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活动过程中,我国卫生部门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时刻关注世界发展动态,并积极与国际进行接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健康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健康城市的十条标准,因其较我国创建卫生城市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又踏上了创建健康城市的征程。值此,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用《渥太华宪章》及上海、北京教科书提出的健康促进概念和必要条件来衡量,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的控烟活动;自1988年开始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1989年开始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1990年开始实施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活动;1992年开始的创建爱婴医院与爱婴城市活动;1994年开始的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1995年开始的健康促进学校试点工作;1997年开展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2000年开始的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程;2006年开始的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以及2008年提出的健康素养项目等十一项活动都是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应该说都属于健康促进的范畴,因为它们都具备了健康促进活动的必要条件和措施,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1.创建卫生城市与健康促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为改善城市卫生面貌、增强人民健康,1989年,全国爱卫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通知》(全爱卫字[89]第54号文件),从此,在全国拉开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序幕。经过1990年-1999年四次大规模的检查评比及1999年对“国家卫生镇”的检查考核,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的卫生城、镇,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活动过程中,我国卫生部门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时刻关注世界发展动态,并积极与国际进行接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健康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健康城市的十条标准,因其较我国创建卫生城市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又踏上了创建健康城市的征程。随着创建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以苏州市为代表的一大批有特色的健康城市,到2008年6月,全国共有86个城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的称号。

创建活动促进了健康教育机构的发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促使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社会,加速了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危险因素的清除,加快了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速度,为城市健康促进工作的拓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详见第五节)。

2.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活动与健康促进为了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性的卫生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推行了初级卫生保健(简称“初保”)达标活动,这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措施。

1990年3月,国家卫生部、计划委员会、农业部、环保局、全国爱卫会联合发布《关于〈实现我国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的通知》及其《几点说明》,颁布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评价标准(试行)》,拉开了我国农村“初保”达标活动的序幕。值此,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从1993年开始,河南、广东、安徽、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等省(自治区)在“初保”活动中,实施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策略,改善了农村的供水和环境卫生,开展家庭与个人卫生的健康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详见第五节)。农村“初保”活动的成功,为以后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创造了条件。

1995年在总结和借鉴农村“初保”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城市展开了旨在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初保”活动。各“初保”试点城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城市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的实施方案、培训骨干、宣传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参与,开展试点工作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城市初级卫生保健活动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深圳、上海、北京、杭州、沈阳、大连、保定等城市都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某一城区开始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体系和实施体系,为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3.开展爱婴行动与健康促进 作为妇幼健康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内容,1992年,我国开始“爱婴行动”,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贯穿其始终。1997年5月,卫生部妇幼司制定并下达了《爱婴市(县)标准》和《评估方法》,为行动的开展、评估提供了参考,同时保证了行动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爱婴行动的开展,到1999年底,我国已创建成功爱婴医院7 329所,爱婴卫生院6 452所,合计13 781所,国际爱婴城市6个。

实践证明:爱婴行动与健康教育已形成互相依存、互相推动的关系,健康教育也在爱婴行动中得到发展。从创建爱婴医院和创建爱婴城市措施中,健康促进的因素也尤其明显:从行政干预、大众参与、形成健康行为到后期的效果评价,整个流程中无一不体现着健康促进的痕迹。因此可以说,爱婴行动实质上是一项以提高母乳喂养率为近期目标的典型的妇幼健康促进活动(详见第五节)。

4.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994年3月17日,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根据我国农村当时卫生工作薄弱的情况,向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呈报了《关于实施“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的请示》,建议由全国爱卫会、卫生部、农业部、广电部联合发起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以下简称“行动”)。

同年7月1日,全国爱卫会、卫生部、广电部、农业部接受了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的建议,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的通知。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全国“行动”办公室设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行动”的开展,体现了“社会动员”这一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突出体现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精神。

