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断,是指推测断定;想像,是指对原有形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推断和想像着眼于开发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思维活动。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想彼、由因推想果、由已知推想未知、由现在推想未来等。“例二”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考点释义

推断,是指推测断定;想像,是指对原有形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推断和想像着眼于开发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思维活动。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想彼、由因推想果、由已知推想未知、由现在推想未来等。它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的考查体现由过去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

本考点仍是考查学生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级,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也提出了考查要求。本考点学习的重点是:能准确判断文本信息与推想的新信息之间是否存在表与里、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果、原因与结论等关系。学习难点是:能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能对文本与选项信息的各种关系作出恰当的推理,能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创造性地阅读和诠释。

本考点全国卷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的,为保证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想像思路的一贯性,我们有必要从干扰项设计的角度来探讨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可从以下几点来学习:

第一、强加因果,有悖逻辑。有时题目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结果所推的原因或由原因所作的结论是错误的。

第二、断章取义,架空分析。有时题目在设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分析,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第三、以假当真,超前肯定。有时题目无视原文信息有“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的词,“三”、“五”、“七”、“九”等表虚数的词,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已然”、“未然”混淆,或“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当真,超前肯定,言过其实。

第四、无根无据,有意曲解。有时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出现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或出现一个表述无误的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找到相关依据,或者抓住文中某一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

第五、偷换概念,瞒天过海。有时题目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中相关信息的词语,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以期瞒天过海,引人入彀。

做此类题,通过破译干扰角度,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突破障碍,顺利选出答案。

试题示例

例一: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例二: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第23题

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例一”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能力层级:C级。A项中的干扰角度属于偷换概念,瞒天过海。文中邴原十一岁丧父,“家贫,早孤”,他羡慕上学的童子一“不孤”,二“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邴原哭泣的原因是孤苦无依,不能上学,而不能偷换成“家境贫寒”,且没有“时常”哭。B项中说“孙崧的学问更大”。属无根无据,有意曲解。文中,孙崧承认“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连孙崧也对郑君崇拜至极,且邴原在文中也申述了换老师的原因是:“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可见,邴原求学于孙崧是因为人各有志,各人打算不同,而不是孙崧的学问更大。C项在于理解原文:“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原意是说,所以才有登山而采玉石的人,有下海而采珍珠的人,难道可说登山的人不知海的深度,下海的人不知山的高度吗?一言以蔽之,人各有志,何必强求!选项中说“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属于断章取义,架空分析。因此,A、B、C三项推理有误。D项是对文末“乃藏书于家而行”一句所作的推断。前文有“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一句,是说邴原认为请求老师启迪学问,志向高远的人才能通达。可见,邴原对求学有更深刻的认识。答案选D。

做此题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作多方比较,判断选项干扰的角度,从而剔除错误项,这样才能答对。

“例二”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在上海卷中以表述题的方式呈现。原文中周人谈了自己“仕数不遇”的原因,只不过是用现象表述的。年少时,人君好用老;后主用武,待武艺兵法学成,武主又死了;少主刚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周人始终投主所好行事,一生忙忙碌碌,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能推断出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答案是:学习本领不专一,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决定自己的行动。

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原文,善于从现象看到本质,从表面推知深层。

模拟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

员半千本名余庆,晋州临汾人。少与齐州人何彦先同师事学士王义方,义方嘉重之,尝谓之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丧毕而去。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属频岁旱饥,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子良不从。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怀州刺史郭齐宗大惊,因而按之。时黄门侍郎薛元超为河北道存抚使,谓齐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一尉,岂不愧也!”遽令释之。寻又应岳牧举,高宗御武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曰:“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半千越次而进曰:“臣观载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地阵,山川向背;人阵,偏伍弥缝。以臣愚见,谓不然矣。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善用兵者,使三军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阵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战?”高宗甚嗟赏之。及对策,擢为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仍充宣慰吐蕃使。及引辞,则天曰:“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烦卿,宜留待制也。”即日使用入阁供奉。前后赐绢千余匹。五迁正谏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初,卒。

