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话课,多元价值的激荡

谈话课,多元价值的激荡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善于利用社会中真实的人物与事件为榜样,让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激荡中辨明方向,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我们正视客观现实,尊重儿童生活的社会基础,冷静剖析当下影响小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成因,并寻求积极的教育对策,努力在小学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为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道德判断,为其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乃至高尚的中国人打下基础,使其最终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谈话课,多元价值的激荡

在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中,我们深深感到,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浪潮正潜移默化地对当今儿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非判断产生着极大影响。生活条件的优越,让“简朴”离现在的儿童越来越遥远,我们的老师在细细观察生活后,设计了这样一堂谈话课。

老师娓娓述说了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有个同学不慎把一枚一角硬币弄丢在操场上的积水里。小伙伴发现后,善意地提醒她快捡起来,可她认为钱脏了不愿捡起。小伙伴帮她把硬币冲洗干净还给她,可她却说无所谓,送人也无妨。

围绕“丢失的一角钱要不要捡回来”的话题,课堂上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钱掉落在污水里,那么脏,只能算了。”一学生无奈地说。

马上有人辩驳道:“钱掉在脏水里洗干净还能用,不捡回来太可惜了。”。

“掉在水里的钱脏得很,要讲卫生,健康比一角钱更重要。”有几个学生点头应和。

“捡起来洗干净不就行了,这并不影响人的健康,也不是不讲卫生呀!”

“一角钱又不是什么大数目,用它买一支笔都不行,何必太在意呢?”

“积少才能成多,不该小看一角钱,不捡是种浪费呀!”

“现在我们的零花钱是很多的,花几元钱也不在乎,一角钱丢了,没什么可惜的。大方一点又何妨?”

孩子们各执己见,激辩正酣之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大方”和“浪费”两个代表双方意见的关键词,并未多加评论。

接着老师拿出失物认领箱,一一出示了班里学生不小心遗失或者不屑一捡的物品:红领巾、水杯、雨伞、校服、颜料盒、水笔、橡皮、三角尺、圆规,在老师擦洗清洁后,那些被抛弃在角落里的物品又焕发出新的光彩,学生们面面相觑。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孩子们认同了这样一个观点:物尽其用才是不浪费。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方呢?面对一些孩子的不解,老师并不急着说道理,又播放了一则报道:有一位老人收入微薄,一生勤俭节约,空闲时常常去捡拾空瓶子,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有限的积蓄捐赠给灾区,捐赠给希望工程,捐赠给一些要帮助的人。他没有豪言壮语,只说想留下精神教育下一代。

老师深情地望着学生们问道:“你们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精神吗?”

“助人为乐的精神。”“简朴生活的精神。”……孩子们争相回答。

“是的,当老人一次次弯腰去捡拾空瓶子的时候,他拾起的是简朴的生活作风。他把有限的积蓄用于帮助别人,这种慷慨相助才是真正的大方。”老师不失时机地说,“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父母亲总是尽己所能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但是无端的浪费是要不得的,无关乎钱的多少。简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的发达国家,人们在生活中也以节能为荣呢!简朴的真谛在于精确地运用口袋里的钱和重视任何物品的最后一滴利用价值。”

……

这样的谈论并不止于一节课,随着“生日可以怎么过?”“压岁钱可以怎么规划使用?”“春游前如何合理购物?”等一个个命题在学生中展开广泛讨论,“简朴”这个抽象的词汇也就变成了小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件件具体的事,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验,“简朴”这个词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日渐变得丰满。

一代新人的价值观问题正成为教育的核心命题,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上海市实验小学的老师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开始了市级课题《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前沿思考。学校开设了谈话课,用生活中学生的真实问题为引子,引导学生畅谈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善于利用社会中真实的人物与事件为榜样,让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激荡中辨明方向,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小学阶段是价值观的萌芽时期,学校教育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正视客观现实,尊重儿童生活的社会基础,冷静剖析当下影响小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成因,并寻求积极的教育对策,努力在小学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为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道德判断,为其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乃至高尚的中国人打下基础,使其最终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徐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