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渊明自食其力

陶渊明自食其力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此以后,陶渊明彻底打消了做官的念头,开始靠双手来养活自己和家里人。这时,陶渊明已经4l岁。陶渊明又在屋子旁边开出一块菜园地。陶渊明一家正在午睡、纳凉,突然一股浓烈的焦味扑鼻而来。陶渊明急忙进屋,把吓呆了的妻子和孩子们拖出门外。就这样,陶渊明一家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无情的大火吞噬了自己的家园。可是,陶渊明却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勤劳操作,才能重建家园。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田园诗,真切、朴素,自然、优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光辉,光耀了我国和世界文坛。而他本人那种坚持自食其力、固守穷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精神,更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小时候就博览群书,由于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有了“大济苍生”的远大政治抱负。

可是,由于东晋末年时局动荡、政治黑暗,陶渊明直到29岁才做了一个叫州祭酒的小官。但他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不久就毅然辞去官职,回家种田。

以后,陶渊明为生活所迫,又几次踏进官场,但每次都是干不了几天就辞职了。

他最后一次担任的官职是彭泽县令。刚刚当了80天,正赶上年底郡里派督邮来检查工作,县衙(yá)里的办事员告诉他:“你要系好腰带,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才能去拜见上面派来的官员。”

过了一会儿,督邮大摇大摆地到了。他在陶渊明和其他办事员面前大抖威风,跟人说话粗声粗气、吆三喝四,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陶渊明十分反感,越想越生气,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我怎么能为了挣五斗小米,而向这个啥也不懂的家伙低头哈腰呢!”当天他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回家种地去了。

自此以后,陶渊明彻底打消了做官的念头,开始靠双手来养活自己和家里人。这时,陶渊明已经4l岁。他从前生活尽管不富裕,但从来没有真正下田劳动过。所以,农田里的活,每一样他都得从头学起。

陶渊明先是到南山开辟荒地。由于没有使过锄头,开始的时候,他总是把锄头锄到自己的脚上;而且手掌上起了很多水泡,这些水泡破了后,皮肤就烂起来,一碰就钻心地疼。陶渊明咬咬牙,忍着疼痛,依旧一天也不间断地锄呀锄呀。半个月之后,居然开出一大块平整的土地。

然后,他又买来了豆种和耕牛、犁、耙等,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播下了第一批种子。

可是,地里的草长得又快又多,而豆苗倒显得很稀少。他一清早就上地里锄草,一直到晚上月亮升起来,才扛着锄头回家。一路上,田埂小道又窄又长,两边的野草非常茂盛,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可是他的心情很愉快。他想:“衣服打湿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豆子丰收就好。”

后来,他还把这段生活情景写成一首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然而,光靠种庄稼的收成,还不能养活全家人。陶渊明又在屋子旁边开出一块菜园地。每当干完田里的活,他就带领妻子和孩子们给蔬菜松土、浇水、施肥、捉虫,这些蔬菜在陶渊明的精心照料下,长得又快又好。青菜碧绿碧绿的,豆角又大又饱满,丝瓜架下挂满又长又嫩的丝瓜,还有韭菜、葫芦等都水灵灵招人喜爱。家里吃不完,就索性挑到街上去卖。

到了晚上,劳累一天的陶渊明用热水洗洗脸、洗洗脚,坐在屋檐下休息一会儿,又在昏暗的油灯下开始读书、写诗。

过着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陶渊明感到很愉快、很满足。虽然劳动很辛苦,可是也很自由、幸福。特别是到了收获季节,当看到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都获得了丰收时,那心情甭提有多愉快了!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年的一个夏日,风特别大。陶渊明一家正在午睡、纳凉,突然一股浓烈的焦味扑鼻而来。等到陶渊明走出门观看时,西边的房子已经燃起了熊熊烈火。

陶渊明急忙进屋,把吓呆了的妻子和孩子们拖出门外。等到他想再次进屋抢回一些值钱的东西时,整幢房子已处于一片火海之中,根本无法抢救。就这样,陶渊明一家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无情的大火吞噬了自己的家园。

失去了家,一家人只好暂时住在船上,生活更加贫困。可是,陶渊明却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勤劳操作,才能重建家园。

他每天摸黑就起床,一直到太阳西斜才回家。几年下来,他又开出好几块荒地。田地越多,陶渊明的劳动也越繁重,当然收成也逐渐多起来。另外,陶渊明还利用农闲季节和妻子一起编草鞋、织席子,孩子们也都做他们的小帮手。

这样,等到遇火的第二年秋天,被烧毁的房子终于修复起来了。

搬家那一天,看着妻子和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样子,陶渊明不由得老泪纵横、感慨万千。他从一个“十指不沾泥”的书生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战胜了火灾、重新建起了幸福的家园,这之间的变化多大啊!恰如他在一首《劝农》诗中所说:“舜既躬耕,禹亦稼穑。”只有人人都热爱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陶渊明从41岁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到63岁去世,这二十余年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田园。其间,尽管田园劳作非常艰苦,他的生活道路坎坷不平、历尽艰辛,但他从来不接受权贵们的施舍,始终保持高尚的节操,成为当时文坛上出类拔萃的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