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勤于动手,热爱劳动

勤于动手,热爱劳动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孩子勤于动手,不仅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也是发展孩子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当我们父母满怀激情,不顾一切地代替孩子行动的时候,也正是抑制孩子创造力的时候,正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的时候。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阐述了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农忙的时候,朱德更是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一起劳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

勤于动手,热爱劳动

生活中经常看见那些手拿小勺、满嘴满脸都是饭粒的孩子,憨态可掬、津津有味地给自己喂饭吃。虽然他们吃得慢,满嘴都是饭菜,但他们吃得特别香,更可贵的是他们的小手正在学着为自己服务。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教育眼光的父母会流露出一种欣慰与满足的表情。然而,也有许多父母们为了省时间,为了不弄脏孩子的衣服,硬是夺走孩子手中的碗勺,亲自喂孩子吃饭。这些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夺走的并不仅仅是孩子手中的碗勺,无形中他们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和由此所培养起来的其他各种能力。许多独生子女在大人们的包办代替下,变得越来越退化,变得越来越迟钝了!

俗话说:“十指连心”、“手巧心灵”,可父母们往往在寄予孩子无限希望的同时,又轻易地抹杀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父母们给予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帮他穿衣、戴帽、系鞋带等,料理一些生活琐事是必要的,可孩子长到六七岁时,这些事情如果还是由父母来完成的话,这些父母的行为就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了。

让孩子勤于动手,不仅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也是发展孩子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用来制造财富的双手被废弃了,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大脑在意外伤害中受到剧烈的撞击,形成永久性的脑震荡一样,是对智力的一种严重的损伤,而这是人为的,是可以避免的。

有位四年级的学生,父母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从不让孩子做一点事。一次学校春游,妈妈给儿子准备了熟鸡蛋,这下可难住他了,鸡蛋没缝怎么吃呢?他又把鸡蛋带回去了。也许有人会问,这孩子怎么这么笨,连动手剥鸡蛋的能力都没有?原因就在于他从来没有自己动手剥过鸡蛋。这个例子虽然比较个别,但是它反映出的问题却是很大的,谁能说这样的孩子就只有一个呢?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什么东西都是早已经准备好的,这样的教育方式难道不会培养出更多、比不会剥鸡蛋壳更甚的孩子吗?当我们父母满怀激情,不顾一切地代替孩子行动的时候,也正是抑制孩子创造力的时候,正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的时候。

所以,好心的父母们,如果你真的为了孩子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掉到“火坑”里去,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只会说不会做,那就赶快停止你们不必要的行动吧!

下面介绍几种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方法,以供父母朋友们参考:

一、在游戏中培养动手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最喜爱的活动,父母在带领孩子游戏时,要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喜欢玩泥巴、玩沙,父母们不妨抽出半天时间,陪孩子去田边泥地、海边沙滩让孩子尽情地玩一玩,在孩子们用双手和泥沙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我们要对孩子亲手创造出来的、哪怕是一件不成熟的作品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说不定未来的雕塑家、建筑师就会在这泥地、沙土中产生。

img12

二、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3岁左右的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步学习盥洗、进餐、穿衣脱裤、解大小便、收拾玩具、图书或帮成人取放物品等;4岁左右的孩子要求他们能独立迅速地穿脱衣服、折叠衣被,做些简单的家务,如:抹桌子、扫地、洗袜子等;五六岁的孩子应要求更高,要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有始有终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双休日包饺子时,孩子也想参加的话,父母们应该欢迎孩子的加入,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让孩子揉一揉、看一看、想一想、最后尝一尝,体验用双手劳动带来的快乐。

三、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让孩子做些自然科学小实验:用小镜子观察光的反射,用铁片和纸片在水中比较沉浮等等。日常生活中,注重启发孩子动脑动手,手脑并用,促进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专家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只要父母做有心人,启迪孩子智慧,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的事例俯拾即是。

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21世纪的中国,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可在许多装修豪华的套房里,很难发现属于孩子的小天地,有的父母虽然专门为孩子准备了儿童房,但却要求孩子不许动这、不许摸那,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对孩子而言,华丽的房间只不过是他可以睡觉的地方,孩子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卧房。为孩子做个玩具柜,由孩子自己摆设小玩具;订些儿童书报,让孩子随时翻阅;买一两种乐器放在家里,在孩子高兴时教他吹拉弹唱;在阳台上设置一个自然角,养点花鸟,让孩子承担浇水、喂食的任务。想让自己的孩子真正聪明能干起来,就放心地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去探索吧!

