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院士课题组被质疑学术造假

院士课题组被质疑学术造假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祝国光最后统计,迄今为止,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造假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论文已经发现了14篇。面对质疑,浙大于去年11月13日将贺海波解聘。李连达院士也发表声明称,贺海波的造假论文,不是他指定的课题,“他如何剽窃、造假、投稿等,事先我一无所知,直至最近被揭发后我才知道”。李连达自己承认,这次出现课题组博士后论文造假事件,和他本人兼职太多、分身乏术也有关系。

案例五 院士课题组被质疑学术造假

一、案例呈现

2009年2月3日、4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今日早报》分别报道,2008年5月,德国《NSA药理学》杂志刊登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其他作者包括浙大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没想到,这篇文章却因为另一篇文章的发表而出现了“穿帮”的镜头——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2008年第60卷刊登题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作者同样是以上述3人为首的6人。其实验过程和目的与上述文章所反映的情况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者针对的是慢性心肌梗塞,后者针对的是急性心肌梗塞,但是实验数据竟然高度一致。

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对此分析说,两个不同的实验,获得的数据却相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要么是只做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原封不动地拷贝了另一篇论文的数据;要么两个都是假的。”

顺藤摸瓜,一系列发表在其他国际学术杂志上的“克隆”文章也被一一曝光。据祝国光最后统计,迄今为止,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造假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论文已经发现了14篇。

面对质疑,浙大于去年11月13日将贺海波解聘。浙江大学向记者发来一份《情况说明》称:“论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连达院士所带的博士后贺海波个人行为,其他作者并不知情。”李连达院士也发表声明称,贺海波的造假论文,不是他指定的课题,“他如何剽窃、造假、投稿等,事先我一无所知,直至最近被揭发后我才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2月3日、《今日早报》2009年2月4日。

二、案例讨论

1.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该案例中,院士课题组的学术造假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院士造假的原因是什么?他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案例点评

学术造假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令人震惊的是代表着国家最高学术权威的院士课题组居然也被“怀疑造假”,而且造假的竟然是人命关天的医药领域。其结果是造成了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缺失:一方面,科学研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而迄今为止,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造假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论文已经发现了14篇,这无疑是对科学精神的践踏和亵渎;另一方面,院士课题组在医学实验中随意采集数据,既没有遵守严格的科研伦理准则,又违背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学术造假的原因。从主观方面分析,造假者的急功近利是学术造假的主要原因。一些院士由于种种原因兼职过多过滥,比如,李连达除担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一职外,还兼任了广州白云山的学术顾问。李连达自己承认,这次出现课题组博士后论文造假事件,和他本人兼职太多、分身乏术也有关系。针对院士兼职过多的现象,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表示,少数院士对院士称号的荣誉和责任认识不够清晰,个别院士存在兼职过多过滥、福利待遇处理不当等问题。尽管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已引起社会不满,严重影响了院士队伍的声誉。从客观方面分析,不言而喻,管理部门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是学术造假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会、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评价机构都是以行政导向为主,高校浓厚的行政色彩使原来学术气氛浓重的大学校园不可避免会出现学术腐败和教育腐败的问题。

遗憾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我们往往在经济上强调科学发展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神圣的科学研究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致造成科学研究本身违背科学规律,甚至弄虚作假的丑闻。今天,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必须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研究自身的规律,力戒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和行政主导下的形式主义。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2.本案例适用于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问题。

(作者 张本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