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该出现的“拖堂”

不该出现的“拖堂”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拖堂,即教师不能按时下课,拖延下课时间的一种不正常现象。长期以来,司空见惯,许多教师便对“拖堂”这一细节习以为常,认为它无伤大雅,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因而走入了拖堂的误区。另外,教师经常性的“拖堂”,有损师表和校风。因此,经常“拖堂”就成为其中的一种方式。尽管老师可以找出上百条理由为自己“拖堂”解脱,但是一个老师如果把“拖堂”变成了一种习惯,那么其根本所在就只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第三节 不该出现的“拖堂”

我们先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快点吧,快点吧,时间快点走吧!我实在是憋不住了!”一位学生边看手表边喃喃自语。下课铃终于响了,可是数学老师却把时间往后拨了五分钟,嘴里还说着:“怎么这表又快了五分钟……”这位学生真的憋不住,便对老师说:“我要去小便。”老师答道:“等一会吧,再有五分钟就下课了。”

案例二:下课铃声响了,但是,因为正在让学生默写单词,英语老师却置“铃声”若罔闻,继续“耗”下去。尽管学生因为下课了而局促不安,老师仍然若无其事,直到学生把默写的单词交上来以后,这才一声令下:同学们,下课了!

这是两位同学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都突出了一个问题——拖堂。

一、对“拖堂”的认识误区

拖堂,即教师不能按时下课,拖延下课时间的一种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拖堂少则两三分钟,多则四五分钟,更有甚者拖至下一节上课铃响。拖堂已被纳入“教学事故”,可是此现象从小学到初、高中仍然屡见不鲜。长期以来,司空见惯,许多教师便对“拖堂”这一细节习以为常,认为它无伤大雅,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因而走入了拖堂的误区。

1.教学课程表形同摆设

教学课程表是师生共同严格遵守的教学规程和作息制度,它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一旦拖堂,学生不满情绪随之而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教师经常性的“拖堂”,有损师表和校风。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求学生有时间观念,老师却经常性的上课拖堂,那就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拖堂是为了学生

有许多的老师认为拖堂是责任心强的一种表现,是争分夺秒灌输知识,是为学生好,因此便出现了年纪越大的老师越热衷于拖堂的怪现象。社会家庭,包括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拖堂表示理解,甚至“包容”,在一定意义上也“纵容”了拖堂现象的增多。

3.课堂教学安排不科学

一节课45分钟时间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一节课讲授多少内容,怎样安排和训练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合理安排,若随心所欲,讲到哪算哪,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有些老师由于自身素质有所欠缺,不了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或没认真备课就上课,教学没计划,自然就会出现拖堂的现象;有的老师上课没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下课时间已到而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老师又不愿紧急“刹车”,于是主观上好心的老师造成了“拖堂”。

4.部分教师心理不成熟

老师上课拖堂,是因为要把上课没有讲完的内容全部告诉学生,他不相信学生的理解和自学能力,只有面面俱到,教师才能放心。这足以反映部分教师心理上的不成熟。

5.“拖堂”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学校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评价、考核、奖金挂钩,导致不同班级的教师之间有时也会出现不正当的竞争。部分教师认为通过增加教学时间的总量即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经常“拖堂”就成为其中的一种方式。

6.“拖堂”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由于性格等原因,部分教师做事拖拉,时间观念不强,下课和没下课差不多,认为拖堂没什么,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7.迎合学校领导的“价值观

按照常理,凡能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授课,教学效果显著,并且不拖堂的教师才是真正的优秀教师。现在由于一些学校部分领导价值观不正确,评价指标出现偏差,认为爱拖堂的老师敬业精神强、工作认真,而经常把这些教师评为先进;这时教师会想,既然能当先进,受到领导的器重和好评,即使自己和学生都受点苦,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拖堂”的根源

除上述原因外,造成拖堂的真正根源有以下几种:

1.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不够精练,担心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有的老师则喜欢提前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大量复习以及习题练习,以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无论什么原因,老师们总以为延长上课时间会很有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很多学生根本没心思听课,即使勉强听下去,学习成效也不高。

2.教学中计划不周,考虑不全,不能很好地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3.对于整个课堂结构安排以及其他影响教学进程的因素,不能从全局通盘打算并加以有效控制。

4.津津乐道于个别的、琐碎的知识传授,抓不住重点。

5.教学主观随意,缺乏科学性。往往兴致一来,便沉溺于自己的“表演”之中,或旁征博引,或满堂绕;一旦自己醒悟过来,也快下课了,只好“拖堂”。

尽管老师可以找出上百条理由为自己“拖堂”解脱,但是一个老师如果把“拖堂”变成了一种习惯,那么其根本所在就只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三、“拖堂”的危害

