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基本原则

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加大理论武装力度,继续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青年大学生为重点,在全党全国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一节 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所谓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客观的现实情况以及群众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去认识、分析客观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在客观实际不断变化、群众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史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并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确立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实践的科学指南;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原有的理论又被不断创新,取得新的发展成果。新的理论又用以指导新的实践。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互动的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的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借此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理论和实践正如一个人的想与做,只想不做是空想,只做不想是瞎做,想做统一方为正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历史地让我们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发现要跟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于是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发现要跟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于是有了邓小平理论。由此中国共产党人发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没错,但一定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我们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于是我们有了科学发展观。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我们说,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近现代中国历史告诉我们,理论的差异,必将代来实践的错误。早期中国革命时期“五次反围剿”是一个例子,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大革命”又是一个例子。所以,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但只有正确的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理论也没有实际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在几十年前的《实践论》著述中已阐述清楚。

然而,一个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世界多元化,思想要不要多元化?解放思想,是不是要建立更多理论体系?当然不要,也不能要。不要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守马列的原则,不能要是客观现实的必然。当年国际共产主义组织诞生的时候,敌对势力就把她看做是“幽灵”,并联合剿杀之,至今贼心不死,百余年后我们就该自行放弃吗?那千百万共产党人的血不真的是白流了吗?再则,客观上领导干部也不排斥各种思想,我们要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发展马列主义,解放思想的作用也是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列主义,这样才能达到理论的创新,思想的统一,由此我们社会的发展才能不乱阵脚。

不可设想的是,多元的思想,多元的理论,必将会使我们的实践结果变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尴尬处境。我们既然是在曾经混乱的思想、混乱的社会中,选择了马列主义,而且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实践,聪明地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新理论,那么当今我们就是要深入学习实践之。也就是说,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科学理论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相统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二)不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思想精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但是这种科学性和真理性,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教育,才能为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了解、领会和掌握,真正在群众中扎根,为群众所信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要加大理论武装力度,继续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青年大学生为重点,在全党全国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阶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抓好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推动兴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真正学通弄懂,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增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把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更具有理论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更能为群众所掌握。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给予研究和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进行提炼和概括,一系列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解疑释惑,这一切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就是按规律办事,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因此,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发展理论,在新的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归宿,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的新视野,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推向前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具体化的特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三)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方针、策略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理论只有运用到工作中,才能发挥无穷的战斗力。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终生学习的时代。不努力学习,就要落后,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现在,确实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学习重视不够,抓得不紧,理论功底不扎实,需要引起足够注意。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必须把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能够给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就告诫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个具体实在的要求,不是一个笼统抽象的口号,必须贯穿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实到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行动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人们把握历史进程、提升思想境界,促进多样化社会思想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力量源泉,转化为观察和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上,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中,使这一理论蕴涵的精神力量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更好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和措施,转化为不断开辟科学发展新境界的本领。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既要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学习与自身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自身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着眼于释难解惑,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切实把理论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本领,转化为谋划工作思路、勇于开拓创新的本领,转化为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强大威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率。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应对教条主义思维方式和不良学风的挑战

