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薪父母帮孩子留学成功的故事

工薪父母帮孩子留学成功的故事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May的父母除了有规划外,当孩子出去后他们一直以自己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去激励女儿。工薪家庭的父母会从自己的经历里与孩子分享如何吃苦是福的。

“送孩子出国留学,不再是高收入阶层的专利,不再是一个奢侈品。现在工薪阶层,尤其是新一代,也都争相把孩子送出国去读书,留学工薪阶层化、低龄化已然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工薪家庭如何成功送孩子出国留学,朱凡老师讲了两个故事。”——沪江

故事一:父亲的士司机、母亲公司会计,女儿May来自广州一所外语中学,一直想到国外读书,是图书馆英语之角常客

父母租住公房,把买房的钱用作女儿出国读高中大学6年的费用。他们一家提前两年就做足了准备,未雨绸缪。父母两人和孩子一起去听了各类讲座,上加拿大网站了解了各种学校的情况和周围的生活环境,对多伦多甚至比朱凡老师还要熟悉。自从来加拿大读11年级起,May每天都会通过视频与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沟通非常充分和及时。可能May的父亲母亲英语不好,但是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基本上就能够知道她第一年要做什么,第二年要做什么,尤其第12年级,对于May要报考的大学志愿,她的父母也非常清楚。后来May进了提供奖学金的多伦多大学政治系,还多修了一个经济学专业,为今后就业多做了一手准备。

感悟:有钱可以任性,没钱可以规划。我有一位富豪朋友周末全家去宾馆吃饭,正遇上出国留学展,进去一看,问女儿想不想出去读中学,女儿点头,朋友头脑一发热,帮孩子报名。但因为是一时冲动,女儿在私立寄宿学校待了一年,最后还是待不下去回家了。

May的父母除了有规划外,当孩子出去后他们一直以自己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去激励女儿。爸爸会分享同乘客那听来的故事,尤其遇上堵车时他主动安慰乘客,他用这个方法告诉女儿,人的一生如同乘搭一辆计程车,目的地要明确,顺畅时可以哼哼小调,遇上逆境跟人聊聊,这样才是积极的态度。

故事二:父亲超市工作、母亲售货员,儿子Andy,香港人,父母不希望孩子将来也是从事体力劳动,连积蓄加借钱送孩子来加拿大读高中。

Andy的爸爸在年轻的时候来过加拿大,但却没能找到好的职业,只能在超市里做一些体力劳动。回到香港之后,Andy的爸爸一直觉得孩子应该来加拿大接受好的教育,于是他们就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送孩子到加拿大这边读高中。Andy非常懂事,他知道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为了省钱,他来加拿大三年都没回香港一次。Andy的爸爸因为在超市工作,常常会告诉Andy一些省钱绝招。比如说,超过8点去超市买东西经常会很便宜、在收到的单页中找到特价的东西等。同时Andy的妈妈也会时不时教他些烹饪的手艺,不时地改善生活。

感悟:Andy父母学识不多但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会把从生活中领悟的道理同孩子分享。他妈妈说过一句话,我做工很辛苦但比起你读书算不了什么,读书是苦,不过吃苦有福。他们认同孩子读书辛苦,加以鼓励。现时不少孩子出国读书误以为轻松好玩,缺乏吃苦精神,一遇到困难就逃避。

我见过一个家庭环境不差的孩子,他一到寄宿家庭就诉苦,房间小床太硬没有大浴缸,洗澡还规定不超过15分钟。换了另一个家庭,饭菜又不对胃口,又换一家。本来读二年高中要拖延四年。他父母只知道顺从孩子,老怕照顾不周。

我的观察:

工薪父母把家底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出国留学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跟风出去玩,更不是“锦上添花”的镀金,父母直截了当告诉孩子出国留学是为了改变未来人生命运,这样一来,目标变得明确,动力也很直接。

工薪家庭如果没有聘用保姆之类的,更能从小训练孩子自立。生活上自理,继而训练学习上自律,独立完成作业和有节制上网。

“低龄留学生”普遍都缺乏自立自理自制能力,工薪家庭的父母会比富裕家庭更重视在这些方面的训l练。“低龄留学生”大都不喜欢吃苦,但出国留学避免不了吃苦,这包括攻克语言的“学习之苦”,未能融入的“交友之苦”,未能适应“想家与孤独之苦”。工薪家庭的父母会从自己的经历里与孩子分享如何吃苦是福的。

最后一点,我发现工薪家庭的父母更乐于花时间跟海外孩子沟通,更用心倾听孩子,认同孩子的感受,这些都不是用金钱可以换来的亲子关系,有了父母的支持理解帮助,孩子自然表现出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