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的“勇”是侧重人的内心锤炼还是外在行为

儒家的“勇”是侧重人的内心锤炼还是外在行为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所说的勇,是人内心的一种品德——一种直面负面行为的勇气,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从儒家先贤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期望实现的“勇”,是一种个人行为的正确呈现。而这种行为,是建立在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基础之上的,它的侧重点不在内心锤炼上,而在行为呈现上,即让这种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

子思在《中庸》中,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用来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子思还指出:“知耻近乎勇。”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所说的勇,是人内心的一种品德——一种直面负面行为的勇气,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比如,当自己犯错误或冒犯他人时,有勇气承认和承担;当自己遇到不仁不义的行为时,敢于挺身而出,进行指正。

具体来说,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见义勇为。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说,见到该当自己去做的事而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在《论语·阳货》篇中也有类似的话:“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凭着一股勇气而为所欲为时,他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将自己的幸福置于他人的痛苦之上,最终必然导致人际间出现摩擦纠纷,甚至引来争斗。比如说,有人看到别人的财物起了贪心,想据为己有,这时他如果鼓起勇气让这种贪心得逞,那么,他的行为就属于盗窃,这样得来的钱财就属于不义之财,这样的勇必须受到惩处。

第二,把勇建立在礼之上。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写道:“勇而无礼则乱。”意思是说,有勇气做事,但如果不遵守礼仪的话,就会造成错乱。这里面的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儒家期望恢复社会有序状态的一种手段。比如说,《礼记》中规定:不要窥探他人的隐私,不要随便地与别人套近乎,不要揭他人的老底,不要有嬉笑侮慢的神态。只要严格做到这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际纠纷,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不这样做,把勇气建立在打破这些规则之上,那么结果必然是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排斥,甚至引发争斗。

第三,把勇建立在仁德之上。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意思是说,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必须要有勇气施展仁爱行为,而一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铤而走险的人,是不能指望他以仁爱示人的。儒家非常推崇把勇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在儒家倡导的孝道中,最能体现这种勇气。孝,实质上是一种仁爱的体现。但是,当父母出现明显的过错时,作为子女该怎么办呢?正确的做法是有勇气提出来,并奉劝父母改正。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听不进劝说,仍然应该孝敬他们,不忤逆他们,没有怨言地为他们付出。

第四,把勇建立在学识之上。《论语·阳货》篇中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意思是说,光有勇气而不勤学好问,就会被假象蒙蔽而造成错乱。所谓无知者胆大,无知的形成,就是源于自身的见识短浅。那么要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唯有勤学好问,通过学习长见识、增才干来改变。

从儒家先贤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期望实现的“勇”,是一种个人行为的正确呈现。而这种行为,是建立在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基础之上的,它的侧重点不在内心锤炼上,而在行为呈现上,即让这种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