1.积极应对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

教条主义是我们党历史上反复出现、为害甚烈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突出表现为思想僵化,停滞不前,照抄照搬,脱离实际。当前,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仍在阻碍着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传统的教条主义,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条化,用极左的观点和僵化的思维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二是崇洋的教条主义,就是不顾中国国情,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三是封建意识浓厚的教条主义,就是盲目照抄照搬中国古代传统学说特别是儒家学说,企图用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历史上,教条主义给我们党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面对当前三种教条主义的影响,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应对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的挑战,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思想路线教育,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现代西方的思想理论、对待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又注重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经验,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和实践思考,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并以此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2.积极应对知行不一不良学风的挑战,扎实深入地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们党的学风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学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得还相当突出。从大的方面讲,既有理论掌握得不完整、不准确的问题,也有对实际把握得不全面、不客观的问题;既有学习理论浅尝辄止、敷衍应付的问题,也有应用理论片面化、表面化、简单化的问题;既有把理论当摆设,装潢门面的问题,也有把理论当护身符,谋取私利、捞取好处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的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问题,已成为学风建设很突出的问题。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在对待科学发展观上,口头上讲以人为本,实际上以自己为本;口头上讲全面协调发展,实际上还是片面追求GDP;口头上讲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竭泽而渔;口头上讲统筹兼顾,实际上是顾此失彼。这种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不良学风危害十分巨大:一是对实践的危害,导致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公平正义缺失、贫富差距拉大、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差、干群矛盾突出等。二是对理论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干部群众对理论的真诚信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信心,从而阻碍了党的基本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是对个人危害巨大,说一套,做一套,必然使自己的行为脱离理论的指导,在给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危害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形象、信誉造成损害。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党和人民的败类。

弘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必须用科学有效的办法解决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学风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深入持久的“三观”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解决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不良学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学风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相关机制不健全。为此,要特别注重建立健全科学的机制,形成对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者的有效激励,对知行不一、言行不一者的有效制约与惩处,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

(五)努力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成效

1.在理论学习中强化党性修养、作风养成的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促进作风养成,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此,领导干部要在理论学习中增强党性修养,促进作风养成,首先要增强自觉意识。党性修养和良好作风的养成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是一个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能动过程,即自省、自警、自励、自律的过程。因此,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不能只是为了装点门面,不能只是为了教育别人,而应该有意识地针对自己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看看是否符合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变要我修养为我要修养,变要我养成为我要养成。其次要增强忧患意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多年来反复强调,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有忧患意识。可以说,领导干部职位越高、责任越重、权力越大,诱惑和考验也越大,因此其党性修养和良好作风养成的任务也更艰巨。再次,要增强终身意识。党性修养和良好作风的养成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终身课题。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和良好作风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过去合格,不意味现在合格;今天优良,不等于明天优良,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树立终身修养和终身养成的观念。天下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于执政党和执政者来说,执政时间越长,应对执政风险和拒腐防变的任务就越大,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任务就越艰巨。无论是执政党还是执政者,要破除“兴勃亡忽”的周期律,就必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通过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掌握,强化党性修养意识和作风养成观念,始终做到警钟长鸣,对党性党风党纪这一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政治问题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才能始终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进步和党的长期执政。

2.在解决自身突出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紧密联系本人的工作和思想实际,随时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在自己身上得到落实。第一,要提升自我认识能力。知人者清,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要认真对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委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章、党纪、党规的要求,对照党内不断涌现的党性修养楷模的先进事迹,认真查找自身的问题,尤其是把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科学发展的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确、查清楚、弄明白。无私才能无畏。领导干部要摒弃私心杂念,诚心诚意地听取群众的意见,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勇于正视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使党性修养具有针对性,作风养成具有实效性。要以“治病救人”的态度对待问题,“刻骨疗伤”的勇气揭露问题,要做到不邀功诿过,不文过饰非,不护短遮丑,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健全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素质教育机制、领导班子民主生活和党的生活机制、党内外监督机制等各种有效机制,通过机制创新,真正达到使领导干部经常受教育的目的。

3.在促进科学发展中不断检验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成效

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征。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在实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在实践,要在实践中检验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成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和谐一方,科学发展一方,既是领导干部忠于祖国、报效组织、献身使命、服务人民的集中体现,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促进作风养成的最终目的。在促进科学发展中检验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成效,首先要实现有效转化。要把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成效通过机制、体制和制度创新,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良好作风等党性要求贯彻融化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转化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强意志与实际能力,转化为破解科学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能力,归结起来就是要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其次,在促进科学发展中检验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成效。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项战略任务,又是极为紧迫的现实要求,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全面、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坚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切实有效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始终自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再次,在促进科学发展中检验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成效,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干事创业能力。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当前首先要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一如既往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实践证明,越是在困难面前,越能衡量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水平和作风养成的状况,越能检验出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

