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个性

积极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个性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无数成功人士的先例说明,正面的个性在一个人的生涯中极具重要意义。因而,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态度,就是要重视和培养孩子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在社会活动与个体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心态的积极和性格的伟大。孩子的个性品质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  个性如何,主要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形成的。

  无数成功人士的先例说明,正面的个性在一个人的生涯中极具重要意义。凭着高贵的个性,优秀的品格,可以使人获得成就,赢得名誉。

  贝多芬拉小提琴的时候,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可正是这个贝多芬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乐圣”。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医学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缺乏理解力和想象力,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富兰克林出身寒微,因为家境贫穷,他只读了两年书便在家帮父亲干活。12岁到印刷厂当学徒,长年一边做工、一边自学。后来他成为文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参与起草了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就是他领导50多位专家制定的。

  爱迪生只念了3个月的小学,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而且总爱给老师提些怪问题。老师认为他生性愚钝,又调皮捣蛋,是个骚扰性的坏孩子,因此他被开除了。12岁时,他一边卖报纸卖糖果,一边搞他的科学试验,以后又当过报务员。他曾多次被供职的公司辞退,因为人家认为他“异想天开”、“存心捣乱”。然而,他完全靠着自学和不断研究试验,走向科学的殿堂,据统计,其发明创造高达1100多项。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时:“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在申请瑞士联邦技术学院时也被拒绝。后来,爱因斯坦创造了对现代科学思想具有革命性巨大影响的相对论。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对此迷惑不解,这个所谓的“笨蛋”和“懒狗”怎么会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坦言:“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并且,他曾针对人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尖锐地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否则,他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见解真是卓越不凡,70年过去了,至今仍有振聋发聩、指点迷津的作用。

  父母的期望和教育的目标都在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备较高的素质,而衡量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如何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心理特征,它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尤其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特征。因而,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态度,就是要重视和培养孩子的个性。

  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样做”,说明了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反应,在类似的情境下不断地出现,逐渐得到巩固,并且使相应的行动方式习惯化,那么这种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特性,就是人的个性。个性的形成包括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一方面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人的心理活动。人的个性是在社会活动与个体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有关专家对成千上万成就卓著的人调查研究,也发现了与爱因斯坦成功的奥秘相同的基本因素:自信,主动,喜欢不受束缚的独立思考,具有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乐于求实创新,敢于竞争和冒险。情绪稳定,能控制自己,行动起来专注而快速,能仔细地观察事物、查询问题,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喜欢和别人交流等等。

  心态的决定作用还包括了积极心态对智能开发、事业成功有五大促进作用:动力作用、选择作用、交流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所以,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心态的积极和性格的伟大。在教育中,培养心态、塑造性格比灌输满脑子知识、考试能考高分有用得多,也高明得多!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比如内向型的性格表现为好静,善于思考,情绪较为稳定;而外向型性格则活泼开朗,能言善辩,容易激动……但这只是粗略的比较,实际上是同中有异,各有长短,是很难划分为几种类型的,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成年人来说,主要在于自我塑造;而对孩子来说,主要在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然而,话又说回来,“本性难移”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因为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这已经成为习惯的潜意识,所以改变起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如果家长嫌孩子做事慢或做不好,嫌他“帮倒忙”,因而给予过多的限制,或过多地包办代替,百般照顾,就会使孩子由勤快变得懒惰。许多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老实巴交”、“规规矩矩”,似乎只有“老实听话”,才是稳重、懂事而又保险的。孩子的个性品质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

  个性如何,主要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当然,在孩子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其初步的自我意识也会起作用,但其初步的自我意识归根结底仍然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所以,人的个性绝非天生,而只能是后天形成的。即使是先天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兄弟或姐妹,长大后也会有不同的性格,甚至是很大的区别。

  美国的有关专家学者曾对一对孪生的女大学生进行了4年的观察: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个小学、中学、大学读书,但在个性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姐姐比妹妹善谈吐,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在谈话中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开始答,妹妹则只表示肯定或补充回答。姐妹俩在个性上形成的差异,原因之一是她们的祖母从最初就在她们中间认定一个是姐姐,应该负责任,首先从她执行长辈委派的任务。于是就使姐姐较早地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果断的特点,而妹妹则养成了追随姐姐,倾听姐姐意见的习惯。         形成孩子个性的个体心理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相互作用到底如何,是由周围的成年人,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与要求决定的。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专项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另外,还有不少父母,自己有不良的个性倾向,如脾气急躁、性格孤僻,待人冷淡、多疑、爱虚荣等,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然而,更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误解的是把培养孩子的个性,看做是培养无可挑剔的好孩子,并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教育孩子,而且这样做的家长还常常自以为这就是正确而良好的教育。实际上,任何脱离和违背培养积极心态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具有真正良好的个性。所以,父母在个性化的教育上,很需要转变意识,更新观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