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天游记(原创作品)

第二天游记(原创作品)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写游记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只有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才能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形象。本文题名为《登泰山记》而不同一般的“游泰山记”,就意在表明,他着重写的是“登览”。而在这幅山水长卷中又以日观峰为主体,从而使整个长篇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隔,引人入胜。这篇游记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构思技巧,使得整个文章脉络清楚,布局井然。

【技法点拨】

所谓游记,就是记述自己的游览经历,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写游记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首先,观察有序,叙述有序

写游记一般都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的,要么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要么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而自己的游记采用何种顺序,要和观察的顺序一致起来,因此,只有观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

如韩少华的《游孟姜女庙》,作者就是按照空间游览顺序,由庙台—庙门—进殿—出殿门—出庙门……直至游览结束。

二、描写具体,画面感强

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定很多,如果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涉及,就什么也写不好。只有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才能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形象。那么,抓住景物哪些特点呢?必然是代表事物特征的东西。

如清代桐城派著名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一文中对日观峰雄浑的气势,泰山日出时那壮美而又柔和的色彩,以及作者那顶风冒雪的动人经历,进行了形象而准确的描摹,生动而细密的表述。因此,无论是构思还是文笔,它都是无愧于前人而对来者又有所启发的一篇杰作。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用移步换形之法,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本文题名为《登泰山记》而不同一般的“游泰山记”,就意在表明,他着重写的是“登览”。事实上也是这样,作者就是按登览这条主线移步换形,组成四幅气韵生动的画面。而在这幅山水长卷中又以日观峰为主体,从而使整个长篇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隔,引人入胜。

三、景中蕴情,主题明确

景物是静止的,是无情感的,需要在我们的笔下活灵活现展示给读者,让没有去过的人一看就有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随着文字游历,随着文字陶醉,如果只是空洞的写景,读后会让人感觉空洞乏味。

心情不一样,对景物的外在表述也就不相同。同样是流水,在装满快乐的人看来,“小溪在欢快地歌唱”;在盛满忧伤的人看来,“河水在呜咽”。总之,眼中的景物应该跟欣赏者的心情一致,用王国维的话作结,即是“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李健吾的游记《雨中登泰山》,会让人同他一起享受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也似乎同他一起尝试了攀登艰险的泰山的苦趣。作者在文中描写了那些吸翠而夭矫的松树,正是松树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情绪,给作者带来勇气和力量。不过,当作者走完崎岖的艰难险境,漫步在天街上时,便“轻松愉快”了,充满着欢乐。这乐趣不正是先前苦趣的硕果吗?再如孙犁《荷花淀》中的文字,“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一看就是战争场景的描述。

【经典引路】

松堂游记

朱自清

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作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想着倒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接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简评】:

这篇游记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构思技巧,使得整个文章脉络清楚,布局井然。这种时空交错手法的妙用,让景与情的描写相互映衬,相互交融,构成了完美的篇章。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和内涵,像“枕上颇为怅怅”中的“怅怅”不但简洁而且将作者因雷雨大作而担心游玩松堂的计划会泡汤的那种失落和担忧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写景状物中,语言的运用随意而为,显得自然而淡定,既体现了所状之景的自然雅趣,也表现出了自己在为文时的自然和淡定。

作者在描写松堂时,又从空间大小,光线黯淡,地势高低等三个方面与天坛的无梁殿、南京的灵谷寺进行了对比,进而突出了松堂的空阔、明亮、地势起伏等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佳作展示】

游鸡峰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 袁泉

清风,穿过花香,略过竹林,渐行,渐远;

骄阳,漫过青山,跨过沧海,隐约,流逝;

岁月,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瞬,即逝。

阳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再次涌上了心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阳光总是在不经意间飞速流逝,那些曾经的经历也成为过往云烟。我还记得第一次去游鸡峰山的情景,和我同去的是我的妈妈。

那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兴奋地早早就起了床,恨不得马上就飞上鸡峰。一直催着妈妈快点,妈妈却说,你急什么嘛,一天时间,你慢慢玩嘛。话虽这么说,却加快了手上的速度,要拿的东西也不多,不一会便收拾完了。

我们从房间出来,打了一辆车来到了南河桥,然后又转乘客车上山,上山的路曲曲折折,坐在车中的我也跟着东倒西歪。看着窗外树木飞速地倒退,我正在做着在鸡峰顶上的梦时,一缕金黄拨开云雾,照耀在我的身上,使我感到骄阳的温暖。

大约坐了四十分钟,我们来到了鸡峰山下,看着那一个个台阶,我很开心。走上那一层一层的台阶,迎着骄阳而上,耳畔飘过几声鸟叫,好像在说欢迎我们来游鸡峰。

踩着宽厚的青石,看着树林间斑驳的光影,呼吸着清晨甜美的空气,那种感觉真得很惬意,很闲适。

迎路而上,视野也渐渐变宽,庙宇也多了,我和妈妈也开始拿手机东拍一张,西拍一张,为这次旅途留下一点回忆。我听说鸡峰有个龙泉,就吵着让妈妈带我去看,妈妈拗不过我,就带着我去了。来到了龙泉,我和妈妈一人拿一元钱放在庙里,又恭恭敬敬地磕头作揖,然后我就看见了一条塑料的龙在庙的左侧,它的嘴里还滴着水。我拿出水杯喝了点,感觉和平常喝的也没什么区别。

接着我们离开庙宇继续向上走,那个阶走着走着就感觉有千丈高,我总是走一会儿,歇一会儿。妈妈在我旁边鼓励我说:“这台阶犹如你的人生,人生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你要坚持,坚持才会成功。”我也就坚持一步一步向上走,走不动时,就歇一会儿。等到我们来到顶峰时,时间已经两点多了,也就说我们这次上山用了五小时。

当我站在眺望台的那一刻,清风吹拂我的面容,看着整个成县城,山脉都被我踩在脚下,心中不经意感叹: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等到我们回家已经下午五点多了,夕阳也快要落山,这真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日出则行,日落则归。

闲坐庭前小院,看满天云卷云舒,记忆中的珍珠再一次随风而逝。

【简评】:

这篇游记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小作者以游览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略处理较好,详写了龙泉,记叙描写的同时穿插议论,尤其妈妈的话很有启发性与教育性,使文章内容情景交融,富有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