二、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

(一)坚持党性原则,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领导干部进行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不能忘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忘记传统,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传统,就会失去本色。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政治本色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比如,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意识、斗争意识、宗旨意识、实践意识、先锋意识、奉献意识等等,正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那是一刻也不能丢掉的。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必须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和邓小平同志概括的“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做一名坚贞、纯粹的共产党人。

继承光荣传统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的基本点不能丢。我们党建党88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风浪,坚韧不拔,曲折前进,千锤百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调查研究、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等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核心内容。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促进作风养成,不能丢弃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忘记传统,就会失去历史根基。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与时俱进,使党性修养、作风养成突出时代特征

弘扬时代精神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赋予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以新的时代特征。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给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注入了活力,给优良传统增添了新意。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性修养,促进作风养成,还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华民族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为国争光、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团结协作的奥运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民族伟大精神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与革命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由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阶段不同,我们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又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长期执政的需要,赋予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以新的内涵,把建设性、创新性、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等要求融入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之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执政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为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必须树立发展意识,用发展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树立和谐意识,认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必须树立责任意识,尽职尽责、乐于奉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善于预见、谨慎行事、化风险为机遇,把党的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三)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自觉保持党的光荣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性

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生活在伟大的中国值得庆幸,因为她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有着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可以骄傲的传统精神。号称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没有历史的断裂,特别是两千多年来我们还有至今可以拜读的文献流传。继承光荣传统,这不仅是指中国共产党近九十年的传统精神,而是更广义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其这些光荣传统,儒、佛、道等文化更是我们学习挖掘的无价之宝。

然而,时代毕竟在发展,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也是渐进产生的一个个瑰宝,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大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精神”“神八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每一个传统精神又都与时代精神相合拍。所以,在继承光荣传统之时,领导干部还要注重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什么?时代精神就是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人们品质上的共识,或是这个社会对人们性格品性上的要求,没有这个共识,没有达其要求,人们就不会产生激情,激情是事业成功的动力油。在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应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精神。

那么,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为什么要统一起来?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所以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这种精神也不可能总吃老本,所以我们要弘扬时代精神。这样,我们的精神既有传承性,又有创新性,其能量爆发更实际。这在中国各个发展时期,特别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实践告诉我们这是可行的。只继承光荣传统易脱离实际,只弘扬时代精神易脱离本质,因此两者必须统一。

如何把两者统一起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领导干部只要照此做,就会不失时机地坚持了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使自己能够有精神、有激情,投入我们共产党人的各项工作中。

img10

三、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

(一)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领导干部改造客观世界的有力武器

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获得真理、坚持真理、运用真理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认识和发现真理,再运用真理锻炼党性、培育优良作风、改造主观世界,然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实现共同理想。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党性坚强、作风优良的领导干部,才能经过艰辛探索,逐步认识和发现真理,找到实现共同理想的道路;那些浅尝辄止、自私懦弱、畏首畏尾的不具备坚强党性和优良作风的领导干部,终将被历史抛弃。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一代又一代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考验的具有坚强党性和优良作风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奋勇开拓的结果。在全面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时期,有许多客观规律,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执政党建设的规律等,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凡事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人的素质的高低、人的作风的优劣、人的精神状态的好坏,都关乎事情或事业的程度和成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而领导干部又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当前,不论是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还是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及世界的和平发展,还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及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作风和精神状态。因此,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才能带领广大群众同心同德,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新胜利,才能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

要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就必须首先实现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古人说,“志正则众邪不生”。认真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既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建功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要切实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真正做到干干净净干事、堂堂正正做人,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