教师要避免拖堂的发生,首先需要认识到拖堂的危害;只有认识到拖堂所带来的危害,才能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1.学习方面的危害

下课铃响后,教室外边出现走动声、喧哗声,学生在教室里就会有松散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想听课的学生也不容易集中精力,不想听的学生已心飞窗外,没有心思继续听下去。老师不辞辛苦拖堂,就是要解决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然而在这样一种不良的课堂氛围中,几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有的学生会把拖堂期间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到下一节课,直接影响下节课的有效学习时间和效率。比如,课间休息被“拖堂”占用之后,上厕所和备取学习用具总会占用下节课的时间。

2.情感方面的危害

学生面对经常拖堂的老师,上他们的课时就总有一种精神负担,甚至因为拖堂而厌恶这门学科;由于这些老师总在拖堂,学生往往不会有效地集中注意力,觉得老师后边还要讲授,前边不一定认真参与学习;由于教师拖堂占用了学生部分甚至全部课间休息时间,下节上课时学生心里总有一丝不快感,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3.生理方面的危害

学生经常上课,每节课多长时间已经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和生理上的条件反射。下课铃声一响,就有一种自然的放松感,听课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坐的时间一长,就有一种浑浑噩噩的感觉,或有点按捺不住想出去走走的想法;有时想上厕所,但因拖堂而憋得非常难受,有时大小便匆匆忙忙或来不及而非常尴尬。

4.其他方面的危害

(1)拖堂后,值日生在快要上下堂课时才能擦黑板,其粉笔灰尘污染了教室内的空气,影响师生的健康,特别是坐在前面的同学和上课的老师受影响最大。

(2)拖堂打破了正常的教学时间,也影响了下一节课任课教师的上课情绪,甚至影响同一个班级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

(3)老师可以拖堂,学生就可以拖作业,老师的时间观念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4)教师拖堂不利于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到了下课时间,有许多事要做;如果教师拖堂,学生心急如焚,下课后学生因匆忙处理事情,很容易造成人身安全事故。

(5)老师一旦形成拖堂的习惯,教学效率就很难提高,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

四、避免拖堂的具体措施

1.上课时抓住重点难点讲解

其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只要抓住了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解决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疑难问题,再加以适当的巩固练习,就可以说基本完成,没必要反反复复地讲解;毕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耐心听老师讲解。即使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没能如期完成,最好还是留给下一堂课继续讲解,而不应该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也不是满堂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解惑,学生对新知识没有了疑问,课堂教学也就完成了。无论从少年儿童身体健康成长的角度还是从接受知识的耐心来看,除了课间休息,一节课40分钟左右的设置是比较科学的。如果各科老师都习惯拖堂,学生缺乏课间休息,如此的教学方式是弊大于利的。

2.搞好课堂设计

作为教师,一定要备好课,绝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案上,必须写出日常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程序,标明日期;并在备课时精心推敲每个教学步骤,认真计算每个步骤所需要的教学时间,做到突出重点,环环相扣,步步紧随。在授课时做到能“一针见血”,不“绕圈子”,能不提问的尽量不提问。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环节流畅、紧凑,降低教学时间的损耗,避免松散现象。

3.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上课遵守纪律,也是避免教师拖堂的有效方法。

4.在行动中强制执行

听到下课铃声应立即安排学生休息,即使尚未讲完的教学内容,这时也要服从时间。虽然这次教学计划没完成,但可以提醒自己对此引起重视,以便日后改进。

5.教师要自律,提高自身素养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是一位心理专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不拖堂的方式解决问题,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6.教师要多替学生考虑

教师们可以想一想,上课总嫌45分钟太少,讲了还想讲,学生下课了就像打仗;有的同学上厕所急得半路就拉裤子,解腰带;上完厕所,穿裤系扣,全在回教室的路上解决,那急匆匆的样子,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总之,教师“拖堂”严格地来说属于教学事故,有弊无利。“拖堂”不仅违背教学规律,增加学生负担,还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彻底根除“拖堂”现象,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须思考:是走高耗低效的老路,还是提高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是加重学生负担,还是减轻学生负担?愿所有教师都能尊重学生的自由时间,并提高自身素质,主动钻研业务,更新教育观念。在联系生活、探究教法、服务学生方面,多动脑筋,使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在45分钟内既实现大纲教材的目标,又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