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资源转换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内蒙古资源转换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经济建设是从开发利用资源起步的。这一系列综合因素,使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提上了内蒙古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内蒙古资源转换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这一战略思想首次正式提出,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上。特别是国家鼓励西部地区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内蒙古资源转换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内蒙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区。草原面积、森林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位。全区草原面积13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多。森林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十分之一多,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原始森林被誉为“祖国的绿色宝库”。耕地面积70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山脉以南的西辽河平原、嫩江两岸平原、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广大丘陵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区已发现矿种136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79.5%。开发利用矿种112种,有31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3位,73(亚)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7016亿吨,稀土储量1.022亿吨,均居全国第1位。铁矿石资源储量32.15亿吨,居全国第8位,铜金属资源储量522.6万吨,居全国第4位,银、铅、锌金属资源储量分别为2.7万吨、632.76万吨、1736.69万吨,均居全国第2位。海拉尔油田新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6432亿立方米,预计远景储量4.2万亿立方米。可利用风能总功率1.5亿千瓦。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构成了内蒙古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始终是内蒙古历届党委、政府认真研究、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经济建设是从开发利用资源起步的。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60年代国家沿海地区工业企业内迁和国防三线企业建设时期,国家有计划地在内蒙古兴建了一批大中型钢铁、矿山、机械电力、毛纺、肉类加工等工业项目,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借助国家加快大中型工业项目建设的机遇,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先后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内蒙古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农牧业和工业发展进入了快速恢复和建设的新时期。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发展日新月异,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处于较低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欠发达成为内蒙古的基本区情。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一次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全国上下竞相加快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重新审视区情,认为资源富集是加快内蒙古发展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尽快摆脱欠发达局面。当时内蒙古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是:开发层次低,结构性效益差,产品竞争力弱;开发与转换不配套,综合利用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低水平重复现象普遍,资源破坏、浪费严重,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加快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势在必行。同时,推进资源转换也面临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主要是:市场需求大,主要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开发前景广阔;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生产潜力较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确立,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注入了活力;国家重点建设逐步西移,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这一系列综合因素,使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提上了内蒙古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资源转换战略的提出及丰富发展

内蒙古资源转换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这一战略思想首次正式提出,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上。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和沿边开放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自治区六届二次全委会进一步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第一个就是资源转换战略。资源转换战略明确了推进资源转换的指导方针:“坚持开发和转换并重,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积极主动地利用国际国内的两种资金和两个市场,动员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改变封闭型初级资源转换的状况,逐步向开放型资源综合转换模式过渡;注意解决好支援国家建设与增强地方经济活力的关系,实现与优势地区的优势互补。”自治区党委六届三次全委会在研究制定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时,明确提出以资源转换战略为重点,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确定了重点发展产业及发展目标,并写入“九五”规划。根据自治区党委第六次党代会、六届二次、三次全委会议和“九五”规划精神,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九五”资源转换战略规划》,明确了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目标、原则、重点和举措。

到20世纪末,国家正式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实施资源转换战略面临的形势更加有利,机遇更加良好,优势更加明显。一方面,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发展。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内蒙古时指出,要“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们国家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内蒙古科学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温家宝多次亲临内蒙古视察,就内蒙古加大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另一方面,国内外发展的大背景更有利于内蒙古加快资源转换步伐。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国家进入新一轮快速经济增长期,能源重化工业发展势头迅猛,资源能源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鼓励西部地区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200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贯穿结构调整“一条主线”,加快实现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三大动力”,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五项重点”的工作思路。党代会报告特别强调:“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速发展,进一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努力在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形成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体,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工业生产方式,改变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开发方式。以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突出发展具有我区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支柱产业。“农牧业结构调整要与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结合起来,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主攻方向,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基地。”这些重要精神,为自治区加快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指明了方向。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等机遇,依托资源优势,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加速推进能源重化工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关于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6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化学工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新材料工业基地。

2006年11月,自治区召开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目标:提高“两个水平”,即提高协调发展水平,落实“五个统筹”取得明显进展,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效缓解;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达标。突出强调,要着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安全和环境保护相统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高水平拓展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高标准改造传统产业,高起点承接非资源型产业,努力促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在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上,除继续加快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外,重点加快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稀土高新、生物制药、信息制造为主的高科技等产业的发展。2007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七个转变”,其中强调:“着力提高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些逐步完善的发展思路,有力促进了内蒙古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二、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