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举措。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以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载体、为抓手,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解决真正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能够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强调要加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要通过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领导干部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转化为领导干部辩证全面的思维方法,转化为领导干部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历史和现实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反复证明,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一个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我们要以周恩来同志为光辉榜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须臾不可停止。新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三大严峻考验,领导干部更应该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真正成为新时期践行“三个代表”、推进科学发展的时代先锋。

领导干部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理想信念、思想作风、道德情操、清正廉洁等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崇高的历史使命、艰巨的历史任务和复杂的执政环境,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诱惑,面对一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而败下阵来的深刻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领导干部加强主观世界改造,还必须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努力使自己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三)领导干部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就已明确: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百多年,全世界共产党人都在前仆后继地探索改变世界的方法,经验充沛、教训也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

新中国的诞生,给我们太多的憧憬,太多的幻想。年轻无畏,斗天斗地,我们从50几人就能起家打天下,建立新中国,我们也想创造人间奇迹,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一个大跃进的折腾,把本来与美英发展距离不太大的缺口一下拉大;再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折腾,把国民经济闹腾到崩溃的边缘。后来发现,改变世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征服世界或战胜自然那简直就是妄想。我们每一次对大自然的胜利,还没等把笑脸舒展开,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就让人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不可征服,自然不能战胜。最可行的办法是顺应世界规律,顺应自然法则,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改造世界。

谈到改造世界,也应在“改”中去“造”,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在不断改革中创造出的辉煌世界。显然,世界不是狭义中的地球,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交汇处。哲学有个命题,“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命题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世界变化不止。所以,我们的世界里一定是有变化的时间,而不仅是某个空间。

这样,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主观世界,目标才是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主观世界的改造就没有客观世界的改造,因为主观世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含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它是行为的主导;而客观世界则是我们面对的自然、社会、生活的状况,它是行为的对象。反之亦然,客观世界的改造又促进主观世界的改造,两者的统一是我们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这与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一个问题即知与行的关系,前者在“行”的角度上探索物质改造与精神改造,后者在“知”的角度上要求思想落实到行动上。掌握和理解这些理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即解决一个主观世界的改造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实践我们的工作,即解决一个客观世界的改造问题。由此,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统一,才能够实现惠及13亿中国人民的改革大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将要共同追求的政绩。

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两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共产党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了,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没有止境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也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把改造主观世界寓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应该成为每一个领导干部的毕生追求。

领导干部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改造自己的精神面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不仅需要理论上思想上的逐步认识,更需要实践上行动上的躬行和体验。这又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中逐步树立的。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实践主体,只有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根基扎在群众与实践的沃土中,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兢兢业业工作,扎扎实实办事;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解决好世界观问题,在实践中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四、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

胡锦涛同志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与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紧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要求而提出,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四个统一”原则。把加强个人党性修养同接受教育监督紧密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新要求。

(一)领导干部要自觉坚持加强个人修养与接受教育监督的统一性

刘少奇同志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马列学院发表过一篇演讲,题目叫《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现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他指出,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党性不强和作风不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放肆、骄傲、官僚化”的确就在我们的身边,“动摇、腐化和堕落”也时有见诸报端,按刘少奇同志的话讲“这在我们共产党员中,是个别的常见的事”,但“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胡锦涛同志提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问题,切中要害,抓住了关键,有着现实而更长远的意义。

缺少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党员领导干部集结在一起的组织,必定是散漫而没有合力、没有战斗力的组织。我们这个党要领导全国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做好各自所从事的工作,建立党的丰功伟绩,其成员的修养不够,作风养成很差,让人民如何信你,如何跟你?由此,我们的事业伟大、使命光荣,我们的道路艰辛、任务沉重,我们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与其适应之。

但是,修身养性是个自觉的行为,对不自觉者我们只好打招呼,行教育;严重者就要请其出党,甚至法办。这就是胡锦涛同志说的“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所以,我们不能把党的纯洁和建设都寄希望于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和作风养成上,而且要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

