资水平外,其他则需要三地相关人员和组织经过不断研究和协商而决定,涉及的组织和人员相对较多,复杂性较大。总之,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和办学实践存在不小差异,只有经过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才能够协调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者的利益关系,使其目标更加一致;才能在跨行政区域的范围内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地方政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教育政策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