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帮助孩子形成内心图景

帮助孩子形成内心图景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内心图景必须动用想象力,想象力和内心图景相辅相成,而想象力则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孩子只是跟着成年人看了图,甚至是认了字,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内心图景,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会比较荒芜。内心图景是思维的原料,对内心图景的加工形成思想,同时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

◎帮助孩子形成内心图景

文字是死的东西,对成人和孩子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孩子,文字必须在脑海中唤起相应的画面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不能唤起相应的画面,这些文字对我们来说就是乱码。就像我看俄语一样,我能看字,但是我不懂它们所传递的具象信息。

孩子也一样,也许他认识这些字,而且都能念出来。比如给我看西班牙语或者德语,我可以念出来,因为这些字看见就可以发音,但是意思却一点儿也不明白。

对孩子来说,如果文字不能唤起相应的画面,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占用了他宝贵的脑细胞,尽管他能够念得很流利,听上去好“聪明”。

相比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对孩子来说更有效。当孩子听故事的时候,大脑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要积极地思考,去解码他听到的话,就像前面说过的,听故事的时候,脑里有23个区域积极活动,任何其他的活动都不能如此有效地调动孩子的脑。尤其是当我们把灯光调暗了,孩子没有受到其他环境的干扰时,他就会把听到的语言,根据他以前的体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专属自己的画面。这远远胜于看文字,或者看别人创作的一幅图画。

这幅画面叫“内心图景”(inner picture),对孩子至关重要,因为内心图景是人类思考的第一阶段。孩子通过听故事积累了很多属于他自己的、极其丰富的独特的内心图景,是他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素材宝库。形成内心图景必须动用想象力,想象力和内心图景相辅相成,而想象力则是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孩子只是跟着成年人看了图,甚至是认了字,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内心图景,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会比较荒芜。在形成自我意识的时候,就会产生障碍,也难以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思维和判断。内心图景是思维的原料,对内心图景的加工形成思想,同时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

如果我给200多人讲故事,这200多人会各自运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形成200多种不同的画面——这个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如果这200多人看同一本绘本,一页一页地看,200多人就形成了同一个画面,而且这个画面还不是他们自己创作的,是绘本作者创作的——这个世界多么单一枯燥!

我曾经在讲座上试着给听众讲格林童话《甜粥》,请大家闭上眼睛放松,即便听着听着睡着了也没关系。

从前,有一个善良的小女孩跟妈妈住在一起,母女俩非常穷,经常饿肚子,没有一口饭吃。有一天,小女孩到了家旁边的森林里,遇到了一个老婆婆。老婆婆递给她一口锅,告诉她,拿回家对着锅说,“煮吧,小锅,煮吧”,这口锅就可以煮出甜甜香香的粥来给她和妈妈吃。如果吃够了,说“不煮了小锅”,小锅就停止煮粥。

小女孩把锅带回了家,和妈妈一起每天煮香香甜甜的粥吃。从此,她们再也不挨饿了。有一天小女孩外出,妈妈觉得肚子有些饿,对着小锅说,“煮吧,小锅,煮吧”,小锅开始煮甜甜香香的粥,妈妈吃着吃着,觉得吃饱了,想让小锅停止煮,可是她忘了该说什么,这口锅就不停地煮粥,甜甜香香的粥溢出了锅,填满了厨房,填满了房子,往外流,填满了另外一所房子,又流到了下一所房子,也填满了。一直流下去,好像要把全世界饿肚子的人都喂饱一样。

就在粥要填满最后一所房子的时候,小女孩回来了,对小锅说,“不煮了小锅”,小锅才停止煮。这些甜粥已经填满了镇子,所有在镇里的人都要一边走一边吃。

讲完以后,我问:“这里有没有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如果有,谁可以完整地复述下来?”10多个妈妈举起了手。

给孩子讲故事也是一样。当人进入黑暗的场景的时候,眼睛不再受周围景象打扰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心灵打开了,头脑打开了,他会在故事中走一遍,就好像他亲自经历了这些故事。

前边说过,最近两年,我给女儿的班级每个星期上一次课,每四周一个单元。文学单元先做晨圈,包括晨颂、唱歌、游戏等律动活动,最后是坐下来讲故事。

我们把窗帘都拉上,小朋友围成一个圈,点上蜡烛,我拨弄着莱雅琴,给他们讲格林童话里的故事。一年级讲的是《霍勒婆婆》,二年级讲的是更加深层的原型故事《牧鹅姑娘》。

每个故事一共讲四个星期,也就是四次。根据孩子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霍勒婆婆》是每个气质类型讲一遍,每种气质类型的孩子会感到我专门给他们讲了一遍。《牧鹅姑娘》则是根据故事里人物的气质类型,用不同的语调来讲。

一年级的孩子们把我讲的《霍勒婆婆》这个故事完整地写了下来,我相信,这个故事的意义深深地进入了孩子们的心灵。这个故事在他们身上的作用,不是我们马上能看到的。可能几十年之后,这个故事会发挥作用,也可能在他们的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发生作用。

《牧鹅姑娘》我讲了三个星期,一共讲了两遍。因为这个故事比《霍勒婆婆》长,先分两次讲完,第三周整个讲一遍,第四周则让孩子们自己复述,方式如下:地板上坐成一圈的孩子们自愿举手,说出情节来,说到再也想不起来的时候,就坐到另外一边的凳子上,依次按顺序复述、坐下;如果有人认为中间遗漏了哪个情节,就叙述出来,然后座位插到两个相邻的凳子中间。

接下来的四周是美术单元,我带着孩子们用色粉画笔绘画,在掌握基本技巧之后,我安排孩子们两个人一组,把《牧鹅姑娘》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16个孩子,8幅画,每幅都闪动着独特的灵气,每幅都是孩子们的原创,毫无雷同重复。我将这些画拍下来,发表在我的博客上,引来在澳大利亚攻读华德福教育学位的朋友李靖发表评论说:

“那些画效果很好啊,看出来每个孩子对故事的感受都不一样,说明课上得超级好!对比主流课程出来的作业都基本雷同,就能看出华德福教育在课程、老师、方法上都绝对不一样。这些画不仅美,而且每个孩子对故事都有内在的图景,这个图景不需要具象,不需要details(细节),朦胧带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个课不是美术课,大家可不要看歪了,这个重点不在画,而在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