(1)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员半千本名余庆,后改名半千,因为他的老师王义庆认为他是很难得的人才,是五百年间才出现的一个贤人。

B.员半千曾受到河北道存抚使薛元超的赞赏,因为他劝县令开仓救灾而不听,后随机应变,趁县令不在时开仓发放灾民粮食。

C.员半千在唐高宗询问应举人军事问题时,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作战时的三条基本原则,由于见解新异,又合情理,受到皇上称赞。

D.员半千后来被武则天留任,又受到重用,是因为他任宣慰吐蕃使时,被引见告别时的言行引起武则天的重视。

(二)

陈瓘字莹中,闽人。有学问,年十八登进士甲科。绍圣初用章惇荐,为太学博士。先是惇之妻尝劝惇无修怨,惇作相,专务报复,首起朋党之祸。惇妻死,惇悼念不堪。莹中见惇容甚哀,谓惇曰:“公与其无益悲伤,曷若念夫人平生之言?”盖讥惇之报怨也。惇以为忤,不复用。曾布为相,荐莹中为谏官,为都司。蔡卞据王安石《日录》改修《神宗实录》,曾布亦主熙宁、元丰之政。莹中上布书,谓卞尊私史以压宗庙,及论时政之不当。时布又以为忤,出之。莹中为谏官时,为上皇极言蔡京、蔡卞不可用,用之决乱天下。蔡京深恨之,屡窜谪。例用赦放归,犹隶通州。一日,莹中之子走京师,言蔡京事。诏狱下,明州捕莹中甚急,士民哭送之,莹中不为动。既入狱,见其子被系,笑曰:“不肖子烦吾一行。”蔡京用酷吏李孝寿治其事,孝寿生厅事帘中,列五木于庭,引莹中问之。莹中从容曰:“蔡京之罪,某实知之,不肖子不知也。”多求纸自书,孝寿惧,以莹中为不知情,即日放归,再隶通州,其子配海上。莹中撰《尊尧集》,今行于世。靖康初,不及大用以死,特赠谏议大夫。

(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章惇推荐陈莹中做了太学博士,但陈莹中还是敢于借机讥讽章惇在政事上报复仇怨的做法。

B.曾布推荐陈莹中做谏官,陈莹中议论曾布主持朝政不当,因而遭到曾布的迫害而流放。

C.陈莹中向皇帝极力进言蔡京、蔡卞不可用,受蔡京忌恨,多次被流放,最后依照惯例因赦免而放归。

D.陈莹中儿子到京城说蔡京的事,陈莹中因此被捕,但他毫不畏惧蔡京的淫威而书写蔡京之罪。

(三)

御史大夫萧瑀劾(李)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帝召让之,靖无所辩,顿首谢。帝徐曰:“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不赏而诛,朕不然,赦公之罪,录公之功。”乃进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户至五百。既而曰:“向人谮短公,朕今悟矣。”加赐帛二千匹,迁尚书右仆射。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谕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不可不听。”顷之,吐谷浑寇边。帝谓侍臣曰:“靖能复起为帅乎?”靖往见房玄龄,曰:“吾虽老,尚堪一行。”帝喜,以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靖决策深入,遂逾积石山,大战数十,多所杀获,残其国,国人多降,吐谷浑伏允愁蹙自经死。靖更立大宁王慕容顺而还。

(选自《新唐书》)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主持军队纪律不严,放纵士兵大肆掠夺。天子却赦免他的罪,记录他的功,是因为他战功赫赫,威振天下,天子不计小过罢了。

