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里根的变革领导力

里根的变革领导力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开启和领导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最终助推美国经济再度起飞,奠定了长达25年的繁荣基石。正因如此,里根始终是美国最受尊敬和推崇的政治家之一。上任之初,里根致力于营造一种紧迫感。遇刺后第二十九天,里根首次公开露面。里根的第一板斧,就先砍向了通胀。幸运的是,出于对回归市场力量的执着信念,里根展现出惊人的定力和韧劲。里根立即将其解雇。

急剧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总是呼唤卓越的变革型领导者。1981年1月20日,在经济“滞胀”的泥潭中难以自拔的美国,迎来70岁高龄的新总统罗纳德·里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开启和领导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最终助推美国经济再度起飞,奠定了长达25年的繁荣基石。正因如此,里根始终是美国最受尊敬和推崇的政治家之一。

上任之初,里根致力于营造一种紧迫感。他在多个场合公开宣称,美国正陷入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胀率、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连年增加。有一次,里根甚至从口袋中掏出几枚硬币,用以说明1980年1美元的购买力只相当于1960年36美分的购买力。

事实上,与“滞胀”相比,更具杀伤力的是民心彷徨失措。此前,越战失利动摇了美国在盟友中的可信度,水门事件进一步降低了联邦政府的威信,石油危机、伊朗人质事件等则使美国在全球的行动能力受限。这些都让民众对建立在自由市场基础上的政治体系产生了怀疑。

在总统就职典礼上,里根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目前的危机中,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所在。到了把这个工业巨人重新唤醒,让政府量入为出,减轻我们的苛捐杂税的时候了。这些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随后,他向国会提出了一项长达300页的“经济复兴计划”,内容包括减税、减少政府开支、减少规章约束和节制通货流量

伯恩斯认为,变革型领导者既主动呼应民众的当下诉求,同时又高度关注民众更高层次的目标和渴望。里根显然是有备而来。他的好莱坞演员经历,不仅锻炼了他富于感染力的口才,也使他更善于把握民众内心的关切;他曾担任两届加州州长,注重听取来自基层和选民的呼声,上任头三年就给民众回信2000多封,而且特别乐意走进普通人群之中。

在里根的内心深处,美国是一座“山巅上的光辉城市”。他和普通民众一样,怀念逝去的50年代的美好时光,期待“拨回时针”、再造辉煌,恢复美国在全世界无可匹敌的实力地位。里根相信,当洋溢着欢乐主义精神时,美国人最具有创造力;只要重新恢复过去的价值观,美国就能再次成为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而自己的任务恰恰在于,让民众重返乐观与自信。

1981年3月30日,里根在华盛顿的街头意外遭遇枪击,子弹距离他的心脏只有2.5厘米。让人们惊讶的是,疼得厉害、几近窒息的里根,仍坚持自己走进急救室。当被送到手术台上时,他微笑着对夫人南希说:“亲爱的,我忘记躲了!”手术后他从麻醉中醒来,第一件事竟然是给医生讲笑话……这些“危机幽默”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向民间,里根的镇定和乐观迷倒了无数美国人,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从62%快速攀升到73%。

遇刺后第二十九天,里根首次公开露面。在两院联席会议上,他的讲话被议员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打断13次。一贯掣肘总统的国会,很快通过了他的经济提案,使接下来的改革有法可依,减少了利益集团的干预和阻碍。议长奥尼本在日记中写道:“他的人气那么旺,我们没法跟他争论。”里根如同天生的梦想家,不断地描绘愿景、激励民众,给这个国家带来翱翔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受到他的感染和鼓舞,对经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1980年,在与里根的竞选较量中,时任总统卡特黯然落败。卡特政府一直将凯恩斯主义奉为圭臬,试图通过刺激需求来摆脱困境,最终在“滞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信奉自由经济的里根则坚信:只有减税和减少政府过度管制,把更多的钱放回到纳税人的口袋,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和活跃度,最终实现民富国强。这就是所谓“供给面经济学”的核心要义。

在首次向国会发表讲话时,里根对此有进一步地阐述:“第一,我们必须停止增加联邦政府的开支。第二,必须降低税率。这样,努力工作才能重新得到报偿,才能鼓励储蓄。第三,必须小心地放开政府的过度管制。第四,必须与美联储联手制定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供应。第五,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迈向平衡预算。”

变革型领导者从来都是崇尚行动、不惧风险、勇于担当。里根的第一板斧,就先砍向了通胀。他出人意料地把利率提高到21%,银行拆借利率也高达20%左右。这一板斧砍下之后,整个经济更加萧条。因为要解决“胀”就必须恶化“滞”,这只会让经济雪上加霜。当时,无论是左派、右派还是中间派,都异口同声反对加息,呼吁放开货币供应,只有里根坚决支持美联储加息。不过,此举确实控制了通胀,1982年通胀率降为5%,1983年进一步降到3%。

