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和谐思维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和谐文化,其中包括和谐思维。和谐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之处,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以和合为目标,以和谐为原则,以和睦为标准,以和气为态度。那么如何做到和谐思维?这里谈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是要抛弃“冷战”思维,树立共赢理念。“冷战”思维就是把别人都看成是对手甚至敌人,充满着对他人的猜忌、防范的心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某些猜忌和防范,往往会引起更多的猜忌和防范。与此不同,共赢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作家蒋子龙在《2007年的绝招》一文中写道:“去年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安踏掌门人丁志忠,讲出了他成功的原因:‘51∶49,是父亲教给我的黄金分割比例。他很早就告诉我,你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只留49%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与信任。’”[1]可以说,团结是双赢,是共赢;不团结则两败俱伤,甚至多败俱伤。合作是双赢,是共赢,不合作是得不偿失。
二是要走出自我中心,学会换位思考。走出自我中心,就是要知道这个社会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就是要真正从内心深处承认他人的存在,就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做事情不能一厢情愿。生活中的人不可能人人完美,生活中的事也不可能事事如意。如果我们因此而烦恼、而郁闷,我们就没有走出自我中心。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以快乐的心情愉悦地接纳我们所遇的人、我们所遇的事、我们所遇到的环境,不就达到了心灵愉悦的境界了吗?走出自我中心,就要换位思考,要充分地考虑他人的反应。我们如果要做一件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事情,事前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处在对方的处境,对我这一行为将会有什么感受。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提醒人们要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人的感受。与人相处,即使有理我们也不妨让三分,无理就更不能强词夺理了。
三是要克服“迁怒”习惯,增强包容精神。迁怒是孔子用过的一个词。孔子赞扬他的学生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迁怒,就是把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怒气发泄到其他人的头上。迁怒会造成一连串连锁反应,被迁怒者还会再迁怒,所以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迁怒虽然是常见的,但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尽量克制迁怒情绪。有一篇短文,讲一个人每天下班回家走到家门口时,总是停顿一下,整理一下衣服,深呼吸一口气,振作一下精神,然后微笑着进门。把烦恼留在门外,把微笑带进家里。当然,要做到不迁怒也很难,所以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努力去克制迁怒,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人的迁怒予以宽容。台湾学者南怀瑾讲过一则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有名的好搭档。德国当时之所以会强盛,不但是俾斯麦这个首相行,同时也因为有这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中,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砸坏,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了?”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正是这种宽容的胸怀,成就了他的事业,成就了当时德国的强盛。[2]
四是要辩证对待问题,培育阳光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是阴暗的,就不可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一个人的心态如果是阳光的,就容易与别人和谐相处。“白发才女”张允和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快乐地生活着。她的幸福源自其“三不原则”:“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3]我还想再加上一句:不拿别人的过失折磨别人。台湾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文章,叫《常想一二》。讲的是有朋友请他题字,他写了“常想一二”四个字。朋友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4]我们如果身处困境,也不妨多想想这一二成的好事,以健康愉快的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以健康愉快的身心与人相处。
【评论选摘】
评论一:太好了!偷转了。嘿嘿!
评论二: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只留49%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与信任。和谐思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学习!转载您的这篇博文,便于自己经常学习,不断反省,提升自我。
评论三:要爱人如己。
评论四:喜欢你具有哲思的文字,我会常来学习!
评论五:博文很值得一读,读来收获良多……
【注释】
[1]蒋子龙:《2007年的绝招》,《解放日报》,2008年1月25日。
[2]练性乾编:《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2-193页。
[3]阎晓虹:《白发才女张允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6月21日。
[4]林清玄:《常想一二》,《青年博览》,200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