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辅导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辅导策略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堪忧,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还在探索和完善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解决必须在父母、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得到实现。我校定期集中给留守儿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对行为、性格和情绪异常的儿童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学校还和社区携手合作,建立社区留守儿童家园,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辅导策略

唐孝春[1]

摘 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留守儿童,为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政府、学校、社会都在努力关爱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堪忧,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还在探索和完善中。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辅导策略

一、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这是网络百度百科中对留守儿童的解释。甘肃兰州理工大学高云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中》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指小学和初中”。[2]本文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3周岁以下的儿童,在学龄上指小学。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乡,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市教委主任周旭在2012年3月20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所做的《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养情况的报告》中指出:“2011年,重庆具有本市户籍的进城农民工350万人,到市外务工398万人。全市共有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107.41万人,占在园幼儿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6.94%。留守儿童中,学前教育阶段19.97万人,占学前教育人数的23.69%;义务教育阶段87.44万人,占义务教育人数的27.80%,其中小学54.36万人、占小学人数的27.81%,初中33.08万人、占初中人数的27.80%”。

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18%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的时间达到了半年,23%达到一年,17%达到一至三年,42%在三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有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是两三年的留守儿童了。其中在父母外出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父亲外出的占24%,母亲外出的占11%,父母亲都外出的占65%。有35%的留守儿童与妈妈或爸爸生活在一起,有13%的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有21%的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31%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其中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79%是文盲,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相差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更不会对儿童的心理进行辅导。

儿童在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老师与监护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儿童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相互配合、补充与协调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祖辈抚养者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的过程当中,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对儿童的管束难免会力不从心,也很难与儿童进行畅通的交流。老年人说话比较唠叨,儿童根本听不进去,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寄养在亲戚家中的留守儿童,其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就更加不利。亲戚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教,儿童也很难在这些亲戚家中找到归属感,总是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儿童产生矛盾。因此无论是祖辈抚养者还是亲戚代养者,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都只能是粗放型的,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往往被忽视,使得家庭监护的覆盖面不到位,家庭与学校对儿童心理辅导也无法协调起来,这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更加突出了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差,主要表现在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的留守儿童变得冷漠自负、不思进取,甚至出现严重的攻击行为;个别留守儿童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症状也比较严重。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里,生活上缺乏照顾,学习上无人问津,心理上孤独苦闷,安全上没有保障。因为与父母异地相隔,无法向父母倾诉他们的想法和情绪,只能默默地独自承受,这些原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失衡。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解决必须在父母、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得到实现。作为父母,在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应该经常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给他们建立自信并加强对子女心理上的关注。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老师们的关爱及同学们的友爱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良药。我校定期集中给留守儿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对行为、性格和情绪异常的儿童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学校还和社区携手合作,建立社区留守儿童家园,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作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上应该怎样做呢?

(一)开展“集体生日”活动

每位同学的生日都由班级报给学校,学校每月将本月过生日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所有的同学一起庆祝自己的生日,一起祝福他们有个幸福快乐的未来。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照顾到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心情,有效地化解了他们的孤单心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去,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二)开展“创文明小组、做文明儿童”习惯养成系列活动

结合学校正在承担的重庆市教科院批准立项的专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方案,在班级里开展“创文明小组、做文明儿童”系列活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热爱班级、爱护公共财物;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指导,比如不挑食,正确刷牙、多喝水以及文明就餐礼仪等生活常识的传授。让学生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有什么问题找老师解决,有什么心里话可以找老师诉说。

(三)完善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度

所谓“代理家长制”就是指依靠儿童身边的人组成关爱队伍,与留守儿童建立起帮扶关系,是一种因地制宜、投入少、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充满人性关怀的义务监护制度。

学校通过调查、上门走访、了解群众等形式,每学期开始前进行一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普查。对双亲外出并且托管人不能有效地进行管护的留守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学习、生活状况都及时建档,形成全面的个人电子档案和成长记录。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学校广泛动员和组织有扶助能力的社区干部、党员、教师,与无人管护的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成为他们的“代理家长”。通过三年的运行,学校完善了“代理家长”机制,建立了“代理家长”准入制度,对“代理家长”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要求都有一定的标准。完善“留守—代理”跟踪机制,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道德思想水平、健康状况、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考察记录,定期对儿童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成为“代理家长”能否继续代理的依据。对代理过程中有不良表现的代理人进行强制退出,保障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四)设立“知心话”信箱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很多儿童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形成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学校设立“知心话信箱”,让留守儿童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想要寻求的帮助、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做有助于老师了解班级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帮助。比如五年级的一个留守儿童在信中写道:“每天放学回到家,只有四壁高墙陪着我,没有爸爸大手的抚摸,没有妈妈温暖的怀抱……”一年级的留守儿童也用那稚嫩的小手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妈妈,我不要滑滑板,我不要新衣服,我只要你回来陪我,陪我睡觉,一个人睡觉,我好害怕……”针对这些“知心话”,学校的心理辅导员都会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加油,给他们分析。除了建立知心话信箱,学校还鼓励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父母在儿童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儿童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写信告诉父母,既有助于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求,又有助于父母了解儿童,更重要的是能加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儿童体味父母对自己的深沉的爱,有效化解儿童对父母的不公正的怨恨。

(五)设立亲情聊天室

学校设立了亲情聊天室,让学生打电话与父母交流。打电话前,老师先做好留守儿童的指导工作。他们打电话,往往父母还未听其言,就先闻其哭泣声,说了半天,事情没说清楚,从头到尾都是哭声夹杂着话语,弄得父母误以为儿童在校受了天大的委屈,自己也不能安心在外打工;有的儿童开口就向父母要东西;还有的儿童开口就埋怨自己这边怎么怎么不好等。对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使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成为愉快的交流,成为有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对于高年级的留守儿童,我们教会留守儿童视频聊天,指导孩子与父母进行视频对话。当孩子看到几年未见到的父母时,往往是泪流满面,声音哽咽。但经过进一步的聊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劳,体会到家长的不易,从而消除留守儿童和父母的陌生感,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六)建立情感宣泄室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很多留守儿童比较敏感,看到别的同学有家长接送,下雨时有父母送伞,生病时有父母嘘寒问暖,可以跟父母撒娇,可以和父母一起玩,他们有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在受到一些委屈时,总觉得是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而受了欺负,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时,我们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正确发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实践证明:大声喊出来就是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学校建立了情感宣泄室,只要儿童觉得委屈,就可以到这里来,将自己的不满和委屈大声地喊出来,不会被别人听见。还可以找自己最好的同伴或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倾诉,把平时在班级里与同学发生矛盾的事情在同学或辅导员面前说出来,大家以平和的心态,互相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互相理解,把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消解掉,互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心情舒畅。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和明天,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安康和谐社会。

【注释】

[1]唐孝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大山小学.

[2]高云,留守儿童雷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教育学研究,200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