B.李靖被任命为畿内大使,刚好他脚有病,恳求退休,激流勇退。因此连天子也深受感动。

C.李靖在退居之后,吐谷浑进犯边境,一旦国情需要,君主有召,又能以退为进,再建奇功。

D.李靖知止知退,不是消极颓废,倒正是积极协调,善于控制的明智之举。

(四)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选自《明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后很懂得委婉讽谏的方法,所以她的正确见解多被采纳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B.皇后虑事很周全,宋濂能免除死罪,全赖皇后关于尊师的一番话感动了皇帝。

C.富民沈秀请求犒军而皇帝发怒,是因为平民百姓无资格犒劳皇帝的军队。

D.皇后劝说皇帝不要以心情好坏滥加刑赏,因此她让人将宫人拘捕后交付宫中官员定罪。

(五)

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刻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

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为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时荐言之天子,补御史,使案事。治陈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交,拘守职之吏。已而赵禹迁为中尉,徙为少府,而张汤为廷尉,两人交欢,而兄事禹。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母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见文法辄取,亦不复案,求官属阴罪。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汤有幸书写断案文书,得益于一次偶然的审判老鼠的经历,显露出他的能耐。

B.张汤被任命为茂陵尉,是因为周阳侯被关押在长安时,张汤竭尽全力帮他。周阳侯出狱后把张汤引荐给权贵而逐步获得的。

C.皇上认为张汤有才能,是武安侯田蚡任丞相时,向皇上推荐他任御史,才有机会处理陈皇后案件而得以被皇上赏识。

D.张汤就是这样凭借个人的小聪明,迎合权贵的心理,为他以后的飞黄腾达铺平了道路。

(六)

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险夷,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

(选自《金史·王若虚传》)

(6)对原文的推断和想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若虚很重文人的名节,他认为与其“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因此,没有为崔立撰写碑文。

B.王若虚擅辞令,一席雄辩终于使翟奕等人改变了不为崔立建功德碑的主意,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名声。

C.王若虚年届七十,仍保持着文人的禀性气质和浪漫情怀,希望能终老于自然美景之中。

D.王若虚这个形象并非完美无缺,在立功德碑一事中,他保全了自己,却让人“名节扫地”,而且最后也参与了碑文定稿。不过,惟其如此,才能使他的性格展示得更淋漓尽致,也才更真实可信。

答题提示

(一)译文:

员半千本名余庆,是晋州临汾县人。青年时与齐州人何彦先一同用师礼对待学者王义方,王义方称赞重视他,曾经对他说:“五百年出现一个贤人,您可以承受这样的话。”于是改名半千。等到王义方去世,员半千与何彦先都穿上丧服,办完丧事才离开。上元初年,参加八种科目的科举考试,后被任命武陟县尉。适逢多年旱灾饥荒,员半千劝县令殷子良开仓来救济贫苦饥饿的人,子良不听。恰逢子良到州府去了,员半千便发放粮仓的粮食来供应饥民。怀州刺史郭齐宗对此很吃惊,于是审查他。此时黄门侍郎薛元超做河北道存抚使,对郭齐宗说:“你百姓受灾不能救助他们,却使一个县尉对百姓做了好事,难道不惭愧吗!”立刻下令释放员半千。不久,员半千又参加者岳牧(岳牧,指封疆大吏)科举考试,唐高宗来到武成殿,召集几个州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亲自问道:“兵书上所讲的天阵、地阵、人阵,各指什么呢?”员半千越过等次进前说:“我看了书籍,这方面的事情很多。有的说:天阵,是像星宿孤立若虚;地阵,是指山川阴阳向背;人阵,是指军队协调互相弥补缝合。按照我的见解,认为不是这样。军队出战靠道义,像天及时落雨滋养庄稼一样,得到上天的赐命,这是天阵;军队重在有充足的粮食,一边耕种一边作战,得到土地的好处,这是地阵;善于用兵的人,能使三军将士像父子兄弟一样,得到人的团结和睦,这是人阵。离开了这三条,凭什么作战呢?”高宗听了非常赞赏他。等到回答策问,提拔为优等。垂拱年间,多次补任左卫胄曹,仍旧担任宣慰吐蕃使。等到引见天子告辞,武则天说:“我很久就听说您的名字,认为是一位古人,没有想到竟在朝廷官员中。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烦劳您,您应该留下来等待任用的诏令。”当天就让员半千进入朝廷做供奉官员。前后赐给他千余匹绢。五次升官做正谏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初年,去世。

