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复读“三遍”

反复读“三遍”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第一遍粗读、大脑已留下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再做精读。精读时要“慢”、要“细”、要“深”。“慢”就是要放慢读书的速度。“细”是要读准每个字,理解每个词,懂得每句话的意思。

●人物光影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气息荟萃的地方,塑造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著作有:《蚀》、《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茅盾精辟阐述了反复“三遍”的读书过程。

第一遍:粗读。对一本新书,要先粗略地读一遍,要“快、全、粗”。“快”是要粗粗地读,泛泛地读,很快把书读完;“全”是要了解全书的内容,留下初步印象;“粗”是对书中内容的字、词、句章不要仔细推敲、研究,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待日后再去处理。

第二遍:精读。在第一遍粗读、大脑已留下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再做精读。精读时要“慢”、要“细”、要“深”。“慢”就是要放慢读书的速度。“细”是要读准每个字,理解每个词,懂得每句话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要查字典、词典或参考资料,请教别人。最后,再像老牛“反刍”那样,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深”是要深入到文章里面去,把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字里行间的意思、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作特点、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都读透。理解文章强调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

第三遍:消化。消化读书过程,是从“情感上的感动”到“理智上的感动”的过程。在粗读和精读的基础上,弄通整个作品的意思,反复琢磨、仔细推敲,边读边思索,吸收书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还要学会识别书中的不足之处,能够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以此来激发自己思维想象的创造性,使学用结合,增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观察、判断和解决的能力。

茅盾的反复“三遍”学成技巧,适用于阅读各类书籍和文章。如果能认真掌握,就一定会受益匪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