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的“敏行观”都有哪些体现

儒家的“敏行观”都有哪些体现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儒家一切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都是达到“君子”,甚至“贤者”“圣人”的境界。“敏行观”在这一点上与“敬事观”达成了一致。之所以敬事,是因为要很好地完成“敏行”。这话说得很严重,因为儒家把“巧言令色”直接作为评判小人的标准,若“敏行”不足,就会被视为怠惰、懒散,是不成器的表现,与君子的标准大相径庭,所以是很令人鄙视的事情。

论语·里仁》篇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说话要谨慎恭敬,行动起来要敏捷干练。儒家倡导少说多做,对“巧言令色”的小人是嗤之以鼻的。

“敏行观”在《论语》中多有体现,比如《论语·公冶长》篇中有一则非常出名的故事: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孔子看到学生宰予大白天在睡觉,便生气地说:“真是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烂泥扶不上墙,本身就是不成气候的东西,再怎么责备也成不了才,放弃他吧。”宰予听到这样的评价,立刻改了白天睡觉的毛病。由此可见,孔子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是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就像孔子之所以对颜回评价极高,并不是因为颜回有什么想法,而是通过数十年的观察,孔子发现颜回每天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住的地方很简陋,但他依旧不改初心,怡然自得,可谓“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而得出结论——颜回是一位贤者。

“敏行”从广义上来讲是勤于行事,重视行动;从狭义方面来看,则更多是指学习上的要求。比如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勤学慎思是好学的基本要求。而儒家一切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都是达到“君子”,甚至“贤者”“圣人”的境界。而先做后说是做君子的必然要求。子贡曾经问孔子怎样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倘若只说不做或者没有做到,则是应该感到羞耻的一件事情。再从另一个角度举个例子,在《论语·公冶长》篇中,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这个人虽然有仁德之质,但不擅长辩论。孔子回应说,为什么要擅长辩论?给予别人的是口舌的伤害,令人讨厌,让人不知道他的仁德。何苦要擅长辩论呢?孔子的意思非常明显,口舌之能实在是无关紧要的,反而可能因为口齿伶俐而损害仁德之质。

“敏行观”在这一点上与“敬事观”达成了一致。之所以敬事,是因为要很好地完成“敏行”。在《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古人从来不把话轻易说出口,因为做不到是一件令人感到耻辱的事情。这话说得很严重,因为儒家把“巧言令色”直接作为评判小人的标准,若“敏行”不足,就会被视为怠惰、懒散,是不成器的表现,与君子的标准大相径庭,所以是很令人鄙视的事情。

孔子自身就是“敏行”的典范,他周游列国,不辞辛劳,屡屡受挫,也不曾更改自己的志向。他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见其志向的远大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气。总之,“敏行”是求学、生活、工作的必备素质,是潜意识指导下的行动,也是每个人奋斗的内在驱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