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九五”时期和“十五”以来两个阶段。

“九五”时期的实施情况。《内蒙古自治区“九五”资源转换战略规划》提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要着力推进“两个转变”,即资源开发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变,资源转换由封闭型初级转换向开放型深度转换转变。着眼于实现这“两个转变”,采取了五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加大农牧业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种植业主要抓好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为重点的深度开发,以增加土地利用率为主的广度开发,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促进油、糖、蔬菜、水果等产品的开发。粮食生产按照稳增总产、主攻单产的方针,重点改造中低产田,适度开发宜农荒地,主要是东部垦区和巴盟乌兰布和区域宜农地。畜牧业主要是立足草原资源、加快粮食和秸秆等饲草料资源的转换利用,在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同时,以农区畜牧业重点,促进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培育和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管理先进、品质优良、效益较高的现代畜牧业基地。

第二,加快发展以食品、医药、毛纺、皮革为主的轻纺工业,不断提高农畜产品资源的转换增值水平。食品工业在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积极开发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和饮料制品等。粮食加工搞好以食用为主的面粉加工,逐步使区内优势面粉加工向专用化方向发展,扩大专用面粉的生产,同时充分发挥自治区杂粮资源优势,发展多样化的营养食品。乳品加工业在建立稳定、高产、优质、集中的奶源基地的同时,通过联合、兼并等措施推进企业重组,培育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毛绒加工主要以已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企业结构调整,组建企业集团,形成合理分工、协作配套的生产体系,稳定提高现有羊绒衫、精纺制品等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大力发展以高档毛绒面料为主的服装加工业,不断提高成衣比重,毛绒为主的纺织工业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皮革、皮毛加工着力提高已有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林产加工抓好原木加工,尽量减少原木直接输出量,积极开展对林区丰富的小乔木、灌木和造材剩余物资源的加工转换,主产区积极开展森林资源的深度加工,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木桨和人造板材,发展林产化工。

img52

投资28亿元的乌拉山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

第三,大力发展电力工业,促进煤炭资源的加工转换。依据市场需要,开发煤炭资源,发展煤炭采选业。在集中开发条件较为成熟的骨干矿区,对地方国营煤矿和乡镇集体煤矿进行改造,将自治区地方工业和市场亟需的优质炼焦煤和优质无烟煤的开发生产作为地方煤矿生产的重点。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的二次能源转换,以电带煤,以煤促电,并鼓励社会多方办电。在自治区西部黄河两岸靠近煤源地区,中部沿集通铁路及锡盟胜利煤矿和靠近水源地区,东部伊敏、宝日希勒、霍林河、元宝山、扎赉诺尔等大型煤田附近,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坑口、路口火力发电群,形成东、中、西部三个大型火电基地,同步进行电网建设以畅通输出通道,积极占领东北、华北电力市场。促进煤炭资源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方向转化,发展型煤加工、炼焦(铁合金焦、冶金焦铸造焦)业等。加快新油气田的开发建设进程,提高全区原油加工能力及天然气产量。

第四,积极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加工业,努力延长产业链条。原材料工业主要以包钢和东、西两大有色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区内加工、制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深度加工、多次增值水平。矿山的开发坚持与重点冶炼企业的改造、扩建同步进行,集中力量进行了大中型矿山的扩建和新建。包钢以先进技术和科学检验为手段,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管材、板材等产品的生产。优先发展铜、铝金属,重点发展铅、锌冶炼。在冶炼布局上,主要建设东西部两大有色金属基地,西部以铝、铜冶炼为重点,东部以铅、锌冶炼为重点,逐步推进冶炼企业向多金属综合冶炼、大型化、高效益型发展。加强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促进稀土工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机械工业以重型汽车为龙头,围绕钢铁、有色金属的深度加工,不断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后续加工能力。

