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党时刻自警的历史真理

让党时刻自警的历史真理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11月,陈云同志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郑重地向全党敲响了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的警钟。党内出现消极腐败现象的风险,在执政前存在,在执政后更是大大增加了。对此,陈云同志是有充分预见的,在不同历史阶段,他多次提出过告诫。这些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腐败对党的致命危害。腐败会使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让党时刻自警的历史真理

——重温陈云同志“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著名论断的启示

1980年11月,陈云同志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郑重地向全党敲响了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的警钟。这个著名论断,建立在对历史与现实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党的执政规律,也充分体现了陈云同志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重温这个著名论断,可以让我们在真理的指引下,获得许多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要时刻牢记执政后党内容易出现消极腐败现象的巨大风险

党内出现消极腐败现象的风险,在执政前存在,在执政后更是大大增加了。对此,陈云同志是有充分预见的,在不同历史阶段,他多次提出过告诫。建国前,他曾明确说:“有人以为共产党内没有坏人,这是完全不对的。在革命运动中,特别在大发展时期,革命队伍里会混进坏人,少数本来革命的人会变质,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85页)建国后,他又告诫说:“我们对于执政以后党内的状况是不能盲目乐观的。”(《陈云文选》第二卷第231页)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再一次指出:“我们绝大多数党员是不谋私利的,但因谋私利而犯法、犯错误的党员也不是一个很小的数量。”(《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31页)陈云同志这种高瞻远瞩的预见性和深邃的洞察力,根源于他对国情的透彻把握,对党风廉政建设形势的清醒估计和对腐败现象滋生原因的科学认识,是理论的力量与经验的力量融会升华的结果。具体地说:

一是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透彻了解。陈云同志说:“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占优势的国家”(《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27页),“资产阶级思想是客观存在,即使所有制改变了,还会长期存在。”(《陈云文选》第二卷第339页)“我们党是处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头,现在阶级没有消灭,就是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意识还要长期存在。这种社会情况、阶级意识还会反映到党内来。”(《陈云文选》第二卷第231页)在这样的历史和国情背景下,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对我们党的健康肌体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一些干部发生腐败。

二是源于他对党自身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陈云同志敏锐地察觉到,党执政后容易出现消极腐败现象。如容易出现脱离群众的现象。陈云同志说:“当权的党容易只是向群众要东西,而忘记也要给群众很多的东西。”(《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73页)真是这样的话,党就会严重脱离群众。又如容易发生官僚主义现象。陈云同志说:“当权的大党,领导干部很可能成为官僚。”(《陈云文选》第一卷第221页)因此,他严肃地提醒干部:“我们是做官,还是干革命呢?不要官做久了,做大了,忘了干革命。”(《陈云文选》第二卷第330—331页)再如容易发生以权谋私的现象。陈云同志说,执政以后,“物质享受是很具备的,很可以腐化。从前在瑞金、延安时,想腐化也很难,现在腐化很容易。”(《陈云文选》第二卷第231页)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他说得更明确:“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党在全国执政以前,在敌人统治下的地下党,那时做一个党员就有杀头的危险,根本谈不上什么物质享受;在苏区的党和解放区的党,大家忙于打仗和支援战争,另外,也没有什么物质可以享受。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31页)

三是源于他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时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清醒认识。陈云同志指出,体制改革将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一次新的大解放(《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37页),但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也会出现某些消极的东西。他说:“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但同时要看到,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会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入。”(《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55页)“关于改革的决定中说:‘竞争中可能出现某些消极现象和违法行为’,这句话在文件里提一下很必要。”(《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38页)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也会有许多空隙和漏洞,也会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渗透侵袭,加上教育、制度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这就使腐败获得了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基于上述认识,陈云同志科学地预见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中,若放松思想政治教育,若不严肃党纪,党内就极可能出现消极腐败象,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就极可能堕落腐败。陈云同志说:“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不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些现象就有可能泛滥成灾,败坏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陈云文选》第三卷338页)从党的历史看,特别是从我们当前面临的反腐败斗争比较严峻的形势看,陈云同志关于党内容易出现消极腐败现象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对我们党早作准备,早作防范,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启示二,要深刻认识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可能给党造成的严重危害

消极腐败现象,害党害国害民。陈云同志说:“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所以,我说过:‘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31—332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也指出:“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这些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腐败对党的致命危害。

