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摒弃猜疑之心

摒弃猜疑之心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猜疑是基于一种对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像,是宽容的死对头。猜疑心理往往导致心理偏执。我们必须杜绝这种心态的蔓延,让我们的孩子不再“继承”这样的恶劣心态。要让孩子摒弃猜疑的办法是:首先,培育孩子的爱心。猜疑总是从坏的方面猜,是没有爱心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从对小动物的爱到对人的爱。

摒弃猜疑之心

读书可以广智,宽容可以交友。

——罗曼·罗兰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立场,而不同的立场总是和不同的处境有关。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在厨房洗碗,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足球赛。突然,厨房里传来瓷盘落地的破碎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这回她没有骂人。”

想想看,我们人际之间常有的争执、吵闹、误会乃至很多的冤假错案,哪件事情与我们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单凭主观猜疑不相关呢?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关于猜疑的教诲,如:“疑人偷斧”“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等。

再让我们看看,在生活中如果两个小孩在外面打架,出来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中国人,一位是外国人。中国的母亲很可能指着对方质问:“你为什么打我的孩子?”而那位外国母亲则可能说:“怎么,你们不友好了?”

不同文化熏陶下的两位母亲,会说出两种不同的话。如果我们的“理解万岁”是建立在猜疑基础之上的,永远不可能理解,何谈万岁。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远离对他人猜疑、不信任的教育。

要摒弃猜疑,必须对猜疑有正确的认识。什么是猜疑呢?

猜疑是基于一种对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像,是宽容的死对头。具有猜疑心理的人与别人交往时,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质的现象,发挥自己的主观想像进行猜疑从而产生对别人的误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对某人有某种既定印象,在交往之中就处处带着这种成见与对方接触,对方一有举动,就对原有成见加以印证。虽然猜疑心理有种种表现,但我们可以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没有事实根据,单凭自己主观的想像;抓住“毛皮”,忽略本质,片面推测;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只是相信自己,怀疑他人,挑剔他人。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常常把自己置于一种苦恼的心态中,对别人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严重的甚至对自己的感觉也产生怀疑。

猜疑心理往往导致心理偏执。这种人常常敏感固执、谨小慎微,事事要求十全十美。这样不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

猜疑的人往往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的目标,没有真诚宽容的心。我们必须杜绝这种心态的蔓延,让我们的孩子不再“继承”这样的恶劣心态。要让孩子摒弃猜疑的办法是:

首先,培育孩子的爱心。猜疑总是从坏的方面猜,是没有爱心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从对小动物的爱到对人的爱。

其次,培育宽容的心态。宽容就是承认差异,降低对别人的要求。能够宽容别人是消除猜疑、坦诚与人相处的首要条件,因为宽容是深思熟虑的素养,是内心深处去除荆棘的法宝。

在不断努力下,你的孩子会宽容大气,充满爱心,更会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更理性地看待社会,并因此快乐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