第五,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能耗的水泥、玻璃、陶瓷等建材工业和氯碱、硫化工业。水泥工业主要增加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生产,建成了乌兰水泥厂、蒙东水泥厂等大型水泥企业。玻璃制造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生产多种系列深加工产品和特种玻璃及玻璃纤维,积极生产出口创汇产品。利用丰富的高岭土、紫砂土和石英砂等资源,以中西部为中心,建设大中型建材骨干企业。化学工业积极发展盐碱化工、硫化工、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大力推动企业的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产品结构实现由原材料型向原材料与深加工并重的方向转变。到“九五”末,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冶金、化工等优势产品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5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涌现出鄂尔多斯伊利、鹿王、仕奇等全国驰名品牌。全区钢产量由355.36万吨上升到423.6万吨,生铁产量由345.78万吨上升到440.84万吨,成品钢材由257.77万吨上升到378.91万吨;全区原煤产量由7055.21万吨上升到7247.29万吨,洗煤产量由476.12万吨上升到650.54万吨;全区发电量由278.54亿千瓦小时上升到439.22亿千瓦小时,达拉特电厂、伊敏电厂、丰镇电厂二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区10种有色金属产量由9.46万吨上升到18.98万吨,其中,铝产量由8.4万吨上升到14.56万吨;全区化肥产量由17.35万吨上升到35.54万吨,烧碱由10.32万吨上升到15.75万吨,纯碱由23.69万吨上升到52.88万吨,电石由15.4万吨上升到35.46万吨;水泥产量由349.27万吨上升到630万吨,平板玻璃达到371.58万重量箱,釉面砖由277.51万平方米上升到303.2万平方米;木材产量由“八五”期末的504.35万立方米下降到321.65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由20万立方米上升到24.33万立方米;乳制品的产量由3.03万吨上升到6.65万吨,啤酒产量由31.69万吨上升到40.5万吨,食用植物油产量由22.03万吨上升到23.81万吨,资源开发转换取得积极成果。

“十五”以来的实施情况。“十五”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内蒙古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

第一,做绿色特色文章,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围绕农牧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一是积极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主要是提高三个比重:着力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和农区畜牧业在整个畜牧业中的比重,积极推进牧区畜牧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着力提高绿色、特色种植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绿色,就是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充分发挥内蒙古绿色资源宝库优势,认真落实国家农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绿色、有机、安全农畜产品,以绿色安全品牌提升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色,就是在继续巩固和提高已有的市场份额较大的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和发展具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其他新兴产业,加快特色农牧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努力形成多元化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拉长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使农牧业真正成为致富产业。

img53

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伊利液态奶生产车间

二是大力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农牧业产业化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对发展龙头企业、强化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着力扶持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搞配套,加快发展流通型、服务型龙头企业,努力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和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加快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生产型企业向复合经营型企业转变,培育更多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优质农畜产品的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了一批生产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引导龙头企业同农牧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降低农牧民经营风险,提高农牧民生产收益。目前,全区已有29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3个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创造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和品牌的发展壮大,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信赖,极大地提升了内蒙古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了内蒙古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积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坚持把促进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农牧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加强农牧业技术研发和集成,加快开发应用多功能、经济型农牧业装备设施,推进农牧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和避灾型农牧业,不断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注重农牧业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发展节约农牧业、循环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不断提高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2008年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41%,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26%,进入全国中级机械化水平省区行列。

第二,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把资源转换战略的基点放在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上,着力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一是坚持“积极、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资源。积极,就是要用足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好的特点,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资源和能源发展的战略大局,加快开发利用进程,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既为国家多做贡献,又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科学,就是要用好资源条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优化配置资源,鼓励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加工转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增加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技术含量、环保含量和附加值,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争取最大的综合效益。合理,就是有度、有序地利用资源条件,有度是指反对僵化停滞的资源保护观,闲置资源,更反对过度消耗和浪费资源的片面发展观,耗竭资源;有序是指要在规范地保护资源的过程中发展经济,在规范地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img54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

二是努力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做大,就是要做大产业规模,在同行业内占有较大的产出份额;做强,就是要提升产业档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特色,就是要根据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体现产业特色,突出差异性,避免与沿海地区的产业雷同和低水平竞争;优势,就是要在产业培育方面发挥后发优势,坚持高起点,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不接受落后生产力转移,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力,逐步形成产业优势。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多元,就是在大力发展和提升资源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非资源型加工业,努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构筑多元化支撑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延伸,就是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逐步由主要生产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转变到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的终端产品。自治区明确规定,没有下游产业的单纯煤炭企业不予审批,目前煤炭转化率已接近50%。推进产业升级,就是切实抓好“上大、压小、引新”和节能减排工作。“上大”,就是着力培育和发展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走大产业的发展路子。“压小”,就是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小煤矿、小电厂、小水泥、小电石、小焦炭等落后生产能力。“引新”,就是立足高起点,加大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力度,使新上项目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努力达到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同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规划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各个环节,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四是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支持等途径,着力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模化、高效化加工转化资源的大项目。坚持项目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坚持严格的产业政策,提高新上项目在技术、规模、环保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重大项目,促进了资源深度转换。2002年至2008年,全区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建成亿元以上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500多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达到380项,百亿元以上的11项。现已建成2个世界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现代化矿井,10个煤矿进入全国安全高效矿井行列,平均单井生产规模水平居全国第1位;全区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全部装机的70%,其中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35%。