2002年4月29日,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爱卫会、国家中医药局等7部门印发《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卫基妇发[2002]115号),将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更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把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列入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目的是以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亿万农民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5年12月,卫生部、全国爱卫办、农业部、全国妇联、团中央等成员组成评估团进行终期评估,管理评估、过程评估及效果评估结果都表明:“行动”取得了成功。全国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了61.92%,东部、中部、西部分别达78%、61%、47%;9个县(占40.9%)的住院分娩率为100%;3个县(占14%)“五苗”预防接种率为100%,在抽查的市县中,有3个市、县已评为卫生城市,有3%~57%的镇评为国家卫生镇;在“行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工作单位和个人(详见第五节)。

2006年2月20-25日,卫生部妇幼保健司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CDC健康教育所回顾、总结了执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01-2005)》期间的经验与不足,并对《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06-2010)》第一稿进行了讨论与修订。同年7月,“行动”领导小组9个成员部门联合下发《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06-2010)》,完成了《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01-2005)文件汇编》。

2008年12月8~9日,“行动”9个成员部门(卫生部、全国爱卫会、中宣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联合主办了2008年全国亿万农民健康知识竞赛总决赛。活动的主题是“健康素养,和谐中国”,此活动为“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5.开展健康促进学校试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积极倡导健康促进学校行动的带动下,我国在多年进行学校卫生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于1995年开始了健康促进学校的试点工作。首先命名上海市数所学校为健康促进学校实验基地;同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局在创建健康城市项目中选择4所学校开始进行健康促进学校试点;随后,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于1995年11月,启动了北京、武汉和赤峰三城市的12所中小学参加的“中国/WHO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项目。

在健康促进学校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了以不同切入点为特色的建立趋向:如以降低学生肠道蠕虫感染为切入点发展健康促进学校;以预防烟草使用为切入点发展健康促进学校;以促进控制吸烟、营养失衡、高血压、缺乏运动、意外伤害、不安全性行为为主的学校健康促进活动;以预防性病艾滋病为切入点发展健康促进学校等。为了推广学校控烟新模式、创建更多“无烟学校”,2003年1月,中国控烟能力建设项目开始启动。

到2001年,在全国21个省(市、区)已成功创建了302所健康促进学校。其范围已从中小学校发展到大学;从普通中小学发展到中等专业学校与聋哑学校;从公立学校发展到私立学校;从城市学校发展到农村学校,并且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通过健康促进学校能增进学生的健康知识、态度和信念,掌握健康技能。各地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也证明,健康促进学校是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手段。到目前为止,全国健康促进学校已有500余所。通过健康促进学校推行完整的健康理念,能够促使学生在校内外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在身体、心理、人格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更加成熟健康。

6.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1997年,卫生部发布了《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明确指出:将慢性非传染疾病的综合防治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控烟工作、合理膳食以及推行全民健身等相关政策的落实。

卫生部在2001年11月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试行)》中,将健康教育列为第二项工作任务。

2000年,据卫生部对21省60个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城市进行的抽样调查,以及12个重点城市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专题调研,9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形式不同的健康教育工作。此后,卫生部相继印发了《意见》和《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2002年9月,根据中央文明委等八部门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的通知精神,中央文明办、卫生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的通知》,组成了“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组委会,选聘了首批11位健康教育巡讲首席专家。并于2003年1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启动仪式,在全国掀起了以“学习科学、拥有健康、享受生活”为主题的卫生进社区活动。

此外,其他相关机构还组织了社区经验交流会、社区健康教育研讨会,以及举办“卫生进社区”等活动(详见第五节),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对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7.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程的启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矿企业的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齐头并进的局面。90年代中期,全国成立了由卫生部等20多个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几十个大中型企业参加的“全国健康教育协会工矿企业健康教育委员会”。1996年,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工矿企业健康教育委员会发起实施《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程》项目。2000年8月4日,卫生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作的通知》。

2001年8月27日,卫生部法监司印发《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作试点方案》,使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作纳入政府管理,全国各地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相继开始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健康促进工程方案。现已有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制造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浙江镇海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等12个大、中型企业和宁波、大连、包头无锡4个城市参加了《方案》试点,并已初步取得成效(详见本章第五节)。