腐败会使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陈云同志说:“党脱离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71页)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联系。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由于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经使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现在,多数群众对党是拥护和支持的,但也有一部分群众产生了不满和意见,还有一部分群众在政治上采取了无所谓态度,这两部分群众最容易被敌对势力欺骗和利用。对此,我们应高度关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把反腐败斗争搞好。因为,腐败是最容易使党失去群众的。陈云同志说:“因为党掌握了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直接更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党员违犯了纪律,特别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83页)目前,严重的腐败分子尽管是少数,但已经引起了部分群众的强烈不满,如果腐败继续滋长蔓延的话,那么不满的群众会更多,严重的话,会使党从根本上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腐败会严重销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方面,腐败会使党自身变得脆弱。腐败将严重冲击党的目标指向和运作秩序,严重弱化公职人员的社会责任组织纪律敬业精神,从而使党的威望和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腐败会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腐败蔓延的话,不仅会使在政治上、组织上、纪律上与党格格不入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多,而且会严重涣散党员干部的信心和斗志,出现离心离德的局面。这些,都可以从某些原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所经历的惨痛事实中得到证明。因此,要提高我们党的威信和能力,保证我们党的团结统一,必须把反腐倡廉工作做好。陈云同志说过:“高级干部要提高革命警惕,提高革命嗅觉,千万不要‘伤风’。我看这是我们党的团结的可靠保证。再加上一条,我们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纪,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那党就有保证了。靠别的,我看都靠不住,要靠我们自己。”(《陈云文选》第二卷第233页)

腐败会严重破坏社会政治稳定。在历史上,腐败是造成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当前来说,腐败蔓延对社会政治稳定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腐败是敌对势力欺骗群众、制造动乱的最好借口。另一方面,腐败会使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更具危险性。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少利益没有得到很好保证甚至受损的弱势群体、贫富差距扩大、部分地区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等不稳定因素,它们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使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淡化,使社会离心力增大。而腐败的蔓延,又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发展,使其更具有危险性。毛泽东同志曾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什么办法去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会大乱,老百姓一定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实际上,有些危险离我们的生活是很近的,稍不留神就可能在一夜之间爆发,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启示三,要坚定信心在党的领导下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陈云同志郑重地告诫全党:“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73页)在反腐败问题上,历史给了我们党机会。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对党的反腐败前景寄予厚望,而且还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和参与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反腐败问题上,历史不会给太多的时间,因为腐败不会让我们的反腐败斗争慢慢地来。腐败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对此消彼长的关系。从实践看,反腐败斗争是十分艰难的,特别是在腐败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的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腐败的滋生蔓延却相当容易,它有极强的污染性和扩张能力,稍不留意就会迅速泛滥。受这些特点决定,如果我们的反腐败斗争不能及时取得根本性的胜利,那么腐败就可能在党内严重蔓延开来。因此,在反腐败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警觉,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更要有空前的紧迫感,抓住历史时机,在腐败尚未削弱党的执政基础、降低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地位之前,赢得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性胜利。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反腐倡廉的经验,审时度势,作出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我们要在历史许可的时间内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性胜利,就必须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指导,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切实把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教育要突破,关键是要在实效性上下工夫。

要通过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有两项工作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项工作是要认真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陈云同志说:“共产党员只有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82页)“如果没有这一条,我们的党就搞不好。自我批评对于我们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陈云文选》第一卷第268页)应该指出,现在有些单位和地方,批评和自我批评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有些人顾及面子,不分对错,只讲好话;有些人为泄私愤,借机找茬,等等。这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是不利的。陈云同志说:“我们批评同志,不是批评别的,是批评他的错误。”(《陈云文选》第一卷第269页)“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陈云文选》第一卷第291页)同时,陈云同志又指出:“批评的目的并不是出气,主要是在于真正帮助人家纠正错误。”(《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16—117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从维护党的利益出发,要坚持原则,要实事求是。”(《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83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是非,纠正错误,使共产党员始终牢记自己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另一项工作是要把利害关系讲清楚。教育只有与人们的利害得失紧密联系,才能真正触动灵魂。在现实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利益威胁最大的是腐败。领导干部搞腐败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利益、一时的享受,但最终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不仅误党误国,而且对不起组织和领导,最后还会害了自己和家人。现在,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的基本利益都是有保障的。如果搞腐败,不仅政治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一笔勾销,而且有些人还会因此失去自由、丢掉性命,弄得家破人亡。