五是坚持走集群化、基地化、园区化的发展路子。不断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积极整合资源配置,推动工业要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条件好的地区集聚。根据各地资源状况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大型产业基地。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既注意抓好大企业和骨干企业,又按照集群化发展的要求,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建设了一批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初步完成了大型煤炭、煤电一体化、煤化工和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布局,规划布局了2个亿吨级、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基地,4个煤化工产业基地、4个冶金、有色工业基地。投入重点园区建设资金90多亿元,建成各类园区43个,其中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园区20个。重点开发区对全区工业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19.6%提高到2008年的31.5%。

六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围绕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重点难点问题,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实施科技强区纲要》和《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意见》等文件,有重点地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把科技、专利与资源利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煤炭、冶金、农畜产品、生物制药等富集性资源和稀土等垄断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加大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力度,培育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运用高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延伸,有效提高资源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全区已建成一批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国内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能源工业拥有世界最大的井工煤矿、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和亚洲最大的火电站群;冶金工业拥有国内最大的重轨、高压锅炉管、合金铝生产基地和第一条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化学工业拥有世界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套煤基烯烃、国内第一套煤制乙二醇装置,国内最大的电石法PVC、天然气制甲醇等项目;农畜产品加工业拥有全国最大两家乳制品企业和世界最大羊绒制品企业;装备制造业的特种汽车、风力发电机制造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高新技术拥有国内最大的稀土研发基地。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研发机构为平台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取得积极成果。拥有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试验94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试验室1个。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和29%。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8%。

七是积极培育强势企业和知名品牌。把培育强势企业和知名品牌作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承载和支撑。推进煤炭、钢铁、有色、肉乳制品等行业企业的兼并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通过兼并重组保护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集中生产、集约经营、集群发展。抓住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调整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生产力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转移,加快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实施“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和“一个园区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为抓手,下大力推动产品结构向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实现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以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为重点,大力研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的品牌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2008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4户,培育了3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4个中国名牌产品,235个内蒙古著名商标和187个内蒙古名牌产品。

第三,加强资源勘查和保护工作,为推进资源转换提供支撑保障。

一是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抓住国家重视资源勘查的机遇,加大勘探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重点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金、银、铜、铅、锌及国家紧缺的钾盐、铝土矿、稀土等矿种的勘查,开展国家大中型煤炭后备基地的详查、勘探工作,同时兼顾重要成煤盆地的普查找煤工作。建立商业性矿产勘查开采新机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矿产资源开发规划,通过招、拍、挂等形式,推进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的有偿出让。

二是加大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依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和各地的资源状况,科学确定各类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布局、结构和时序等,防止一哄而起,杜绝无序开采和过度开发,使资源优势得到持续发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富集地区,从纵向上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上以矿产资源开发带动其他产业特别是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走依托资源而不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路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把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收益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地生态环境、水资源的合理承受能力,科学确定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式,防止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开发资源,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矿业秩序。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配置。按照“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矿产资源配置方针,对煤炭资源实行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特别是控制大型煤炭基地的配置权,按照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将资源配置给优势企业,确保资源开发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对分散型小煤田及非煤资源,坚持市场化配置原则,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矿业权。完善矿业权流转机制,依法规范矿业权市场,建立矿业权市场交易平台,制定严格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不合理圈占资源的问题,严厉打击非法倒卖矿权、炒卖资源的企业和个人,坚决杜绝资源开发中的投机行为,坚决防止形成一两个大企业垄断经营的局面。采取大矿兼并小矿、小矿联合做大和开采冶炼企业上下游间重组整合的模式,加快推动煤炭、铁矿和有色金属资源整合,提前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小煤矿整顿任务。在全国率先实施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组建了地矿、有色和煤田3个集团公司。