(1)答案:D

“被引见告别时的言行引起武则天的重视”不合文意,断章取义,武则天对他说的是“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说明很早就知道他贤良有才能。

(二)译文:

陈瓘字莹中,是福建人。他有学问,十八岁时考中甲科进士。绍圣初年因章惇推荐,做太学博士。在这之前章惇的妻子曾经劝章惇不要报复仇怨,章惇做宰相,专门做报复的事情,首先制造了诬陷别人结为宗派集团的灾祸。章惇妻子死,章惇哀悼思念,痛苦不堪。陈莹中看见章惇面容很悲哀,对章惇说:“您与其对身体没有好处地悲伤,何如考虑夫人活着时的话呢?”这话是讥讽章惇报复仇怨的做法。章惇认为陈莹中不顺从,不再重用他。曾布做宰相,推荐陈莹中做谏官,做都司。蔡卞根据王安石《日录》改写《神宗实录》,曾布也主管施行熙宁、元丰时的新法政事。陈莹中呈上曾布书信,说蔡卞尊重私人史书来压制国家,以及议论当时政事不得当。这时曾布又认为他不顺从,把他调出朝廷。陈莹中做谏官时,向皇帝极力进言蔡京、蔡卞不能任用,任用他们一定扰乱天下。蔡京深深忌恨他,多次把他贬职流放。按惯例因赦免被放回,还是隶属通州管理。一天,陈莹中的儿子跑到京城,说蔡京的事。官吏奉诏令把他关押狱中,州府逮捕陈莹中很紧急,士人百姓哭着送陈莹中,陈莹中没有慌乱惧怕。入狱以后,见到他的儿子被拘囚,笑着说:“你这个不肖的儿子烦劳我来一趟。”蔡京任用酷虐的官吏李孝寿审理这件事,孝寿坐在厅事帘子后,在庭堂上排列着枷、镣、铐等刑具,带来陈莹中审问他。陈莹中从容地说:“蔡京的罪过,我确实知道,我的不肖儿子不知道。”他要了很多纸自己写。李孝寿害怕了,按照陈莹中是不知道实情的情况处理,当天放他回去,再次隶属通州管理,他的儿子发配到海边之地。陈莹中撰写《尊尧集》,现在在世上流行。靖康初年,没赶上受重用而死,朝廷特地赠官为谏议大夫。

(2)答案:B

“因而遭到曾布的迫害而流放”不合文意,曾布只是认为陈莹中违背自己心愿,而把他调出朝廷。至蔡京时,则遭迫害而流放。

(三)译文:

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主持军队纪律不严,放纵士兵大肆掠夺,使珍奇宝物散失。天子召李靖责备他,李靖无可辩解,叩头谢罪认错。天子慢慢地说:“隋朝史万岁破达头可汗,不赏赐就诛杀,朕不然,赦免你的罪,记录你的功。”晋升为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增加封户共计五百户。过后又说:“过去人们背后说你的坏话,朕现在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加赐帛二千匹,升为尚书右仆射。李靖每次参加宰相的政务会议,总是很忠厚老实不会巧言善辩,因此以信实厚闻名。当时派遣大臣为黜陟大使分十六道巡视观察社会状况和风俗,派李靖为畿内道大使,刚好他脚有病,恳求退休。天子派中书侍郎岑文本下圣旨说:“自古以来人们富贵而急流勇退的人是很少的,虽然身体的病已困顿疲惫,还要尽力而进,你现在能识大体,朕深感可嘉。朕要成全你的美事,使之成为一代人效法的榜样,不可不同意。”不久,吐谷浑进犯边境。天子对侍臣说:“李靖能够重新出来当统帅吗?”李靖去见房玄龄,说:“我虽然老了,还能够一行。”天子高兴,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军队停驻在伏俟城,吐谷浑把附近的草木全烧光,退而屯保大非川。李靖决定深入,于是大军越过积石山,大战数十次,杀敌和俘获都很多,摧毁了他们的国家,该国的人大多投降,吐谷浑可汗伏允忧愁自杀而死。李靖重新立了他的儿子大宁王慕容顺后回军。