二是制度要突破,关键是要与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充分发扬人民民主。

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就必须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在反腐倡廉中,如果制度建设不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那作用就十分有限。一方面,体制是具体制度的生命基础和作用条件。具体制度只有符合体制的基本要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制度发生作用必须有一个相应的体制环境。同样的一个规章,在这个体制环境里可能是生机勃勃,在另外的体制环境里则可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难以真正落实。另一方面,目前的许多腐败行为都与体制的缺陷有关。我们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体制有缺陷,有缺陷的体制不仅妨碍了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而且还为某些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现行的政治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民主不够,它很容易使干部脱离群众,使官员变成官僚,使人民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显然,不认真解决体制的缺陷和弊端,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腐败就很可能查而再来、纠而复生、防不胜防。

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就必须大力发扬人民民主。陈云同志说:“要把发扬民主当成一种制度,形成风气。”(《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76页)“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也是一个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党。”(《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97—198页)“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陈云文选》第三卷第188页)发扬民主的实质是相信和依靠群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作用。陈云同志说:“充分发动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62页)“共产党领导革命二十几年了,现在革命力量这样强大,全国胜利就要到来,是依靠什么法宝呢?没有别的,就是依靠大家出主意。”(《陈云文选》第一卷第381页)我们现在的反腐败斗争也一样,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当前来说,我们改革政治体制,发扬人民民主,核心是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确立人民的主导地位,干部由人民来选择,权力由人民来监督,重大问题由人民来决定。这样,就必须在三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上作出改革:在干部选拔上从上级任命为主改变为由人民选举为主;在权力监督上从权力的自我监督为主改变为由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主;在权力的设置上从高度集中改变为对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如果我们在体制和制度设计上能实现这样的转变,使人民当家做主的宪法精神成为政治体制的灵魂,那么就能够把干部的权力同人民的权力、干部的利益同群众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干部只有在尊重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获得权力、实现其自身利益。

三是监督要突破,关键要增强发现和查处腐败的能力。

现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反腐倡廉是十分不利的。它不仅助长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其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严重削减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容易让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产生侥幸心理、走向腐败。因此,采取扎实有效的方法,努力增强发现和查处腐败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加强监督的突破口。

从党员干部来说,要不断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陈云同志说:“为了维护党的铁的纪律,每个党员、每个组织,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他党员和上下周围组织的监督,同时诚恳虚心地接受群众的监督。”(《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97页)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记住,掌握权力,不是取得了特权,而是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有义务时刻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权力越大,越应该自觉接受监督,学会在监督中工作和生活。

从监督机制建设来说,有几项工作必须着力做好。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监督中的作用。人民监督是整个监督机制的基础。陈云同志说:“一定要严格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并且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有人做了违背群众利益的事,就要给以严肃的批评,以至纪律处分。对于违法的人,例如贪污分子,还要发动群众去斗争,并绳之以法。”(《陈云文选》第一卷第183页)当前,要特别重视做好群众性的举报工作。群众的信访举报是纪检监察机关获取案件线索的主渠道,在反腐败斗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使群众性举报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要整合监督资源,创造出强大的监督合力。对权力的监督,必须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陈云同志说:“抓党风的好转,仍是全党的一件大事。”(《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51页)现在,我们对权力的监督,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等。这些监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正确处理各种监督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联系,对发挥每种监督的优势,优化整体监督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积极利用制度手段,牢牢掌握监督的主动权。陈云同志说:“为了防止和减少贪污、浪费的现象,必须建立各种管理制度。”(《陈云文选》第三卷第76页)通过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许多制度规章。如果对这些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监督检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就完全可以在事前和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牢牢掌握主动权。如领导干部的收入和财产申报制度,只要依据这个制度认真进行核查,谁廉谁贪就一清二楚,就能避免酿成大患。

四要加大惩处力度,严肃党的纪律。治腐要用重典,手软不得。对党员干部,必须严格党的纪律。陈云同志说:“我们的党是一个战斗的党,我们在斗争中依靠的武器,唯一的就是纪律。”(《陈云文选》第一卷第275页)“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75页)谁违反党纪国法,就必须受到严肃处理。陈云同志说:“如果犯了严重错误不处罚,这样就不能教育他,也不能教育其他同志。”(《陈云文选》第一卷第261页)要“严惩贪污浪费人员。”(《陈云文选》第二卷第65页)对严重的经济罪犯主张严办,他说:“杀一儆百。杀一些可以挽救一大批干部。”(转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3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惩治和预防腐败。

陈云同志关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内涵丰富,启迪深刻,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不断重温,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用以指导反腐败斗争实践。有理由相信,只要严格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把《实施纲要》贯彻好落实好,那么反腐败斗争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党和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