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长要提高认识水平,改变心态

家长要提高认识水平,改变心态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天,她又哼哼叽叽的,妈妈说准备打她两下,女儿以为妈妈只是随便说说,仍然哼哼叽叽。妈妈告诉她想帮她找一个发泄的渠道,她回打了妈妈两下,情绪立刻就好了。几个月后,就学会了叫“妈妈”,这不是孩子的能力么?

一、家长要提高认识水平,改变心态

古人就把自立与道德连接在一起。

古人不仅把立德作为家教的重点,而且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说:“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清朝画家郑板桥52岁始得子,但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他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能不能自立,古人认为这不仅是能力问题,也是道德问题。可见自立多么重要。

孩子应该是独立的,从一出生就决定了。这绝不仅仅因为孩子的身体与父母分离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将来应该是独立的,所以必须立足于独立的角度培养独立的精神。孩子更渴望的是独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与父母有别,长大了,就必须独立。如果父母拿自己的观念代替孩子的观念,必然会与孩子产生冲突。

孩子是独立的,是源于孩子有自身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动机也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这也许正是家长代替孩子的缘故,但包办代替,以家长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家长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那么孩子怎么可能得到顺利成长?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不忘发现孩子长大的一面,可以独立自主的一面,并充分张扬孩子独立的一面,使孩子大胆自信。

即使我们是对的,孩子是错的,也要立足于孩子的主体发展,与孩子谈心,力争用道理使孩子信服,并最终促使孩子自己行动。

当然人总是有失误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经常犯错误,但不能因为孩子有了失误就代替孩子行事,父母要学会耐心,并允许孩子犯错,以积极宽容的精神接纳孩子的失误。因为有时那是美丽的错误。

我女儿上小学,今年春节自己回到外地的姥姥家过年,在那里人多、热闹,生活没有规律,晚睡晚起,开学回到北京有些不习惯,上学要早起有压力,写作业也有压力,她想发泄,又找不到契机,每天哼哼叽叽,看到她那个样子,我心里着急,怕她得病,就想让她哭出来。

有一天,她又哼哼叽叽的,妈妈说准备打她两下,女儿以为妈妈只是随便说说,仍然哼哼叽叽。妈妈真的动手重重地打了女儿两下,她‘哇’的一声哭了,很生气地指责妈妈没有权力动手。妈妈告诉她想帮她找一个发泄的渠道,她回打了妈妈两下,情绪立刻就好了。

母女俩聊起来,女儿告诉妈妈自己这段时间感受到的压力:还没玩够、不想上学、不想起早、不想写作业、不想家长签字等等,把所有的不想都说出来了,烦恼一解除,孩子立刻放松了,自己坐下来开始写作业,20分钟就完成了。女儿很快乐而依恋地说:“妈妈,我还没有享受完和你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女儿不想的事之前我已经感受到,但没想到对她的压力那么大。作为母亲要敏感,在关键时刻要给孩子帮助,这种帮助能让孩子成长。

她认为,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比母亲更能了解、更敏感地去发现自己的孩子,只有带着敏锐的感觉去发现孩子,孩子才能从母亲身上汲取能量,得到母亲关注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滋养。

孩子是独立的,但什么时候独立?怎样才能独立?这正是很多家长认识糊涂之所在。

其实,人一生下来,就有独立意识了,并且他的第一声啼哭,就告诉我们他有独立能力了。他饿了,就知道哭,这不是孩子的能力么?几个月后,就学会了叫“妈妈”,这不是孩子的能力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