有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美好的东西总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自己生活得好,生活得有价值,就必须热爱劳动,“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阐述了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在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挑东西,而且还会种田了。每次朱德放学回家,总是书包一放,就帮妈妈去挑水或放牛了。有时候,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的时候,朱德更是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一起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尝到的艰苦,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健康的身体和坚强的内心,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但是,许多父母却由于溺爱孩子或只要求孩子搞好学习等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其余2/3的中小学生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最终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炼,以后走上社会也会很难胜任自己的工作。

有人说:“我们和孩子一起劳动,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全部教育。他们能自己教育自己,因为他们参加劳动……劳动是最体贴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时它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段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教育观点”,因为,只有从小参加劳动的人,他才能从“我要”中解脱出来,变“我要”为“我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呢?

一、父母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有这么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野生狐狸的故事。狐狸妈妈对自己刚生下的小狐狸非常照顾,可谓舐犊情深。但当小狐狸渐渐长大后,狐狸妈妈却像发了疯似的要“逼”小狐狸离开自己温暖的家。刚开始,小狐狸们都不愿意离开,但是,狐狸妈妈就是不让小狐狸们进家,它又咬又赶,非要把它们都从家里撵走。最后小狐狸们只好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去开始过自己的独立生活。不光是狐狸,还有其他许多动物都跟狐狸妈妈一样保持着这种做法。这些动物们看似冷酷,但其实,它们只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自己劳动,学会自己去捕食,这样才能靠自己生存下来。

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许多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让孩子劳动;有些父母则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来得省事;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父母则认为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劳动作为一种技能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父母教育。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劳动的意识,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你不必担心,因为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别的喜悦都不能够比拟的真正喜悦。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孩子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而且这种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认识他自己。”

因此,要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父母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平时不要溺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和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二、要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方法,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这就要求父母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劳动的操作要领、方法及劳动的技巧。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饭,就应该告诉孩子做饭的程序,要多少米,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父母要孩子洗衣服,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技能。教孩子先将脏衣服按颜色分为深色、浅色、白色几类,教他看衣服的标签,把要干洗和特殊处理的衣服挑出来,再告诉他该怎么操作洗衣机、放多少洗衣粉、事先处理污垢等。父母要注意示范,教会孩子劳动程序。孩子只有掌握了劳动的技能,他才会愿意去做,才能做好。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应该耐心地教孩子去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或者严厉地责怪孩子无能,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本事,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

因此,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进步,父母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三、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

父母可以让孩子学着收拾饭桌、洗碗,不要担心孩子可能会把碗打碎,与孩子的劳动精神相比,打碎一只碗又算得了什么呢?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旧东西、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都可以要求孩子去做。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10~20分钟,中学生每天20~30分钟为宜,具体情况可根据孩子的功课情况来调节。当然,劳动的内容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刚开始就让孩子去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这样孩子只会更加不爱劳动。

但是让孩子做家务,毕竟会占用他玩的时间,孩子往往会不太情愿。为了让孩子更加乐于做家务劳动,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不要在孩子正兴高采烈或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时让孩子做家务;

(2)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活,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

(3)不要经常用恐吓或者惩罚的手段强迫孩子做家务;

(4)不要用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来引诱孩子做家务,而忽略了孩子有做家务的责任和义务;

(5)不要允许孩子在做家务活的时候拖拖拉拉,养成不好的习惯。

四、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父母进行一定的强化。但是,父母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作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或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果实,这样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更多快乐,从而有效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