这就是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因,主观能动性;二是外因,客观约束性。两者皆不可偏废。个人要注重马列主义的修养,注重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注重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和实践措施的修养,注重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注重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纪守法的修养,注重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注重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注重各种科学知识和能力的修养等。作为组织,那就要出于大爱,严肃严谨严格地实施教育监督,对党员领导干部更是如此,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并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二)领导干部要加强个人修养和作风养成,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

领导干部加强个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首先必须勤奋学习。江泽民同志强调:“学习是个前提,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就不可能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学而不厌,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要以开放、宽广的世界眼光,努力拓宽知识面,在积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增长新本领的同时,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自觉抵制和清除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侵蚀。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下级学习,逐步丰富和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践底蕴。

加强个人修养和作风养成必须提高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古人说,“德教为先”“修身为本”“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领导干部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律意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微、慎思、慎权、慎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自律强化了,防线筑牢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各种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加强个人修养和作风养成必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近些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在生活作风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走上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的歧途,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将生活情趣、生活作风视做“小节”,认为属于个人隐私,没必要规定太严、干涉太多。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很难想象一个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纸醉金迷的人,能够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与事业,能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剖析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典型案例,总结他们蜕化变质、腐化沉沦的深刻教训,可以看到,他们往往是从追求庸俗低级的生活情趣、不拘所谓的“生活小节”开始一步一步滑向深渊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的那样去做,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内外群众的教育和监督

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重在自觉,但离不开各种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领导干部人数多,教育和管理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发展民主、遵守法律,对于全党同志增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加强个人修养还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现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言一行必须受到党和人民的监督。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善于和同志们团结共事,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共同推动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民主,做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心胸开阔、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平等待人,乐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不同意见,自觉接受监督,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团结班子全体同志一道工作,充分发挥班子整体合力。

领导干部有无党性或党性强弱、好差,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关起门来“修养”,从来是不成功的,也不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风格。党的历史上曾有过“开窗”、“透气”的经验,并非像有的人揶揄我们的那样“从无民主”可言。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中强调内因所起作用,丝毫不意味着不需要别人批评监督。尤其是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党员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无不事关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把自觉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与广大群众的监督结合起来,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公信度的积极举措。

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我们党的党内民主生活曾有过不正常的时期,这既不利于党内沟通,也不利于党的领导干部同党内外群众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这个深刻教训应当记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党务公开原则,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也要“开门”、透明,置于阳光之下,这不仅是一时的具体措施,而且要成为一种确能收到成效的定规,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和群众能够实现有效的参与、监督,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

共产党员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共产党员的党性本质上代表着一种崇高的品格和操守。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就是监督他们的思想、工作乃至生活表现。最重要的就是监督领导干部如何行使权力,监督他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不是真正做到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古人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众人监督的作用,足以生畏,可长正气灭歪风。加强个人修养和作风养成与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是完全正确和切实可行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重要思想,在实践中解决好修养什么、怎样修养以及养成什么、怎样养成与监督什么、如何监督这两个问题,就必定能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普遍自觉的修养态势。

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主要靠自觉,靠内因起作用,但同时也要靠组织和党内外群众的教育和监督。只有把领导干部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积极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主动交流思想,积极而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会逐步提高自己的党性觉悟和作风水平,不断取得进步。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意接受监督,一提监督就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给自己“戴紧箍咒”,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这是非常危险的。党内外监督确实是对领导干部的约束,但同时也是对领导干部真正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是一道“防火墙”,可以约束领导干部不犯错误;这是一套“杀毒软件”,如果领导干部有了缺点和不足,就能够很快发现,及时得到纠正,不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毛泽东同志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就是领导干部对待批评和监督的正确态度,是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的前提和保证。领导干部应本着对党、对人民、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主动接受党组织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在监督中强化制度意识,在监督中磨炼品质,在监督中用好权力,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廉洁自律的模范和接受监督的模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