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天老师会讲的,不用提前看

明天老师会讲的,不用提前看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习中,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观念:“反正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解课本中的知识,提前预习是没有必要的。”其实不然,预习对孩子而言不但很必要,而且很重要。不仅如此,预习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记笔记的效率。从长远看,预习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预习”和“提前学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不提倡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但是鼓励孩子提前预习。另外,孩子的预习时间不宜过长,大概30分钟即可。

在学习中,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观念:“反正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解课本中的知识,提前预习是没有必要的。”其实不然,预习对孩子而言不但很必要,而且很重要。只要用对了方法,预习在学习中的好处不胜枚举。

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大,上课时,孩子不一定一听就懂,也不一定能顺利地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如果能提前预习,孩子就能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听课时就不会觉得很困难,也能轻松跟上老师讲课的步调。

而且,预习可以调动孩子听课的主动性,因为预习之后,孩子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懂,从而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便很容易从“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另外,孩子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经过预习,他上课时就很容易过滤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并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去听重点内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听课效果。

不仅如此,预习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记笔记的效率。因为,如果孩子不预习,对所学的知识完全是陌生的。上课时,他只能机械地去抄老师的板书,分不清哪些知识是课本中有的,哪些知识是老师补充的,于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整节课只顾着记笔记了,学习效率却没有提高。但是预习之后,笔记就有了针对性,记录效率自然不低。

从长远看,预习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因为在预习中,孩子要独立阅读和思考,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时间一长,孩子的阅读速度、思维敏捷度、质疑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而一旦他的自学能力增强了,我们就不用为他的学习发愁了。

既然预习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就一定要教孩子学会预习功课。

把“预习”和“提前学习”区分开

“预习”和“提前学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不提倡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但是鼓励孩子提前预习。那么,预习和提前学习有什么不同呢?

提前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而预习的目的仅仅是使孩子能够发现问题,比如,孩子在语文预习中发现对某句话的意思不理解,于是在课堂上便带着这个问题去听课。所以,预习既不需要孩子弄懂知识,又不需要孩子掌握知识。

所以,我们在辅助孩子预习功课的时候,一定不能让他觉得有负担,也不需要让他弄懂所有的知识,而是让他通过浏览找出自己的“疑惑处”即可,否则孩子会因不堪重负而厌倦预习。

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科目和时间

随着孩子学习科目的增多,让孩子每天都把所有课程预习一遍是不现实的,而且孩子预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就让他预习很多课程,他会因无力承担而退缩。所以,我们先让孩子从一两门较难的功课开始预习,等孩子对预习方法有所掌握,并感受到预习的好处后,再根据他的能力帮助他扩大预习范围。

另外,孩子的预习时间不宜过长,大概30分钟即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引导孩子将大部分时间分配给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而对于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则可以不作为预习重点。

教孩子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浏览、批注、记笔记。我们可以教孩子先把将要学习的内容浏览一遍,使他对知识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读一遍,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孩子学会给自己不懂的知识做批注。如果不方便在课本上做批注,就让孩子把有待解决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这样,孩子就知道他明天在课堂要学到什么了,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一听了之”。

教孩子学会使用符号

孩子在做批注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些符号,比如,在不懂的字词上标上“()”,在自己认为的重点旁边画上“★”,在不懂的段落旁边打上“?”,等等,这样,孩子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了。

当然,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把这些符号“固定”。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种疑问,应该统一使用一种符号,不要就一种问题,今天用“★”,明天用“()”,这会对孩子的思维造成干扰,从而降低预习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