接下来,里根果断推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按照“30%减税计划”,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50%降到28%,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46%降到34%。这一改革面临着更大的阻力。有重量级人物嘲讽减税计划不过是新的噱头和“巫术经济学”;不少国会议员则以财政赤字为由千方百计进行阻挠。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减税存在“时滞效应”:税率的下降立竿见影,但税基的扩大需要长时间培育。这对试图竞选连任的政治家来说,无疑是哈姆雷特式的艰难抉择。

幸运的是,出于对回归市场力量的执着信念,里根展现出惊人的定力和韧劲。他甚至把巨大的财政赤字作为一种战略。就连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费尔德斯坦都失去了信心,公开表示“总统就是安徒生童话里没穿衣服的国王”。里根立即将其解雇。1983年年初,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下降到最低点35%。对此,里根一笑置之:“我知道怎么办:我要出去再挨一枪。”

里根深信,带来经济增长的并不是政府,而是人民;政府应当放松管制、打破垄断、退居一旁,放手让人民自己去干。他在全国电视讲话中呼吁:“死亡和纳税是谁都逃不掉的,但我们可以避免不公平纳税。我要对美国青年说:何不跟朋友们结伴踏上冒险之旅,考虑自己创业?你们可以追寻那两名大学生的足迹,他们在车库里创立了伟大的惠普公司。那些企业和个人,不为自己的收入足额纳税,甚至根本不纳税……”

正如里根所料,税收负担下降后,企业赚得更多了,民众可支配收入也多了。1984年年底,美国经济触底反弹,里根以赢得49州的压倒性胜利再次当选总统。在八年任期内,他重塑了美国经济:中小企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增加了1900万个就业岗位;财政收入几乎翻一番,超过了10000亿美元。在很大程度上,克林顿时期的经济辉煌,正是里根改革红利的涌现。

与前任总统尼克松、卡特不同,里根从不将自己捆绑在烦冗的细节处理上,他更关注的是公共价值、变革方向和战略规划。

这位高龄总统并不追求极度活跃,也不热衷于知道每个问题的答案;他考虑问题从不看分析模型,一向认为经济学至少有50%是心理学;他对大多数话题都不太感兴趣,只专注于经济、外交、军事等重大事务新闻界最初形容里根“自由闲散、心不在焉、无知”,但很快就意识到“虽然他步调悠闲,并且大量下放权力,但达成了一系列一度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而这恰恰是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核心区别。领导的本质在于定向的、积极的影响力,领导者的作用应当是掌舵而不是划桨。里根坚持抓大放小,只在重大问题上做最终的决策者。只要变革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他统统将细节交给别人。就像在拍电影一样,他只把精力用在最紧要的关头,而不考虑打灯光、管道具。他的另一个特点是快速取舍、当机立断,做任何决策都不超过24小时。正如里根所言:“如果遇事犹豫不决,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一旦别人做出糟糕的决定,到时后悔的只能是自己。”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领导者不可能无所不知,必须善于借助“外脑”。竞选总统之初,里根就组建了外交与国防、国内与经济两大政策智囊团。前者包括25个政策专案组,涉及132名专家;后者包括23个政策专案组,涉及329名专家。当选总统之后,里根又建立了由12人组成的“总统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青年经济学家拉弗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发现的“拉弗曲线”曾轰动一时,成为里根减税的理论基础。里根每个月都会与一批顾问共进午餐,帮助自己不断强化改革理念,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里根的政策执行团队,同样汇聚了各领域最杰出的专业人才,从而确保各项改革都能精准发力和精准落地。里根尤其注重授权,总是相信团队的智慧,给下属预留施展空间。34岁的国会议员斯托克曼,极为擅长数据分析与逻辑推演,被任命为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负责“里根经济学”的操作实施。此外,国务卿黑格、舒尔茨,财政部部长里甘,国防部部长温伯格等,也都是出类拔萃的实干家,而里根则显得超脱和轻松。作为里根任内的副总统,老布什在1988年竞选总统时,直言自己才是“真正做事的人”。里根政府的政绩、声望和人气,为共和党又赢得四年的执政机会。

[1] 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78页。

[2]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7—68页。

[3] 《胡耀邦文选》,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2页。

[4] 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289页。

[5] 刘建强:《蛇口基因:破解平安、中集、招行万科、华为体内共同的密码》,载《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8期,第53—67页。

[6] 柳红:《八○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7] 马昌博、赵一海:《项南:不怕丢官的改革派》,《南方周末》2008年12月18日,第11版。

[8]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原载《领导科学》2016年4月(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