(3)答案:A

原因应从全文中体会。天子之所以这样做,不是不计小过,而是因为李靖富贵知止,功成身退,放纵士兵,毫无野心。

(四)译文:

皇帝(太祖)在朝廷前殿处理政事,有时候非常愤怒,皇后等候皇帝回到宫中,总是随着事情暗中劝谏。虽然皇帝性情严厉,然而因为这个宽缓死刑的情况有多次。参军郭景祥任和州长官,有人说他的儿子拿槊想杀父亲,皇帝将下令杀死这个人。皇后说:“郭景祥仅有一个儿子,有人说的话或许不真实,杀了恐怕断绝了他的后代。”皇帝派人考察这件事,果然冤枉。李文忠任严州长官,杨宪诬告他不守法令,皇帝想要召回他。皇后说:“严州,是邻近敌方的边境,轻易换人将不合适。况且李文忠一向贤良,杨宪的话怎么能相信呢。”皇帝于是停止召回李文忠。李文忠后来终于立了大功。学士宋濂因孙慎犯罪而获罪,收捕到朝廷,判定死罪,皇后劝谏说:“百姓家为子弟请老师,尚且用礼节从始至终很好对待他,何况天子呢?况且宋濂在家中居住,一定不知道实情。”皇帝不听从。恰逢皇后侍奉皇帝吃饭,她不吃酒肉,皇帝问什么原因。皇后回答说:“我为宋先生做求神降福的事呢。”皇帝动心了,扔下筷子起身。第二天赦免了宋濂,把他流放到茂州。吴兴富民沈秀,帮助修筑了首都三分之一的城墙,又请求犒劳军队。皇帝发怒说:“一个普通百姓犒劳天子军队,这是个乱民,应该杀掉。”皇后劝谏说:“我听说,法令是惩罚不守法的事情,不是用它惩罚不吉利的事。一个百姓富可敌国,这个人自然不吉利,百姓富足相当国家,百姓自然不吉利,不吉利的人,上天将降灾祸给他,陛下为什么惩罚他呢。”于是释放沈秀,把他充军防守云南。皇帝曾命令重刑囚犯修筑城墙。皇后说:“抵偿罪过罚劳役,这是国家最大的恩惠。只是疲惫囚犯服劳役,恐怕仍旧不免死亡。”皇帝于是全都赦免了他们。皇帝曾经发怒责罚宫人,皇后也假装生气,让人拘捕后交付宫中官员定罪。皇帝说:“为什么呢?”皇后说:“帝王不因为喜怒施加刑罚和奖赏。在陛下发怒时,恐怕处理事情偏重,交付宫中官员,就事斟酌而公平处理。就像陛下判定人的罪过也会下令给主管官员办理。”

(4)答案:B

“全赖皇后有关尊师的一席话”与文意不合,因为皇后还采取不进酒肉的行动委婉劝喻。

(五)译文:

张汤是杜县人。他的父亲任长安丞时,一次外出,让儿子张汤看守家舍。返家后发现肉被老鼠偷吃了,张汤的父亲很生气,鞭打了张汤。张汤掘开鼠洞捉住了偷肉的老鼠,发现了吃剩的肉,于是张汤就揭露它的罪行,拷打审问,书写文书,再反复审讯定案,并将老鼠和剩余的肉都提来取证,然后将老鼠处以磔刑,肢解分尸。他的父亲见了,看他审判老鼠的文书写得就像老练的狱吏写的一样,非常惊奇,就让他书写断案文书。张汤的父亲去世后,张汤做了长安吏,任职很久。