四是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工作。着力改造提升能源、冶金、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和重点耗能排污企业,使这些产业和企业向低耗能、低排放型方向转变,提高产业素质和能力。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五小”企业进行引导和强制性约束,要么改造升级、达到国家要求,要么退出市场、逐步淘汰。2003―2007年,关闭小煤矿1215处,各类非煤矿山1945处。建成7个国家级和20个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目前,全区煤矿单井规模达到90万吨,机械化采煤量占总产量的85%,煤炭综合回采率达到60%,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055,居全国领先水平。工业能耗呈逐年降低态势,2008年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5.26%,主要污染物排放“双降”,进入全国减排第一序列。

三、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成效和经验

通过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内蒙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到200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2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3位,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和5个净调出省区之一,每年可为国家提供100多亿斤商品粮、200多万吨牛羊肉、900多万吨牛奶。畜牧业占农牧业比重达到45%,农区畜牧业占全部畜牧业的70%,从2005年开始,全区牲畜存栏连续4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农区牲畜存栏头数占全区牲畜存栏总头数由2001年的20.9%上升到2008年的70%多。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达到61%,全区有机农畜产品达到226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517个,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达到851个,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2008年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21个,销售收入达到1852.9亿元,是2002年的5倍多,总量居全国第6位。

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能源产业方面,煤炭产量达到4.65亿吨,是“九五”末的6.6倍,电力装机容量从2002年的1034万千瓦增加到4881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发电量达到2114亿度,发电量是“九五”末的4.8倍。化学工业方面,化肥产量达到89万吨,是“九五”末的2.5倍,甲醇产量达到103.4万吨,聚氯乙烯产量42.7万吨。冶金建材工业方面,粗钢产量1211万吨,是“九五”末的2.9倍,钢材1047.34万吨,是“九五”末的2.8倍,10种有色金属166.9万吨,是“九五”末的8.8倍。平板玻璃1458.32万重箱,是“九五”末的3.9倍。装备制造业方面,载货汽车产量25245辆,风电设备125台(2007年仅2台)。农畜产品加工业方面,乳制品产量355.9万吨,是“九五”末的53倍,鲜冻冷藏肉58万吨,羊绒衫1107.8万件。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医药制造实现产值36.2亿元,稀土化合物产量22.6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6.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450.25亿元,年均增长32%。资源转换战略的大力实施,极大地带动全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从2002年到2008年,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七年全国领先,总量由1940.9亿元增加到7761.8亿元,由全国第24位前移至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4638美元,居全国第8位;地方财政收入由132.9亿元增加到1107.3亿元,由全国第25位前移至第17位,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居全国第8位。三大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9.3:38.9:41.8演进到11.7:55:33.3,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的重大转折。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4431元和4656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4倍和1.2倍,在全国的位次分别由2002年的全国第29位和第22位前移至第9位和第14位。

各地在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中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98个、过10亿元的30个。优势地区通过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实现了率先发展,呼包鄂3市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159.1亿元达到2008年的4679.37亿元,增长了3.03倍,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甚至接近40%。3市财政总收入从119.34亿元提高到605.15亿元,增长了4.0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306.87亿元增加到1846.71亿元,增长了5.02倍。三市人均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8651元增加到69454元,用五年时间从人均2253美元跨越到1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到4.0:52.1:43.9,城镇化率达到67.2%,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内蒙古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成功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找准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准确定位、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实践证明,加快资源转换,必须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地区实际。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鼓励西部地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为内蒙古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找准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大力发展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有力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二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必须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要素,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内蒙古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和装备等,没有实现大规模、高层次开发利用,资源型产业发展不快,层次较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在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中,通过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把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以大开放促进了资源型产业的大发展。近年来新上的大项目,建成的大企业大集团,绝大多数都是靠引进发展起来的。

三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必须始终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内蒙古在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过程中,坚持科学的、辩证的资源观,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必须坚持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大力促进产业多元。培育和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对资源富集地区来说,既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的现实需要,更是应对资源枯竭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内蒙古抓住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机遇,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化工设备及配件、风力发电设施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稀土、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伏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迅速发展,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资源型产业单一支撑的局面正在改变。

五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必须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内蒙古把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作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根本原则,把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根本举措,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通过技术跨越带动产业跨越,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中共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贺雪枫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