8.控烟工作与健康促进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自此,开始了我国控制吸烟的进程。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控烟工作,相继出台了多项与烟草控制相关的法律、规定和通知,同时成立了控烟协会及政府机构,使控烟工作进入了法制轨道,同时具备了专业机构的支撑和保障。

2003年5月,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我国政府于2003年11月10日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通过签署该公约,中国再次向世界表明了对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的支持和对控烟工作的重视。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国成为第89个批准《公约》的国家。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有关部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中国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启动仪式;2006年1月9日,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2006年4月26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主持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新一轮控烟活动——创建无烟校园、无烟医院全面启动;2008年7月16日卫生部举行2008年-2009年度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启动仪式。

在各级政府和广大控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控烟健康教育逐步深入,每年除“世界无烟日”活动外,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群众性控烟健康教育工作,涌现出一大批无烟学校、无烟单位和无烟家庭,得到社会共识,深受群众欢迎(详见第六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控烟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以及相关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得到了社会的共识。

9.艾滋病防控与健康促进 自1985年在我国发现第1例艾滋病以来,我国政府就将艾滋病的防治纳入了议事日程。1986年10月15日卫生部预防艾滋病工作小组成立。为了遏制艾滋病的进一步发展和蔓延,与国际艾滋病防治工作相接轨,切实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国务院于2004年成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同时设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由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提出艾滋病防治规划及有关政策、措施;指导有关部门制定艾滋病防治工作年度计划、工作方案并提供技术支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督导检查;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承担艾滋病防治工作信息沟通和联络工作;承办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和重要活动,督查落实委员会会议议定事项;承办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等。

1993年11月30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简称协会)成立,该协会是隶属卫生部主管的国家级社会团体。10多年来,配合政府各个时期艾滋病防治的中心工作,围绕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技术培训和关爱护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扩大了协会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影响,逐步成为国内非政府组织(NGO)从事艾滋病工作的牵头单位。

此外,国家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1987年8月卫生部制定了《全国预防艾滋病规划》;1988年1月14日卫生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布《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同年,卫生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公安部、司法部、文化部、广电部、国家计生委和新闻出版署共同制定了《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原则》。

2000年6月6日,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联合制定并公布了《中国非政府组织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共同行动准则》;2001年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下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遵照执行。2005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艾滋病防治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2008年8月2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艾滋病工作会议,宣布成立艾滋病专家委员会。

在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支持下,相关机构纷纷进行了形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到严重地区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集中采访;委托演出团体开展预防艾滋病综艺节目全国巡演活动;举办“电影传播知识,科学防治艾滋”“青春红丝带”预防艾滋病知识进校园活动;制作播出《飘动的红丝带》百集预防艾滋病系列节目和121专题晚会,中国的温暖——2005年世界艾滋病日大型公益晚会;开通12320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等。同时,加强了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力量,如国艾办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项目、全球基金中国艾滋病防治项目、我国与美国比尔·盖茨的基金会合作开展的中盖艾滋病防治项目、德国kfw银行贷款云南省昆明市艾滋病防治项目等。这些项目的进行,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和发展机遇。

从总体而言,我国艾滋病防治机构的建立、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应开展的宣传活动、科研活动等都进一步推动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展,得到了社会各界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对形成全社会共抗艾滋的形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0.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 2008年1月4日,卫生部发布了第3号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提出了66条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维护健康的技能,这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试行稿分别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基本技能三个方面界定了66条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并于同年8月,制定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年-2010年)》。方案的制定,对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和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将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2008年6月10日,卫生部召开中央国家机关健康大讲堂讲师团会议,率先在公务员中推进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将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局开展为期2年的百场“健康大讲堂”活动;同年11月,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健康中国人——<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解读》一书,这些活动的开展和书籍的出版,对于健康素养促进活动科学有效的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一批健康促进项目,越来越多的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工厂、健康促进医院以及创建健康城市、生态城市等活动在各地涌现,为政府所认同,为民众所接受。健康促进活动正进入我国的众多领域,进入民众的观念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