周阳侯开始任卿时,因罪曾经关押在长安,张汤竭尽全力帮助他。等到他释放出狱并封侯后,与张汤交往密切,向张汤引荐权贵要人。张汤调到内史府任职,是宁成的属官,宁成认为张汤办事干练无误,将他推荐给丞相府,调任为茂陵尉,主管操办修建陵墓的土石工程。

武安侯田蚡任丞相,征召张汤为相府史,时常向皇帝推荐,补任为御史,派他审理案件。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件中,深入追究查办参与的同党。于是皇上认为他很有才能,逐渐迁升到太中大夫。张汤与赵禹共同制定所有的法律条令,务必使条文法令定得严谨细密,用来约束在职的官吏。不久赵禹升为中尉,又调往少府,而张汤也升为廷尉,两人来往密切,交情很深。张汤像待兄长一样侍奉赵禹。赵禹为人清高孤傲,当官以来,家中不养门客,公卿相继去拜访邀请赵禹,赵禹从不回报答谢,目的在于杜绝知己朋友和宾客的请托,独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见到法律判决书就通过,也不复查案情,以便掌握官属们暗中的罪恶,张汤为人狡诈,玩弄智谋以控制他人。开始当小吏的时候,侵吞他人财物,与长安的富商田甲、鱼翁叔一类人暗中交往。到他官至九卿之列时,就收留接纳天下的知名人士和大夫官员,自己内心虽然和他们合不来,可是表面上却是表现出敬慕他们的样子。

(5)答案:D

不只是凭借个人的小聪明,更主要的是借助皇亲国戚及权臣的力量,达到个人的险恶目的。

(六)译文:

王若虚,字从之,是槁城人。天兴元年,哀宗出奔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发动政变,朝中的小人们都依从追随,并请求为崔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的名义召见并令王若虚撰写碑文。当时翟奕这些人倚着崔立的权势作威作福,只要有人稍有抵触,他们就谗言构陷,使那人立刻被杀害。王若虚料想自己必死,就私下里对左右司员外元好问说:“现在命令我写碑文,不按照他们说的办就得死。写了碑文又会名节完全丧失,还不如为这事死了为好。尽管这样,我姑且跟他们讲讲理吧。”于是对翟奕之流说:“丞相的功德碑上应当写些什么呢?”翟奕等人生气地说:“丞相拿整个京城投降蒙古人,使百万生灵存活下来,这难道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学士是代表皇帝说话的,把功德碑也称作代皇帝言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把整个汴京城投降蒙古人,那朝廷百官都是从他门下出来的,自古哪里有门人为主帅歌功颂德而得到后人相信的呢?”过了几天,实在被逼得无奈,刘祁就写了个草稿,把它交给了好问。好问认为不是很恰当(不中意),于是自己又写了一遍,写好后把它拿给王若虚看,两个人就一起删改了几个字,但也只是直接叙述那些事情的经过而已。后来蒙古兵入城,功德碑终于没有立。

金灭亡以后,王若虚脱下官服换上便衣北归镇阳,和浑源的刘郁一起东游泰山,到黄岘峰,在萃美亭休息,若虚环顾周围对同游的人说:“我这一生湮没在尘世中,想不到晚年竟来到仙境,如果能老死在此山,我的愿望就算了结了。”于是命令儿子王忠先回去,又派另一个儿子王恕到前面去探看道路(怎么样),自己就垂着两只脚坐在大石头上,过了很久闭目死去了,终年七十岁。

(6)答案:B

从后文看,“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可见,翟奕等人还是强迫刘祁、王若虚等人写过碑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